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993篇 |
免费 | 21503篇 |
国内免费 | 118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19篇 |
大气科学 | 6342篇 |
地球物理 | 8550篇 |
地质学 | 32525篇 |
海洋学 | 9275篇 |
天文学 | 498篇 |
综合类 | 3873篇 |
自然地理 | 64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0篇 |
2024年 | 1771篇 |
2023年 | 1974篇 |
2022年 | 3167篇 |
2021年 | 3603篇 |
2020年 | 3136篇 |
2019年 | 3426篇 |
2018年 | 3080篇 |
2017年 | 2896篇 |
2016年 | 2961篇 |
2015年 | 3470篇 |
2014年 | 3246篇 |
2013年 | 3845篇 |
2012年 | 4233篇 |
2011年 | 4071篇 |
2010年 | 4108篇 |
2009年 | 3751篇 |
2008年 | 3859篇 |
2007年 | 3678篇 |
2006年 | 3411篇 |
2005年 | 2949篇 |
2004年 | 2245篇 |
2003年 | 1561篇 |
2002年 | 1546篇 |
2001年 | 1382篇 |
2000年 | 1166篇 |
1999年 | 518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106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6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21篇 |
1978年 | 17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由来已久,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它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图们江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的特殊优势——地缘优势,重点分析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探讨其对图们江地缘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4.
广西贺州地区气温和干旱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30年的实际观测资料,分析贺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贺州地区年平均气温有增高趋势,冬季和春季较大幅度变暖,带来暖冬,夏季反而稍微降温,出现凉夏,秋季稍有增温,但不明显;(2)贺州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存在11 a和4a左右的两个振荡周期;(3)在上世纪80年代初,贺州地区干旱指数有一次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由负值转为正值,干旱有加重的趋势,未来几年贺州地区干旱指数仍处于增强的趋势中,这与11~13 a左右的振荡周期处于正位相有关.贺州地区4个站的干旱指数都有一个11~13a左右的振荡周期和一个2~6 a左右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35.
36.
圆柱状构件广泛存在于古建筑仿真中,为了提高古建筑深度图像圆柱拟合的精度,针对古建筑仿真3维建模的特点,提出基于高斯图获取圆柱拟合参数初始值,然后利用圆柱距离函数参数化法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的圆柱拟合方法。实验证明,该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拟合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37.
以甘肃陇南地震滑坡体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坡面为尺度,采用样带结合海拔梯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应用生物多样性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甘肃陇南地震滑坡体自然恢复5 a后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空间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区内主要植物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大体分为3层;该群落中一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是该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生活型;在7个样地中,随着海拔升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趋势,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C)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偏峰格局势,峰值偏向高海拔区。 相似文献
38.
石家庄地面水回渗地下过程的氮行为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家庄是我国北方地下水位下降较大的城市之一,利用其毗邻滹沱河宽阔河滩,地面水可直接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有利水文地质条件,实施地面水回渗地下工程,将具有现实意义.为探索地面水回渗后的水质变化,该文针对地面水在回渗过程中对水质起限制性影响的氮行为作用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利用2 m厚的滹沱河细砂土及与粘土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砂土层,可对间歇式实施地面水回渗中的铵氮组分形成一定容量的截留去除,并且该截留量又在随回渗次数的增加而缓慢下降,当采用人工增加环境碱度及湿度的办法后可消除这种下降.同时,还显示对回渗水中硝酸氮的去除率不高,但若采用人工添加乙醇碳源和接种优势脱氮微生物菌种方法,硝酸氮的去除率将会得到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39.
黄河口潮滩盐沼沉积强度对碱蓬残体分解及氮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至2009年11月,基于野外原位分解实验,模拟研究了黄河口潮滩盐沼沉积强度对中潮滩碱蓬(Suaeda salsa)和低潮滩碱蓬残体分解及氮动态的可能影响。沿水盐梯度,设中潮滩和低潮滩2个分解小区,每个分解小区分别设无沉积(0 mm/a)、当前沉积增加(100 mm/a)和未来沉积增加(200 mm/a)3种固定沉积处理。结果表明,沉积强度对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分解具有一定影响,强沉积下残体的失重率和分解速率一般较高。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二者残体的分解速率分别将增加138.10%~235.56%和8.89%~10.20%,95%分解时间分别将减少58.01%~70.24%和7.94%~9.13%。未来沉积增加处理下,中潮滩碱蓬残体的氮含量最大,其次为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沉积处理下的氮含量最小,3种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5);低潮滩碱蓬残体在未来和当前沉积增加处理下的氮含量相当,无沉积处理下的氮含量最小,3种处理下的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5)。当前或未来沉积增强后,中潮滩碱蓬残体在分解阶段将大多表现为氮累积特征,而低潮滩碱蓬残体将一直表现为较强氮释放特征,C/N对二者残体分解过程中氮养分的调控作用更为重要。研究发现,当不同沉积强度下潮滩环境养分状况不发生较大变化时,中潮滩和低潮滩碱蓬残体的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其基质质量;当养分状况发生较大改变时,其相对分解速率可能取决于分解环境的养分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40.
黄土高原退耕地恢复对土壤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退耕地在恢复过程中,植被从沙蓬(Agriophyllum arenarium)单优群落向以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优势种的群落演替,土壤无脊椎群落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由简单向复杂化演变。退耕地土壤无脊椎动物优势类群主要为线虫、螨类、拟步甲科、象甲、土蝽科和金龟甲科等组成,土壤无脊椎动物从退耕1年的14类逐步增加到7年的28类,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与退耕年限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增加前期快后期慢,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增加主要由植被和土壤的改善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