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390篇 |
免费 | 13796篇 |
国内免费 | 217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505篇 |
大气科学 | 7807篇 |
地球物理 | 10576篇 |
地质学 | 39492篇 |
海洋学 | 11190篇 |
天文学 | 632篇 |
综合类 | 4712篇 |
自然地理 | 80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3篇 |
2023年 | 1936篇 |
2022年 | 3797篇 |
2021年 | 4503篇 |
2020年 | 3727篇 |
2019年 | 4246篇 |
2018年 | 3748篇 |
2017年 | 3606篇 |
2016年 | 3662篇 |
2015年 | 4250篇 |
2014年 | 4040篇 |
2013年 | 4769篇 |
2012年 | 5312篇 |
2011年 | 5200篇 |
2010年 | 5190篇 |
2009年 | 4788篇 |
2008年 | 4876篇 |
2007年 | 4579篇 |
2006年 | 4334篇 |
2005年 | 3708篇 |
2004年 | 2821篇 |
2003年 | 1908篇 |
2002年 | 1943篇 |
2001年 | 1753篇 |
2000年 | 1445篇 |
1999年 | 649篇 |
1998年 | 235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82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74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34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24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3篇 |
1957年 | 20篇 |
1954年 | 3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用压缩质面来近似二维地质体。先由地面上测得的重力数据用矩阵方法反演此压缩质面各单元的面密度,然后从面密度与体密度差的关系求得各二维质体单元的厚度,进而得到各单元的近似地壳厚度。经正演校验和反复调整结果,使计算的重力异常值与实际测量值之残差小到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准确的地壳底部界面。 由上地幔,玄武岩层和花岗岩层的密度差异及已算出的地壳厚度,从重力异常中分解出莫霍界面和康腊界面起伏所分别引起的重力异常。将后者同样用反演地壳厚度的压缩质面法进行计算,得到康腊界面。 文中以三种假想的地壳模型和一个实测剖面为例来检验本方法,并用其他确定地壳界面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相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压缩质面法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2.
红色精灵是发生在雷暴云上空的一种大尺度瞬态放电发光现象,它们通常出现在地面上空40~90 km之间,是由地闪回击和随后可能存在的连续电流产生的。目前,由于综合同步观测资料较少,与夏季红色精灵相比,全世界对冬季红色精灵的研究屈指可数。2008年12月27~28日,受高空槽及低层暖湿气流的影响,北美阿肯色州地区爆发了一次冬季雷暴天气过程,搭载于FORMOSAT-2卫星上的ISUAL(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探测器有幸在这次雷暴上空记录到了两例红色精灵事件。本文利用ISUAL获取的红色精灵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美国国家闪电定位资料、超低频磁场数据、美国国家环境中心/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云顶亮温和探空数据等综合观测数据,对产生红色精灵的这次冬季雷暴特征和相关闪电活动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例红色精灵中,ISUAL均未观测到伴随的“光晕(halo)”现象,第一例为“圆柱状”红色精灵,第二例红色精灵由于发光较暗,无法判断其具体形态。产生红色精灵的母体雷暴是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该系统于27日15:00(协调世界时,下同)左右出现在阿肯色州北部附近,并自西向东移动。23:59系统发展到最强,最大雷达反射率因子(55~60 dBZ)的面积达到339 km2,之后开始减弱。03:03雷暴强度有所增加,随后云体便逐渐扩散,雷暴开始减弱,并在11:00完全消散。两例红色精灵发生分别在04:46:05和04:47:14,此时雷暴处于消散阶段,正负地闪频数均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且正地闪比例显著增加,并且多位于云顶亮温?40°C~?50°C的层状云区上空。红色精灵的出现伴随着30~35 dBZ回波面积的增加。在红色精灵发生期间,雷达反射率大于40 dBZ的面积减少,10~40 dBZ的面积增加,表明红色精灵的产生与雷暴对流的减弱和层状云区的发展有关,这与已有的夏季红色精灵的研究结果类似。红色精灵的母体闪电为正地闪单回击,位于中尺度对流系统雷达反射率为25~35 dBZ的层状云降水区,对应的雷达回波顶高分别为2.5 km和5 km,峰值电流分别为+183 kA和+45 kA。根据超低频磁场数据估算两个母体闪电的脉冲电荷矩变化(iCMC)分别为+394 C km和+117 C km。超低频磁天线记录到了第一例红色精灵内部的电流信号,表明这例红色精灵放电很强。 相似文献
133.
矿区资源开发致使其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监测和分析矿区生态环境各种典型信号和异常已成为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地表形变与沉降、地下煤火与煤矸石山自燃及其他生态要素监测等方面讨论了矿区生态扰动监测研究进展,进行了国内外进展比较及发展趋势展望。由于采动沉陷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高度动态性,单一监测手段难以奏效,将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和矿山物联网相结合,发展矿区生态扰动多源多尺度空天地协同监测与智能感知体系,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4.
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在我国举办,比赛项目以雪上项目为主。赛道雪质是雪务工作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国内关于竞技型滑雪场赛道雪质研究少有涉及。通过研究以人造雪为主的河北省万龙滑雪场赛道雪质特性,了解我国竞技型雪场目前赛道现状。通过比较,找出与国际雪联要求标准赛道雪质的差距,依据赛道雪质变化特性,提出雪质保持和提升方案,并对影响雪质的要素进行风险评估,以提升我国赛事雪务工作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冬奥会成功举办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相似文献
135.
滑坡是沙溪流域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开展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通过沙溪流域生态地质调查,分析了滑坡灾害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取岩性建造、地貌、坡度、坡向、降雨量、距河流距离和距断层距离7项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开展沙溪流域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显示: 沙溪流域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依次为岩性建造、多年年均降水量、地形地貌、坡度、距河流距离、距断层距离和坡向; 沙溪流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坡度、岩性建造、年均降水量表现出明显正相关,即坡度越大、岩性建造性质越软弱、越易风化,年均降水量越多,越易引发滑坡灾害; 滑坡灾害易发性与断裂构造、河流距离与滑坡灾害易发性呈负相关,即距离越近越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流域整体以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为主,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沙溪流域中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这为沙溪流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6.
Based on the observed 2-year temperature data for four kinds of typical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s, including asphalt, cement, bare land and grass land, the annu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are analyzed. Then fitting equations for surface temperature are established. It is shown that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on the four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nge in air temperature. The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on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in the summer half year (May to October) is much more evident than that in the winter half year (December to the following April). The daily averag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of asphalt, cement, bare land and grass land are higher than air temperature due to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in the daytime, with that of asphalt being the highest, followed in turn by cement, bare land and grass land. Moreover, the daily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n the four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s are strongly impacted by total cloud amount,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and sunshine hours. The land surface can be cooled (warmed) by increased total cloud amount (relative humidity). The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n bare land and grass land are influenced by both the total cloud amount and the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The temperature parameters of the four land surface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daily averag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sunshine hours, dail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otal cloud amount,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range of fitting parameter of 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four kinds of typical land surface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is from 0.809 to 0.971, passing the F-test with a confidence level of 0.99.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江西香炉山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从江西西北部至安徽南部发育一条显著的斑岩-矽卡岩型钨成矿带,香炉山是其中一典型的矽卡岩钨矿床。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特征,由近接触带矽卡岩和云英岩矿体和远接触带脉状石英-硫化物-白钨矿和透镜状矿体组成。通过对不同蚀变带上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表明: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在209~383℃,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分别为163~278℃和204~284℃,晚期方解石脉的温度最低为143~235℃;矽卡岩中的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在0.35%~5.26%NaCleqv,脉状石英-白钨矿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盐度范围分别为0.35%~5.86%NaCleqv和0.70%~9.21%NaCleqv,晚期方解石脉的盐度为0.35%~2.07%NaCleqv。激光拉曼探针测试表明,矽卡岩、石英-白钨矿脉和石英-硫化物-白钨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组分主要为H2O,还含有一定量CH4和少量的N2。从早期到晚期成矿阶段表现为一个降温的过程,指明了钨成矿温度较宽泛;钨在流体中可能以钨酸的形式运移,与围岩反应时,温度降低和碱性升高,促使白钨矿沉淀成矿。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温度和物质组成发生变化是成矿发生分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0.
山东平度大庄子金矿构造岩相解析与空白区找矿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庄子金矿发育蚀变岩型矿化与石英脉型矿化。走向NNE、倾向SEE的压扭性大庄子断裂控制蚀变岩型矿体的发育,而大庄子断裂下盘的次级张扭性断裂构造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发育。主次断裂多级构造体系是大庄子金矿主要控矿形式。受构造应力场作用,两种类型的矿体均呈透镜状分段富集。成矿后断裂发育,对两种类型的矿体起破坏作用。对矿体影响较大的是F1断裂,切断了Ⅰ号矿体及部分石英脉型矿体。由于早期对F1断裂构造性质及两盘相对运动方向认识不清,该断裂以北区段,经过多轮的物探、化探和坑探工程实施,一直未发现被切割的Ⅰ号矿体。文中采用构造岩相井下填图方法,把钾长石化带及绿泥石化带确定为找矿信息,使预测目标及找矿标志放大到几倍甚至几十倍。经过实测和构造岩相解析,确定F1断裂两盘发生顺时针运动,北部的1号矿体相对南部的矿体水平向东错动80余m。通过探矿工作验证,发现了被错失的工业矿体,扩大了找矿空间,实现了空白区的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