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171篇 |
免费 | 21533篇 |
国内免费 | 118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847篇 |
大气科学 | 6351篇 |
地球物理 | 8590篇 |
地质学 | 32615篇 |
海洋学 | 9287篇 |
天文学 | 513篇 |
综合类 | 3881篇 |
自然地理 | 64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0篇 |
2024年 | 1779篇 |
2023年 | 1981篇 |
2022年 | 3172篇 |
2021年 | 3612篇 |
2020年 | 3142篇 |
2019年 | 3434篇 |
2018年 | 3089篇 |
2017年 | 2908篇 |
2016年 | 2974篇 |
2015年 | 3475篇 |
2014年 | 3254篇 |
2013年 | 3855篇 |
2012年 | 4242篇 |
2011年 | 4081篇 |
2010年 | 4113篇 |
2009年 | 3763篇 |
2008年 | 3870篇 |
2007年 | 3683篇 |
2006年 | 3417篇 |
2005年 | 2956篇 |
2004年 | 2250篇 |
2003年 | 1567篇 |
2002年 | 1555篇 |
2001年 | 1389篇 |
2000年 | 1173篇 |
1999年 | 526篇 |
1998年 | 191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19篇 |
1979年 | 21篇 |
1978年 | 17篇 |
1976年 | 11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一氧化氮合成酶的鉴定及其在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生物机体免疫,特别在无脊椎动物免疫中的作用近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其催化产生的一氧化氯(NO)除具有已知的神经传导、松弛平滑肌等功能外,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作用。作者通过硝基四氯唑蓝(NBT)法和血细胞形态观察等方法,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中存在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进行了初步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亚硝酸盐法和L-瓜氨酸法对比,研究了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后中国明对虾血细胞中一氧化氯合成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中国明对虾在感染WSSV后,iNOS活性在12h内有上升趋势,实验36h后酶活性显著下降,至60h后酶活性降至对照组的一半左右。同时,被脂多糖(LPS)诱导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与对照相比也有显著下降。与此对应的是,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病毒的结果显示:实验36h后在对虾体内能够检测到白斑综合症病毒。对照组中国明对虾血细胞的iNOS在实验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WSSV在感染中国明对虾初期可以诱导血细胞产生iNOS,但随着WSSV在中国明对虾体内的大量增殖及其对血细胞的破坏,使得iNOS活性显著降低,对虾也趋于死亡。因此,iNOS能够作为反映对虾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健康状况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62.
为分析单、双频手机在单点定位和动态导航中的差异,本文对单、双频手机观测卫星数、信噪比、静态/动态定位中原始观测值/卡尔曼滤波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静态无遮挡的试验条件下,小米MI8双频手机原始观测值较OPPO Reno单频手机定位误差均值减小了1.70 m且能观测到更多的卫星数,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后,单频手机较双频手机而言精度提升更多,两者最终精度相当。而在动态有遮挡的试验条件下,双频较单频定位误差均值减小了5.24 m,进行卡尔曼滤波处理后,两者精度均有明显改善,双频相对单频误差均值减小了0.87 m。 相似文献
963.
根据Aqua MODIS 2级云产品和Cloudsat的2级产品资料,结合降水数据和MODIS L1B级辐射率数据,对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夏季的三次强降水过程中冰云的宏微观物理量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物理量和降水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中,强降水过程中降水强度高值区内云相为冰云,冰云云顶高度在8~17 km,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分别最高可达60 μm、 150、 5 000 g?m-2;冰云光学厚度、冰水路径、冰云云顶高度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在垂直分布中,冰云主要分布在3.5 km以上,发生强降水站点的冰云为深对流云,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分别最高可达150 μm、 3 000 mg?m-3 、 500 L-1;冰云粒子有效半径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下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减小,冰云粒子数浓度高值区存在于云层中上部,且随高度上升而增加,冰水含量高值区则存在于云层中部;冰云粒子有效半径、冰水含量、冰云粒子数浓度在9 km以上随降水强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64.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 -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 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 Pg CO2 yr -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 t km -2 yr -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 t km -2 yr -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65.
如何从雷达干涉时间序列影像中获取更全面的相干目标集合,进行变形时间序列分析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相干目标法,可获取更为全面且可信度高的相干目标集合,进而提高地表形变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精度。根据雷达影像中同类型地物散射分布相近的特点,采用非参数同分布检验算法提取后向散射特性相近的同质点开展空间非局部滤波,提高干涉图的质量。与此同时,利用多尺度的极大似然条纹频率估计算法分离差分干涉图中的系统性相位,并基于同质点进行自适应相干性估计,获取相干性的平稳估计量,从而获取更多的相干点目标。利用20景TerraSAR-X条带模式时间序列影像,分别利用传统的及改进后的相干目标法对香港填海区域地表形变信息进行时序分析。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在具有稀疏植被的填海区可有效增加相干目标点的提取,得到更为可信的沉降结果。 相似文献
966.
流域编码是以子流域划分进行流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Pfafstetter 流域编码以编码唯一、顾及流域拓扑关系及编码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在流域相关研究的分析范围不断增大、数据精度越来越高的需求背景下,以Pfafstetter 编码为基础,对流域编码并行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Pfafstetter 编码不全面和码位不一致的问题,改进了Pfafstetter 编码规则;然后,从数据并行的角度,讨论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划分及并行化策略,进而设计了流域编码并行算法;最后,利用长江中上游流域SRTM数据,在集群系统上对流域编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和并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流域编码并行算法可获取与实际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且提高了编码计算效率,可为基于子流域划分的流域分析并行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7.
针对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选取3种不同空间尺度的参考框架以及考虑不同相似转换参数对测站速度场、年周期项及残差时间序列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中国大陆这样大范围、长时间连续观测的GPS网,采用全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更加稳定,对转换参数选择不太敏感;但采用区域框架,特别是接近研究区域的小区域框架能够反映出更显著的区域形变特征,对于进一步研究其动力学机制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68.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地理信息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地理信息计算呈现出计算速度快、运行效率高、应用多样化的发展特征。而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飞速提升,传统的GIS数据处理方式并不能与之匹配,各种缺陷与弊端逐渐显现,亟待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目前,以并行集群计算技术和分布式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性能计算的出现,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新思路,并逐渐发展形成了新一代的多核并行高性能计算系统。当前,如何利用新型硬件体系结构带来的计算能力,研究新一代高性能GIS计算系统,解决现在所面临的时空数据密集和计算密集问题成为重要挑战。高性能计算是基于一组或几组计算机系统组成的集群,通过网络连接组成超级计算系统以加强数据处理、分析计算性能的一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形成Hadoop,Spark和Storm 3大主流分布式高性能计算系统,它们三者各具优缺点。本文从高性能GIS算法、并行GIS计算、内存计算和众核计算4个方面梳理、归纳总结了高性能GIS的技术体系,分析了每类高性能GIS技术特征,综合分析、评述了近年来高性能GIS的研究进展,并对高性能GIS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更完备、高效的高性能GIS体系的建立、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今后,并行GIS计算、高性能计算模式和分布式存储仍然是GIS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高性能GIS系统可有效地解决时空数据密集、计算密集和网络通讯密集等问题,大大提升GIS地理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969.
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在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所遇到的问题,对变形观测数据时间序列建模中的数据预处理、模型选择、模型定阶与系统稳定性检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析数据趋势项提取的AR模型方法,编写了C语言计算程序,实现了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周期项提取的差值法,建立ARMA分析模型,对变形预测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变形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0.
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以浙江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已经有多种,包括考古学文献情报检索系统,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各种文物的考古学资料数据库和文物管理信息系统。但前三类系统各有其局限性,第四类系统尚在探索阶段。本文即是对浙江的文物遗存进行分类,确定文物遗存的编码方法的第四类系统的一个探索。即对文物进行6个方面属性的编码描述, 包括文物类别、埋藏地点、经纬度、文物年代、文化类型、保护级别等,以及对每一个文物遗存长短不一的文字描述; 并运用相关的Visual Basic,ComGIS,MapObjects,Multi-Scale GIS等技术建立含文件建立、编辑、查询及帮助等功能的浙江省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另系统还运用了虚拟技术,对文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展示,进行遗存分布特征的研究,向公众展示文物遗存和文物遗存数据的管理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