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8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43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355篇
地质学   922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188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24 毫秒
971.
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和海洋模式进行各种敏感性试验 ,研究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lNi no事件形成的作用。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异常对于海洋热状态起了很大的作用。强冬季风年冬季所对应的海温距平为LaNi na型 ,但在与冬季风异常相对应的风应力作用下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 ,由于赤道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和海温正距平的东传 ,可以使海温向着ElNi no型分布发展 ;弱冬季风年冬季所对应的海温距平为ElNi no型 ,后期则会转成LaNi na型。冬季风异常的偏北风分量及赤道西风分量对海温所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 ,前者更多地影响太平洋西岸及暖池区 ,后者则对整个赤道太平洋热状态特别是ElNi no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ElNi no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不是风应力的强度 ,更关键的是异常风应力的持续时间。由于风应力的持续作用 ,ElNi no发展特征更加显著。与冬季风异常相对应的纬向风分量特别是西风异常在ElNi no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单纯的海洋模式中经向风异常只能改变局地的西太平洋海温 ,并不能使东太平洋海温产生响应 ,即没有出现赤道暖水的东传过程。试验表明 ,海气耦合模式较单纯的海洋模式能更好地反映海气相互作用及ElNi no的形成。  相似文献   
972.
利用1979~2003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亚澳季风各夏季风子系统(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北澳夏季风)流场结构及其季节演变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纯属热带季风,盛行纬向气流和纬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西风、高层东风,但北澳夏季风的强度明显弱于南亚夏季风,而东亚夏季风由热带季风和副热带季风组成,盛行经向气流和经向风垂直正切变,即低层南风、高层北风,且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相对复杂,相对北澳夏季风而言,南亚夏季风的低层西风强而深厚,而东亚夏季风的低层南风强而深厚。从热带季风区流场结构的季节演变过程看,这三个夏季风子系统均为垂直斜压结构。三者的共性还表现在热带季风区纬向气流高低层配置的季节性转向,即夏季风爆发时从低层东风、高层西风转换为低层西风、高层东风,夏季风撤退时从低层西风、高层东风转换为低层东风、高层西风。此外,南亚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平稳,而东亚夏季风和北澳夏季风的季内变化剧烈;东亚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大、维持时间最长,而北澳夏季风的经向跨度小、维持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973.
海洋加热尺度对热带大气垂直环流圈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4.
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I·环流强度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风环流可以分解为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使用NCEP和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亚洲季风区的经向动量环流和纬向动量环流强度的季节内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南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其各自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存在着相当的联系,尤其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但南亚夏季风的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在不同月份有着不同的关系。对于东亚夏季风,经向环流和纬向环流变化之间的相关在季节内尺度上是线性独立的,而在年际尺度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作者指出:这种大尺度上的联系是通过科里奥利力发生作用,并且受热源调节的。同时局地的对流和辐射相互作用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种联系,导致在不同月份相关程度有所不同。从各季风系统的经向环流之间或纬向环流之间的线性相关看,南亚夏季风,东亚夏季风和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计算表明,Webster-Yang和Wang-Fan分别提出的南亚夏季风指数在描述纬向环流年际变化上较好,而在经向上勉强令人满意。Wang-Fan提出的描述东南亚-西太平洋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表示了该区域的经向和纬向环流的年际变化。Goswami提出的季风Hadley环流指数,以及郭其蕴、施能等提出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则较好地描述了相应区域的经向环流圈年际变化,却无法描述相应的纬向环流圈的年际变化。通过计算还表明,NCEP再分析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在1968年以前的南亚季风区和东亚季风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东亚季风区和南亚季风区经向动量环流圈的变率在20世纪60年代较ECMWF的偏大。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施能等定义的东亚季风区指数,也较使用ECMWF再分析资料、UCAR的DS010.1及CRU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资料计算的偏大。  相似文献   
975.
1Introduction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ofnaturalminerals(zeolite,montmorillonite,etc.)inenvironmentalpro tectionisattractinggreatattentionofmoreandmorere searchers(WuPingxiaoetal.,2001;Suhasetal.,2000).Asthenaturalmineralshavelargenumbersof micro poresandbigsurfaceareas,thezeolite/TiO2compositephotocatalystcanbepreparedbycombining TiO2withzeolite.Nucleus formationfreeenergyof TiO2crystaldecreasesinamulti phasesystemofzeo lite,whichhelpsformnanometerTiO2crystalanden richstructuralhydroxyl;op…  相似文献   
976.
长江源地区近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是该区现今最为显著的构造现象,也是青藏高原迄今发现的同类构造发育的最北部地区。长江源地区地堑构造包括温泉、常错、当拉错纳玛和沱沱河4个规模较大的近南北向地堑。断层年代学和断陷盆地沉积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伸展变形至少自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就已开始,对长江源地区现今的地貌格局、水系型式具有显著的制约作用。长江源区主要水系是沿南北走向的地堑构造和正断层侵蚀发育而成的。青藏高原新生代伸展地堑构造是高原经历早期地壳强烈缩短变形之后,在深部动力学机制作用下快速隆升的产物。  相似文献   
977.
湖相碳酸盐岩分布于淡水湖盆和咸水湖盆地中,不同类型湖盆碳酸盐岩层序发育特征与构成样式明显存在差异。综合利用岩芯、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东营凹陷南坡中段地区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发现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湖侵体系域,研究区主要存在五种准层序类型:油页岩—白云岩型、油页岩—泥(晶)灰岩型、深水(泥)页岩—颗粒灰岩型、(泥...  相似文献   
978.
华北与黔西地区晚古生代煤层中铂族元素赋存状态及来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运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中国华北和黔西地区晚古生代煤系中54个样品的铂族元素(PGEs)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煤中铂族元素主要是通过岩浆热液活动、低温热液流体、同沉积火山灰、陆源碎屑输入和海水等诸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前3种作用是造成煤中铂族元素异常的主要原因。低含量的铂族元素(正常背景值)主要来源于硅质陆源区,煤中铂族元素的背景值为:Ru=0.005μg/g,Rh=0.014μg/g,Pd=0.181μg/g,Ir=0.001μg/g,Pt=0.037μg/g。煤中铂族元素以Pt-Pd分配模式为特征,并且Pd>Pt,Pd>>Ru、Rh、Ir,其中Pd在煤中的背景值约为地壳平均值的18倍。Pd、Pt与煤灰分呈正相关,表现出它与无机矿物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979.
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的矿物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中的长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等矿物发展演化为粘土矿物,往往造成结晶岩体中的构造破碎带“泥化”,形成泥化带,力学强度降低。发育于三峡坝址船闸区结晶岩中的F215泥化带就是长期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其力学性状较差,变形模量仅0.2GPa~1.0GPa,对升船机和永久船闸的基础应力传递不利,且直接影响到升船机的运行安全。以F215泥化带为例,通过对该泥化带的矿物成分、微结构特征,以及周围水文地质环境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对水岩相互作用下,结晶岩中构造破碎带“泥化”的演化过程,以及泥化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F215泥化带目前的发展尚处在结晶岩风化的饱和硅铝阶段;2)水岩相互作用形成的泥化带必然沿那些胶结较差、导水性较好的断裂破碎带分布。  相似文献   
980.
浙江普陀花岗杂岩体包含若干石英闪长质包体,该类包体中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斜长石:正常环带的斜长石、筛孔构造的斜长石和酸性斜长石为核的“反环带”斜长石。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的岩浆演化过程大致如下:下部基性岩浆注入到上覆酸性岩浆中并进行混合作用,酸性岩浆中已结晶的富钠质斜长石晶体进入偏基性的混合岩浆中,部分熔融形成筛孔构造;随着端员岩浆的进一步混合,富钠质斜长石晶体与中性混合熔体仅形成粗糙的边界,而保留原先构造特征;同时混合岩浆可以直接结晶出正常环带斜长石,呈单颗粒或以膜的形式包围其它环带构造的长石。本文还通过与平潭甬闪辉长岩杂岩体内筛孔斜长石的对比,认为斜长石的环带构造和成分可以反映岩浆源区特征和岩浆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