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32篇 |
免费 | 3714篇 |
国内免费 | 18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2篇 |
大气科学 | 1192篇 |
地球物理 | 1539篇 |
地质学 | 5617篇 |
海洋学 | 1599篇 |
天文学 | 112篇 |
综合类 | 703篇 |
自然地理 | 83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5篇 |
2024年 | 313篇 |
2023年 | 361篇 |
2022年 | 527篇 |
2021年 | 644篇 |
2020年 | 594篇 |
2019年 | 648篇 |
2018年 | 590篇 |
2017年 | 512篇 |
2016年 | 561篇 |
2015年 | 635篇 |
2014年 | 579篇 |
2013年 | 625篇 |
2012年 | 705篇 |
2011年 | 656篇 |
2010年 | 661篇 |
2009年 | 611篇 |
2008年 | 608篇 |
2007年 | 541篇 |
2006年 | 485篇 |
2005年 | 399篇 |
2004年 | 317篇 |
2003年 | 223篇 |
2002年 | 189篇 |
2001年 | 195篇 |
2000年 | 157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67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福建紫金山矿田二庙沟铜(金)矿区英安玢岩的成因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二庙沟铜金矿床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紫金山矿田内,与紫金山铜金矿床发育有相似的矿化蚀变类型,二者矿化均围绕着中酸性次火山岩分布,与英安玢岩以及隐爆角砾岩关系密切,这表明二者在矿床成因上存在亲缘性。二庙沟与紫金山铜金矿床同属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明显不同于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以及悦洋低硫型热液银矿床。二庙沟铜金矿床矿化与英安玢岩关系密切。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对二庙沟英安玢岩中锆石进行了U-Pb年龄测定,获得了108.3±1.5Ma (n=7,MSWD=1.3)和105.7±1.5Ma (n=17,MSWD=1.8)的形成年龄。该年龄与此前已报道的紫金山铜金矿床内发育的英安玢岩的年龄相一致,进一步表明两者为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而且紫金山矿田内与矿化有关的大规模火山活动的时间为早白垩世。二庙沟英安玢岩具有高硅,富钾的特点,属弱过铝质岩系。该岩石还具有LILEs、LREE相对富集,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无铕异常,明显的轻重稀土分异以及高Sr/Y、La/Yb的特点。岩石的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12698~0.713174,εNd(t)值为-6.26~-4.94,锆石的εHf(t)值为-4.52~1.66。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特征表明二庙沟英安玢岩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石,主要由富集地幔起源的基性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酸性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而导致的弧后伸展。富集地幔熔融形成的高fO2、富H2O基性岩浆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与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岩浆发生混合改变了岩浆的含水性和氧化还原状态,在高压环境下发生岩浆分异形成类埃达克质岩浆,上升到上地壳形成二庙沟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改进青藏高原东北部土壤湿度的观测和模拟效果,利用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OS)亮度温度资料,估算了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还利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型的WRF中尺度模式WRF-Noah,结合牛顿松驰逼近同化法对AMSR-E估算的土壤湿度进行了同化试验。结果表明:与实测及NCEP再分析值土壤湿度相比,估算的高原东北部的土壤湿度值虽小些,但能够体现土壤湿度随降水事件等的影响。使用牛顿松弛逼近法同化后比没有同化或采用直接替代法模拟的土壤湿度的效果要好。在区域尺度上,通过对牛顿松弛逼近法中质量因子的详细控制,采用该同化方法后对沙漠地区土壤湿度的模拟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草地以及灌木丛与草地混合区;在时间尺度上,采用牛顿松弛逼近同化方法后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得到减少。 相似文献
173.
高性能视频编码(HEVC)相比目前的国际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有着更高的视频压缩比,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编码计算复杂度。为了降低该计算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快速HEVC帧间预测模式。统计了HEVC中最大出现概率的预测单元(PU)模式,分析了相邻两帧之间的编码单元(CU)和Pu之间的时域相关性,分析了对应CU分块与其空间上相邻的4个CU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分析的最大出现概率的Pu模式,以及时域相关性和空域相关性,跳过当前最大编码单元中各层CU中冗余的Pu模式,从而降低了编码的计算复杂度。实验结果显示,与HEVC测试模型HM7.0相比,该算法能在保持视频质量和视频压缩比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降低32.2%~52.4%的编码时间。 相似文献
174.
攀西裂谷存在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陆裂谷以地幔上隆、岩石圈伸展、减薄、断陷和沉降为特征,伸展构造环境是大陆裂谷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本质特征。中国学者以前所认为攀枝花-西昌裂谷的主要标志是海西期层状堆晶杂岩、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印支期环状碱性杂岩和晚三叠世裂谷盆地沉积。最近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攀西地区海西期-印支期构造岩浆热事件是地幔柱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是裂谷作用的产物。进一步对上扬子西缘二叠纪-三叠纪的沉积作用和构造特征综合分析表明攀西地区不存在裂谷盆地沉积。该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为古陆隆起遭受剥蚀,晚三叠世断陷型类磨拉石建造是前陆走滑复合盆地的产物。本文根据对攀西地区二叠纪-三叠纪的岩浆活动、沉积作用、构造特征和地球物理资料等方面综合研究对攀西裂谷的存在提出质疑,并以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为主线探讨了攀西地区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5.
卫星遥感技术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化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内蒙古多伦县土地沙化现状的调查中 ,利用多波段卫星图象 ( TM)数据 ,根据多伦地区各类地物的波谱特征 ,采用了假彩色合成及比值假彩色合成等遥感图象处理方法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 ,对多伦地区沙化土地的空间分布和面积进行了详细的解译和测算。同时结合常规调查方法 ,对区内沙化土地的沙化程度、成因机理、发展趋势及危害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作者向多伦县地方政府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各类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和其他信息 ,为多伦的土地的合理利用及沙化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6.
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表层海水溶解态重金属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13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现场调查监测数据,研究了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u、Zn、Pb、Cd、Cr、As、Hg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海水各溶解态重金属的浓度、空间波动程度在春、夏季均存在一定的差异;Hg的污染明显超过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且夏季污染水平高于春季。Cu-Zn、Cu-Cd、Zn-Pb、Zn-C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春、夏季As以及夏季Cr分别与盐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他重金属与盐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各重金属的时空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沿岸江河冲淡水和海水盐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7.
基于公开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以及国内外航次调查积累的海底地形等资料,笔者编制了西太平洋海山区1:500万构造分区图.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包括1幅主图和3幅辅图,主图为《西太平洋海山区构造分区图》,共划分出了3个一级板块、22个二级分区块体、12个三级分区块体,3幅辅图分别为《西太平洋海山区地质构造图》、《西太平... 相似文献
178.
将背负式移动激光扫描系统应用在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中,其扫描精度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徕卡Pegasus Backpack对苏州工业园园区测绘地理信息大楼进行扫描,采用Inertial Explorer、Infinity、AoTumatic Processing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运用RealWorks提取特征点,将特征点在MicroStation V8联图中绘制成1:500地形图。通过与传统方法绘制的1:500地形图相叠合,发现两幅地形图具有很好重合度。对地物检测点精度分析后,得到点位中误差为0.026 m,高程中误差为0.041 m。研究结果表明徕卡Pegasus Backpack满足1:500地形图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79.
180.
基于重心-GTWR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群城镇扩展格局与驱动力多维解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及驱动力研究对城市群发展规划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扩展差异指数、分形维数、土地城镇化率和重心转移模型,多维解析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特征,并耦合重心转移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构建重心-GTWR模型,在对空间格局进行长时间序列多维度指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该模型依序对其特征进行驱动力解读,进而总结凝练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导模式与城市核心驱动力。主要结论为:① 1990-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高峰时期在2005-2010年,在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集中在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2005年之后集中在邢台和邯郸;② 城市群城镇用地重心虽呈现出发散态势,但城市之间的局部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表现出空间溢出特征;③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由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双核发展模式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并出现北部资源运输核心、中部经济发展核心和南部投资发展核心三大功能核心组团,城市群趋向于多核功能协同发展模式;④ 重心-GTWR模型结合了时空非平稳性和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将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作为一个时空变化系统进行分析,经验证,该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格局驱动力分析研究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