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2篇 |
免费 | 4673篇 |
国内免费 | 22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94篇 |
大气科学 | 1504篇 |
地球物理 | 1945篇 |
地质学 | 7036篇 |
海洋学 | 2019篇 |
天文学 | 139篇 |
综合类 | 872篇 |
自然地理 | 105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382篇 |
2023年 | 446篇 |
2022年 | 671篇 |
2021年 | 812篇 |
2020年 | 759篇 |
2019年 | 800篇 |
2018年 | 730篇 |
2017年 | 647篇 |
2016年 | 708篇 |
2015年 | 781篇 |
2014年 | 761篇 |
2013年 | 778篇 |
2012年 | 852篇 |
2011年 | 852篇 |
2010年 | 818篇 |
2009年 | 771篇 |
2008年 | 766篇 |
2007年 | 684篇 |
2006年 | 610篇 |
2005年 | 500篇 |
2004年 | 400篇 |
2003年 | 283篇 |
2002年 | 245篇 |
2001年 | 239篇 |
2000年 | 201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87篇 |
1997年 | 91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7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选择位于长江下游的固城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SWAT,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反演了195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的输移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一致性反映了模型的良好模拟能力。比较两个时段的模拟结果发现,1981~2000年,流域农业非点源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82mg/L和411.88×103kg/a,总磷0.084mg/L和43.04×103kg/a;远高于1951~1960年的氮、磷年平均浓度和输移量分别为:总氮0.22mg/L和49.55×103kg/a,总磷0.036mg/L和7.67×103kg/a。模拟主要反映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和农作物耕作模式对农业非点源氮、磷浓度及输移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2.
运用势的叠加原理和镜像反映原理,导出了水平井任意分段模式下井筒与油藏渗流耦合产能计算模型,用该模型可以计算任意分段模式下来平井的产能,通过对比不同分段模式下的水平井产能,可以对分段进行优化,从而指导分段完井方案的制定.研究结果表明:当打开程度一定时,不同分段模式对产量影响不大;产量随着打开程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当打开程度大于40%时,产量增幅趋于平缓,因此,打开程度必须大于打开临界程度,这样既减小了因分段而牺牲的产量又达到了分段的目的;井筒摩阻对产量影响较大,在进行分段优化时,必须考虑井筒摩阻的影响,从而优选盲管段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3.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法对广东湛江2018—2019年南美白对虾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增值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在湛江南美白对虾价值链的育苗、养殖、批发和零售等环节中,养殖环节增值贡献率最高,为50.5%,利润分配最低仅25.6%;零售环节增值率低,仅为31.1%,利润比例分配却最高,高达51.8%;②造成养殖户投入高、收益低的原因包括养殖成本高、苗种质量不稳定、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低、议价能力差等。鉴于以上原因,建议: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加强种苗研发,提高种苗质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议价能力;调节对虾价值链的利润合理分配,以促进渔民增收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4.
综合论述了潟湖潮汐通道口门之流速、断面面积、通道长度、延时角和饱满系数之间的关系,以及沿岸漂沙对口门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的潟湖潮汐通道,提出了中潮位射流导流堤、口门复式断面和通道分汊等治理方法及其通道口门相关尺度的具体计算。 相似文献
155.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大型海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对赤潮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克生效应及其对 CO2加富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培养的鼠尾藻新鲜组织、干粉末和水溶性抽提液能够导致中肋骨条藻的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 CO2加富培养的鼠尾藻新鲜组织、干粉末和水溶性抽提液能够更加明显地抑制中肋骨条藻种群生长(P<0.01).实验结果证实鼠尾藻对中肋骨条藻具有克生效应,而 CO2加富培养引起了鼠尾藻对中肋骨条藻克生效应的变化,使其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加强.正常培养的鼠尾藻培养水过滤液能够显著抑制中肋骨条藻的生长(P<0.05),而 CO2加富培养的鼠尾藻培养水过滤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P>0.05),因此推测 CO2加富培养可能改变了鼠尾藻对中肋骨条藻克生作用的方式,作用方式由分泌克生物质转变为细胞直接接触转递. 相似文献
156.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碳酸盐岩风化吸收的大气CO2主要以HCO3 -形式连续地经由河流从大陆输送到海洋,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汇。目前主要河流流域的碳酸盐岩风化碳汇估算存在不确定性,分布格局尚不清晰。基于GEMS-GLORI全球河流数据库提供的全球10万km 2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多年平均监测数据,利用水化学径流法估算出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对CO2的吸收速率为0.43±0.15 Pg CO2 yr -1,平均CO2吸收通量为7.93±2.8 t km -2 yr -1。CO2吸收通量在不同气候带下差异显著,热带和暖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年吸收速率的62.95%。冷温带CO2年吸收速率占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的33.05%,仅次于热带地区。本文划分出全球CO2吸收通量的9个关键带,关键带的交汇处CO2吸收通量较高。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对CO2吸收通量的均值为8.50 t km -2 yr -1,约为非喀斯特流域的3倍。全球喀斯特出露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在全球碳循环、水循环及碳收支平衡估算研究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7.
We investigate the future changes of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AAM) system projected by 20 climate models that participated in the phase five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A metrics for evaluation of the model’s performance on AAM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and variability is used to select a subset of seven best models. The CMIP5 models are more skillful than the CMIP3 models in terms of the AAM metrics. The future projections made by the selected multi-model mean suggest the following changes by the end of the 21st century. (1) The total AAM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the land and oceanic components) will increase significantly (by 4.5 %/°C) mainly due to the increases in Indian summer monsoon (5.0 %/°C) an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6.4 %/°C) rainfall;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will increase moderately by 2.6 %/°C. The “warm land-cool ocean” favors the entire AAM precipitation increase by generation of an east-west asymmetry in the sea level pressure field.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rm Northern Hemisphere-cool Southern Hemisphere induced hemispheric SLP difference favors the ASM but reduces the Australian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The combined effects explai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changes. (2) The low-level tropical AAM circulation will weaken significantly (by 2.3 %/°C) due to atmospheric stabilization that overrides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moisture convergence. Different from the CMIP3 analysis, the EA subtropical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will increase by 4.4 %/°C. (3) The Asian monsoon domain over the land area will expand by about 10 %. (4)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the leading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AAM precipitation will not change appreciably but the ENSO-AAM relationship will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相似文献
158.
159.
160.
鞍山陈台沟地区出露有大量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层状岩系,是研究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岩石单元、构造特征研究,较系统地划分了岩石单元,具体分析了各单元组构及构造变形特征。细粒奥长花岗质糜棱岩、似斑状花岗质糜棱岩和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古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特点,共同经历地壳中--深部层次的韧性变形改造。细粒奥长花岗岩为中太古代岩浆事件的产物,表现为非透入性的变形方式和部分韧--脆性形变组构。鞍山群层状变质岩石主要记录了新太古代中--浅部地壳层次的强烈变形事件。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就位,标志早期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新太古代末期基本结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