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53篇
地质学   341篇
海洋学   24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7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61.
江苏盐城原生盐沼湿地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8年7月25-30日在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进行的滩面表层沉积物取样调查,分析了核心区不同滩面表层沉积物的全Hg、As、Cd、Cr、Cu、Pb、Zn、Ni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发现除Hg外,其它元素的浓度均已超过了江苏省海岸带的背景值,其中全Hg、As、Cr、Pb、Zn的含量均低于国家Ⅰ类标准,属国家Ⅰ类沉积物,Cd为超Ⅱ类沉积物。从面状分布看,互花米草滩、盐蒿滩和芦苇滩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无植被覆盖的泥螺光滩和青蛤光滩,其中又以互花米草滩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为最高。研究认为,受各类经济活动的影响,重金属污染物已经通过水体输运进入核心区,并在核心区的沉积物中累积。因此,仅在核心区内严禁人类活动并不能保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要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的排海。  相似文献   
762.
海岸带浅水和底质的成分复杂且分布不均,使遥感水深探测面临很大挑战。 尝试通过利用 Hydrolight 仿真建立的遥感反射率半分析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采用英属维尔京群岛彼得岛的高光谱影像,应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提取了水下地形。 从反演水深和海图标注水深拟合的趋势线斜率为 0. 9392,决定系数为 0. 8258。 试验结果证明,使用定标好的高光谱影像进行海岸带地区快速水深探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6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和治污减霾.关中盆地西安凹陷地热水赋存条件较好,资源量丰富,地热水具备规模化开发利用的基础.目前,未见关于西安凹陷地热储层划分及资源量的研究.将西安凹陷地热水热储层分为红河-白鹿塬组、新近系的冷水沟-寇家村组、蓝田灞河组、张家坡组4类,对其系统分析每类热储层的储盖特征、...  相似文献   
764.
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应的亚澳季风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 1948—2002年澳大利亚高压(简称澳高,下同)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澳高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当澳高偏强时,亚澳季风环流系统其他各成员 (100~160°E高、低层越赤道气流,近赤道ITCZ,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梅雨锋,南亚高压,近赤道东风急流,季风经圈环流,Hadley环流等)也随之得到加强,从而导致整个亚澳季风环流系统的增强。  相似文献   
765.
利用WRFv3.9.1中尺度数值模式,采用Lin、WSM6、Thompson、WDM6四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2007年3月4日辽宁特大暴雪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使用61个国家级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模式对此次降水过程的模拟能力,对比分析了不同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模拟降雪过程中相态变化和水成物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均能模拟出与CloudSat卫星反演反射率分布相接近的结果,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回波顶更高,向北伸展的范围也更大,其他3种方案回波顶高均在8 km附近。4种方案对降水落区的模拟略有差异,整体来看WSM6方案对本次降水的极值中心位置,以及不同降水量级的TS评分整体都优于其他3种参数化方案。降水相态模拟与观测的对比分析发现,WSM6、Lin和WDM6三种方案均能够模拟出雨雪分界线不断南压的过程且雨雪分界线位置准确,而Thompson方案对辽宁南部地区雨转雪时间模拟偏晚。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4种方案均能模拟出大气低层存在的雨水粒子,其中WDM6方案模拟的雨水含量明显较其他3种方案更多,Thompson方案模拟出更多的雪粒子和最少的霰粒子,Lin方案霰粒子南北范围广、伸展高度高,WSM6和WDM6两种方案模拟出较少的霰粒子,这两种方案模拟的云冰高度也更低,正是各种水成物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降水量和降水相态模拟的差异。   相似文献   
766.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降水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铜仁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日夜间发生在贵州省松桃县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此次局地特大暴雨是发生在中层500 h Pa中低纬"ω"环流型稳定形势下;低层高湿高能环境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地面弱冷空气入侵激发了对流的产生,是产生强降水的触发条件;梵净山地形对气流既有抬升又有增强气流辐合的作用,对流单体不断在其迎风坡产生;雷达回波显示对流回波单体沿着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合并、移动和消亡,出现了明显的列车效应,地面辐合线对对流单体起着组织、加强和引导作用;暴雨区位于850 h Pa暖式切变线南侧、地面冷锋前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北侧,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北侧1~1.5个纬距内是强降水的主要落区。  相似文献   
767.
应用常规气象观测、加密自动站、能见度观测等资料和NCEP FNL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辽宁地区一次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强浓雾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结果表明:2014年11月20—22日辽宁地区大雾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其中21日14—16时大雾爆发性发展后,特强浓雾持续12 h,此种情况在辽宁近20 a比较罕见.大雾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768.
The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to study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ck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after their landfall in the east of China. The mid-tropospheric environmental steering flow is found to dominate the movement of a TC even after landfall, with the inertia and Coriolis force two other subordinates. A key region is discovered covering the east of China and Yellow Sea, in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flow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movement of TCs making landfall in this part of China. Whe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is region strengthens and extends westward, accompanied by northward shrink of the westerly trough, the TC tends to move westward after landfall and disappear inland. However, when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is region weakens and shrinks eastward, accompanied by southward push of the westerly trough, the TC tends to recurve after landfall and re-enter the sea at a location to the north of the site of landfall. The environment before the landfall of a TC has little impact on its post-landfall track, which is sensitiv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12 – 24 hours after landfall. A 6-hour lag is found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the movement of a TC after landfall.  相似文献   
769.
地震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害调查表明,在基岩山区地震滑塌主要发育在局部强度相对较大、节理较发育的厚层或块状岩体中.以岩石中含两组节理的岩质边坡为例,输入实际的地震记录,采用离散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探讨坡高、地震烈度、坡角及节理倾角组合对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坡体中质点的加速度、速度具有高程放大效应;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随着坡高、坡角和地震烈度的增加而降低;两组节理不同组合的岩质边坡,其稳定性变化较为复杂,受节理倾角与坡角的关系、节理的倾向、两组节理之间夹角等因素的影响.节理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是受拉区逐渐向受剪区扩展而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是受拉和受剪的复合破坏.上述初步结论为评价山区节理较发育的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70.
地幔热柱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由于地幔热柱对我们了解地球动力学和地幔动力学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因此受到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的展开和实施,热柱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本文拟合“国际热柱-岩石圈相互作用研讨会”的讨论内容,对热柱领域已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回顾,以期待进我国热柱动力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埤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