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13篇 |
免费 | 2054篇 |
国内免费 | 28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3篇 |
大气科学 | 2063篇 |
地球物理 | 2555篇 |
地质学 | 5637篇 |
海洋学 | 1776篇 |
天文学 | 281篇 |
综合类 | 1219篇 |
自然地理 | 13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5篇 |
2023年 | 265篇 |
2022年 | 551篇 |
2021年 | 641篇 |
2020年 | 566篇 |
2019年 | 559篇 |
2018年 | 668篇 |
2017年 | 621篇 |
2016年 | 683篇 |
2015年 | 553篇 |
2014年 | 655篇 |
2013年 | 625篇 |
2012年 | 606篇 |
2011年 | 644篇 |
2010年 | 652篇 |
2009年 | 597篇 |
2008年 | 522篇 |
2007年 | 524篇 |
2006年 | 450篇 |
2005年 | 370篇 |
2004年 | 324篇 |
2003年 | 352篇 |
2002年 | 348篇 |
2001年 | 343篇 |
2000年 | 329篇 |
1999年 | 440篇 |
1998年 | 360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295篇 |
1995年 | 280篇 |
1994年 | 254篇 |
1993年 | 217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118篇 |
1990年 | 110篇 |
1989年 | 83篇 |
1988年 | 66篇 |
1987年 | 46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2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251.
“分型配料法”在湖北省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配料法”的学习,认为“配料”不仅仅是诊断因子的组合,还应是预报员主观经验与客观数值产品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思想,称之为“分型配料法”。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办法,称之为“分型配料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梅雨期和盛夏期的天气型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暴雨预报配料方案,并通过个例进行具体阐述。结果表明,基于上述研究的“分型配料法”能够较好地做出暴雨落区预报,在汛期气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5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黔西南晴隆锑矿床中萤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表明不同颜色、不同矿物组合的萤石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但具有固定的REE分配模式,以明显的负Ce异常、富MREE、分配曲线相对平缓为特征;这种配分模式主要是受其晶体化学因素的控制,而与溶液中REE络合物的稳定性关系不大。萤石的稀土元素组成与其矿物共生组合关系不大,但与其颜色关系较密切。萤石的Ce、Eu异常主要是受氧逸度的控制,流体源区的氧逸度较高,矿物沉淀场所的氧逸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该矿中萤石呈明显的负Ce异常,或正或负的Eu异常。晴隆锑矿床形成于开放体系条件下,水/岩反应很可能是导致萤石发生沉淀的主要机制。萤石中的Ca部分来自茅口组灰岩,部分来自大厂层玄武岩;而矿化剂F可能主要来自外部。 相似文献
253.
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14年8月至9月于珠江口至南海中部断面(18°00'~22°00'N,114°00'~116°00'E)的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并进行了微型浮游动物群落分析。共发现微型浮游动物142种,隶属于2门44属,其中砂壳纤毛虫28属78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54.93%;寡毛类纤毛虫14属59种,占所有发现物种数的41.55%。优势类群为:拟卡金斯急游虫(Strombidium paracalkinsi)、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维尔伯特急游虫(Strombidium wilberti)和无节幼体(nauplii)。调查区微型浮游动物的丰度介于11.43~959.35 ind/L之间,平均值为264.99 ind/L。微型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总体特点是密集区位于50 m水层,50 m水层之下丰度逐渐减少。表层微型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位于J5-I1站位之间。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范围在0.92~4.18之间,平均值为2.77;均匀度指数在0.63~1之间,平均值为0.87。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发现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微型浮游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连续追踪站位的调查发现,上层水体微型浮游动物群落丰度随着时间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下层水体相对较平缓。微型浮游动物昼夜的垂直丰度变化与叶绿素浓度昼夜变化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254.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它们在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中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255.
数据驱动是大数据分析的特点之一。成矿过程的数值模拟即采用数据驱动方式,在基本的物理化学方程及地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定量的手段,模拟不同阶段、不同条件下成矿系统的演化过程,从而能够更深入、直观的讨论各种地质要素对成矿系统的影响,验证已有的成矿理论,获得新的认识。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是宁芜火山岩盆地钟姑矿田内的典型矿床。前人研究显示,杨庄铁矿床为典型的充填-接触交代型热液矿床,而姑山铁矿床目前在成因上仍存在争议,存在岩浆成因和热液成因等多种观点。为了更好的对比和了解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的成因及成矿过程,本文基于多源数据的综合解译剖面,采用力-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对与热液矿床密切相关的扩容空间的形成机制和特点开展研究。模拟结果显示,姑山铁矿床和杨庄铁矿床可能分属不同的成因类型;随着岩体的逐渐冷却,杨庄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会出现明显的扩容空间,可为成矿流体的汇聚及矿质的沉淀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热液矿床的形成;而姑山铁矿床内岩体和地层接触带只有局部区域出现扩容空间,同时体应变数值较小且形态变化大,并不利于大规模的流体汇聚及矿质的沉淀,姑山铁矿床可能主要为岩浆成因,并受少量热液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256.
河北区域地震前兆台网6个地震台站配备DSQ型水管倾斜仪进行地倾斜观测,选取2009—2016年记录的观测数据,对水管倾斜仪两端点一致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台站水管倾斜仪同一分量2个端点的相关系数、方差及均值、潮汐参数无显著性差异,相关性较高,表征产出的数据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257.
利用EQIM软件建设和拓展广西地震速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在全国EQIM软件基础上,结合广西地震台网速报工作的需要,开发适用于广西区域台网内部使用的广西地震速报系统,其基本功能包括:地震速报、信息共享、手机短信发布、Web互联网查询数据资料、数据汇集等多个方面.广西地震速报系统的建立可提高地震速报信息向各级部门的快速传递能力,并为分析预报人员提供及时的地震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258.
渭河平原地下水分布特征与环境同位素研究——以白杨水源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杨水源地座落在渭河下游重镇——渭南市西北约5km处,为渭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区内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巨厚,地形平坦,降水充沛,地表水丰富,为地下水储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按含水介质的埋藏条件可划分为潜水、浅层承压水、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4个含水岩组。为了进一步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形成机制、储存运移过程、排泄开采条件,本文结合环境同位素(包括14C、13C、3H、D和18O)对水源地地下水年龄、地下水运动速率以及一些水文地质参数进行研究和探讨。而同位素测定表明:水源地潜水为现代水,3H含量较高,河水补给量占1/2 相似文献
259.
根据野外观察、测量与分析,特别是综合华北地块南部断裂体系第四纪活动性质的构造和地貌标志,表明现今华北地块南部NWWNW向断裂活动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在前新生代构造基础上发育的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带和新构造期发育的新乡-商丘断裂带是具有走滑性质的新生代壳内活动断裂。地球物理资料表明,在介休-新乡-溧阳和巴东-泉州-台湾地震带西北部的深部存在两个NW向构造带,在地幔可能汇聚为一条构造带。综合这些断裂及其所控断陷盆地的展布特征,明确了该区的NE向、NW向及近EW向断裂的运动学关系。即在应力应变基底格局的制约下,两个NW向构造带强烈的左旋走滑拉分运动作用下导致华北地块南部发育拉分盆地,NW向新断裂的形成和先存NNE、NW及近EW向断裂的复活,控制了新生代复杂的断裂或断块构造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260.
为了获取云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特征,收集了云南地区1992—2016年的2期精密水准观测资料,采用基于GNSS连续站垂直形变资料约束的平差方法,对区域整体地壳垂直形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滇西北区域地壳整体表现为隆升,垂向速率为2—3mm/a,滇南区域显示地壳沉降速率为-1—-2mm/a,并在下关—永胜和思茅—景谷一带存在地壳形变高梯度带。收集了该地区30多年的跨断层场地观测资料,计算了所跨断层的三维活动量,得出了断层现今活动状态和异常特征,认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的场地多数表现出异常活动的现象,其中楚雄、剑川和永胜的监测断层现今表现出与地质背景相反的走滑和拉张特征,峨山、建水和通海场地所处断层在张压性质上与地质背景相反。结合区域水准和跨断层观测分析结果,从“面”和“线”上得出滇西北和滇中南地区存在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异常,构造应力积累较高的结果,加之缺震背景显著,认为应关注该区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