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1篇
  免费   1018篇
  国内免费   1367篇
测绘学   343篇
大气科学   1207篇
地球物理   1268篇
地质学   2938篇
海洋学   561篇
天文学   201篇
综合类   496篇
自然地理   68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71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359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270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81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54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98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239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4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21.
"龙王"(LONGWANG)台风过程湿位涡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应用MM5V3中尺度数值模式对0519号台风“龙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计算了台风过程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的演变,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过程大暴雨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倾斜涡度发展是“龙王”台风在福建沿海产生大暴雨的重要机制之一,湿位涡能够对暴雨落区的预报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暴雨产生在θse线陡立的对流层中低层MPV1等值线密集带中零线附近,对流层中高层的MPV2负值区可以作为暖湿气流或涡旋活动的示踪;另外,对流层中高层中高纬度冷空气扩散南下与台风的东南暖湿空气在福建沿海交汇,加剧了气旋性涡度发展,对暴雨的发生发展也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2.
何歆  林伙海 《气象》1997,23(9):17-20
该文应用HURRAN相似台风路径预报方法,引进500hPa天气形势,提高了台风咱径预报能力;应用天气学方法、物理量诊断和预报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卫星云图上的台风云系特征,研制台风影响下的闽南台风天气(大风、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得出定量、客观的预报结论。该系统运行所需的资料易于获取,从采集资料到输出预报结果,10分钟便可完成,大大缩短了制作台风预报的时间。  相似文献   
923.
通过1982年梅雨期的个例分析,研究和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梅雨我的结构。分析表明:1.梅雨锋区系统对流层上部宽广的斜压区和对流层低层较狭窄的弱斜压区共同组成;2.在两个个例中,中国剖面上锋区均呈“椅”型结构。日本剖面上,6月呈均匀倾斜结构,7月略呈“椅型”,涡度场上中国剖面为相当正压结构,日本剖面为斜压结构;3.梅雨锋区系统可民是均匀斜压区在不均匀和加热情况下结构改变结果;4.中国大陆雨区高层大量潜热  相似文献   
924.
利用荆州6个国家气象站1989—2018年的夏季逐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与经典人体舒适度模式计算及评判结果对比分析的方法,建立荆州夏季人体舒适度模型,确定人体舒适度评判标准,并用湖北近 30 a气象资料对各区域人体舒适度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荆州6市(县)一年中各有3个月的舒适期,松滋还有2个月的较舒适期,松滋气候条件最佳;湖北各区域30 a平均人体舒适度指数月分布均呈“W”型;鄂西南是湖北避暑胜地,松滋是荆州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925.
用文(一)的微物理模式在一维时变动力学框架里模拟了江西阵雨云,75·8暴雨和张家口冰雹云。用实测探空作为输入,计算结果同实测的云降水和雷达回波特征相比,在很多方面相当一致。它展示了暴雨云的持续性和冰雹云的低降水效率等,表明了在这些云底较暖的积雨云中贝吉隆过程对降水作用不大,而暖雨过程则是启动降水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926.
本文用近13年200hPa高空风资料得到了夏半年(5—10月)逐月平均全球热带风场,发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1)在亚洲地区对流层上部反气旋存在两个中心;一个在青藏高原上空;一个在伊朗和阿富汗地区。两者的演变不同。伊朗高压的北推和撤退都比青藏高原上的早。北美墨西哥高压的变化在时间上与伊朗高压很相似。 (2)北太平洋中部高空槽(TUTT)出现在5—10月,8月份最强,位置最北;北大西洋中部高空槽出现在5—9月,7—8月最强。 (3)南半球冬季有三个主要的长波脊和长波槽,分别位于大陆以西和以东海区。  相似文献   
927.
北京地区大气环流型及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地区为研究对象,应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对1948-2008年的逐日平均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定量计算环流指数。通过对27类逐日环流分型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北京地区主导环流类型依次为A型、C型和SW型,其频率分别为23.8 %、15.4%和7.0%;A和C环流型频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A型频率上升速度远大于C型;春季北京主导环流类型为A型和C型,夏季主导环流型为C型和SW型,夏季CSW型环流所占比例也较大,秋季和冬季为A型。通过主导环流型和北京气温、降水之间变化规律的分析可知:冬季在A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多为低温晴好天气;夏季在C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降水增多,在SW型环流的控制下北京地区降水偏少,而CSW型环流控制下北京地区呈现干热天气状态,2000年后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28.
1994年6月广东省特大洪涝期间气象要素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1994年6月广东洪涝期间省内南雄与电白两站逐时地面降水、气压和温度的小波分析,清楚地将影响两站的不同尺度的扰动显示出来,利用小波方差图可帮助确定该段时间的主要天气系统,利用小波逆变换可对原序列进行多种形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929.
华南后汛期降雨量的振动和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959至1988年华南后汛期(7-9月)降雨量距平百分率的大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前汛期(4-6月)降雨量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同时探讨了后汛期降雨量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华南后汛期雨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且地区差异显著;后汛期降雨量的异常与热带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南海地区大气的对流活动及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有关。  相似文献   
930.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on summer monsoon circulation cell in east asi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East-Asian summer monsoo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SMMC) cell is simulated together with two vigorous rainbands in terms of a primitive-equation model including in itself a variety of diabatic heating, frictional dissipation and moist process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untains available. Results are comparable to observations. Also, performed are experiments with the reduction of water content, and exclusion of the cumulus convective process and mountain effect. Contrast analyses indicate that the cell is strongly sensitive to the condition of the humidity field in the atmosphere, more intensely at 120o than at 100oE, and the presence (absence) of the cumulus convection has considerable effect on the intensification (weakening) of the cell, with the mountain ranges exhibiting more influence upon the cell at 100o than 120oE. This may suggest that a great difference lies in the cause of the cell for the two merid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