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太湖不同湖区水生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研究太湖不同湖区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水生真菌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5月份太湖水生真菌群落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组成.东半湖水生真菌多样性指数较两半湖高,湖心区最低.不同湖区水生真菌群落的遗传结构和主要类群组成存在空间差异,东半湖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   
142.
针对人工湿地冬季净化能力不足以及不同湿地植物种植方式可能影响其净化效果的湿地构建问题,通过小试实验,研究了沙基法和浮床法种植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对冬季人工湿地净化富营养水体效果的影响.在整个冬季,4个实验周期中,处理期间总磷(TP)和总氮(TN)去除率表现出显著差异:对照组(CK)、沙基种植组和浮床种植组4个周期对TP的去除率平均值为20.17%±19.23%、59.60%±7.54%和45.44%±29.22%;对TN的去除率平均值依次为:29.83%±19.65%、64.89%±23.01%和60.50%±25.86%.与CK组相比,冬季种植水芹可显著提高湿地对TP和TN的去除率;与浮床种植方式相比,沙基种植方式的TP和TN去除率略有提高.而对于COD的去除率,沙基种植组周期间波动较大(-27.5%~52.92%),浮床种植组组周期间更为平稳(10.83%~40.42%),浮床种植组在全部4个周期的平均去除率(23.13%±14.41%)略高于沙基种植组(19.38%±35.38%).2种种植方式下,水芹均可安全适应冬季温带气候;与沙基种植法相比,浮床种植方式更有利于植物总生物量的增加,特别是根系生物量的增加;相对于浮床种植,传统的沙基种植法能使水芹根系在温带冬季大部分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活力和泌氧能力.因此,考虑到建设成本,在浅水区域可优选传统的沙基(或底泥)种植方式;在深水区域,使用浮床种植的方式,也能保证耐寒水生植物安全度过冬季和保持较高的净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3.
1956~2004年长江源区河川径流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56~2004年长江源区水文和气象台站观测的流量、气温、降水资料,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突变特点。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源区月平均最大、最小和雨季、年及年较差流量均呈减小的趋势,月平均最小和最大流量分别出现在2月和7~8月,20世纪60和8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7月,1970年代、1990年代的单峰峰值出现在8月,近14 a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共减少了96×108m3。雨季平均流量的距平基本经历了一个"正-负-正-负"的历史变化过程,雨季和过渡季节降水量、季节积雪融水量和高山冰雪融水量所形成的总流量呈下降趋势。枯季和雨季平均流量均经历了3次明显的转折,并具有10~12 a、6~8 a和3 a的共同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44.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collected off the Huanghe (Yellow) River mouth during the period 2007–2009 were analyz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Concentrations of 16 elements were measured using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diment grain size is the dominant factor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Correlation and cluster analyses allowed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into four geochemical regions: Regions I and III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l2O3, Fe2O3, MgO, Na2O, K2O, Cr, Cu, Mn, Ni, Pb, V, and Zn, and contain fine-grained sediments with mean grain size (M z)<22 μm; and; Regions II and IV contain mostly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iO2, Na2O, and Zr. The sediment entering the sea from the Huanghe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is enriched in Ca. Thus, the Ca/Al ratio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propor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study area that originated from the Huanghe River. Ca/Al ratios decrease from Regions I and II (located in the nearshore zone of the Huanghe River delta) to Regions III and IV (distributed in the offshore zone of the northern Huanghe River delta, southern and southeastern Laizhou Bay area).  相似文献   
145.
以南海南部86GC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组成和AMS14C测年的研究,初步确定该柱状样包含了氧同位素3期晚期以来约31 400 a的沉积。结合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分析认为,研究区域末次盛冰期发生于大约29~19 kaBP,其中又以28~26 kaBP为顶峰时段;在大约21~20 kaBP之间,可能有过一次短暂的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单从δ18O记录来看,全新世南海南部的气候和古海洋环境似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期间δ13C及其他一些古气候指标却记录了多次回返性事件,反映出由于冬季风的短暂加强,导致全新世该区域气候环境在总体适宜的背景下仍然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6.
三江源地区春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预测三江源地区春季、夏季降水趋势的需要出发,利用聚类分析法将三江源地区春、夏季降水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对3个区春、夏季降水指数与前期太平洋海温相关普查,定义了与3个区春、夏季降水指数相关的海温分布型指数。冬季西太平洋海温偏低(偏高),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三江源1区、3区春季降水减少(增加);冬季赤道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亚海域海温偏高(偏低)的海温分布型造成2区、3区夏季降水减少(增加)。对冬季太平洋海温分布型与后期春、夏季500 hPa北半球高度场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冬季西太平洋海温综合指数高(低)时,春季高度场印度高压、中西伯利亚槽及阿留申低槽加强(减弱),三江源地区春季降水偏少(偏多);而当冬季太平洋中部、加利福尼亚海域海温综合指数高(低)时,夏季高度场伊朗高压、中西伯利亚高脊加强(减弱)及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偏北),夏季降水偏少(偏多)。  相似文献   
147.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经历了罕见的高温酷暑天气。2022年8月高温区几乎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形成全流域型高温,并持续近1个月。持续高温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异常活动关系密切。8月副高西伸且稳定,其西端脊点到达90°E,比常年偏西近40个经度,控制了几乎整个长江流域,引起罕见的持续高温。导致副高稳定西伸的重要原因如下:热带环流的异常从南面支持副高的维持;8月西太平洋至南海地区赤道辐合带持续偏强,对流明显偏强;南海地区出现明显增强的Hadley环流,支持115°E以西副高的维持。此外,西风带环流的异常分布有利于副高西伸;欧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维持两脊一槽的形势,鄂霍次克海高压脊几乎与副高打通,形成稳定的高压坝;乌拉尔地区的高压脊不断向东南方向输送Rossby波能量,也对副高西段的维持和加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中,城镇与农村地区的土地面积在计算方法上有所不同:农村地区的土地面积是以椭球面为基准的面积,即球面面积;城镇地区的土地面积是以平面为基准的面积,即平面面积。二者之间存在差异并按一定规律变化,当调查区处于投影带边缘附近时,同一图斑的球面面积与平面面积之间的差异达到最大。由于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而导致面积数量的差异,在进行农村与城镇有关土地数据整合时会出现矛盾。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保证土地面积的一致性,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9.
‘STseis地震成像处理系统’是中石化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地震成像处理系统,介绍STseis系统中的偏移速度分析技术,包括叠前偏移剩余曲率分析技术和叠前偏移速度扫描分析技术。这些偏移速度分析技术与‘STseis地震成像处理系统’中相关的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模块相配套,可以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提供更加精确的成像速度。  相似文献   
150.
鄱阳湖湖滨的沙山是形成于湿润地区规模较大的风沙堆积地貌,但星子县的沙岭沙山却发育特殊的线性风蚀地貌,这表明环境发生过显著的变化。通过野外地貌调查,发现沙山的线性风蚀地貌可分为4种类型: 风蚀坑、风蚀槽、风蚀垄和风蚀残墩。本文分析了这4种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并提出沙山风蚀地貌的发育模式,即3段2期的发育模式: 风蚀作用的第1阶段形成风蚀坑,第2阶段形成风蚀槽和风蚀垄,第3阶段形成风蚀残墩,至此完整的第1期风蚀地貌发育完成; 以风蚀残墩顶面为代表的老地面被侵蚀殆尽,相对平坦的新地面形成,其上发育属于第2期风蚀地貌的第1阶段的风蚀坑。地貌年龄测量显示,第1期风蚀作用发生于大约6~7ka前,第2期则发生于约0.3ka前。第1期风蚀地貌发育可能与本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不断扩大的史前人类活动有关,而第2期风蚀地貌是清代乾隆年间过度樵采引起的。可见人类活动对湿润地区沙山风蚀地貌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