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20篇 |
免费 | 1093篇 |
国内免费 | 25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68篇 |
大气科学 | 472篇 |
地球物理 | 1455篇 |
地质学 | 4812篇 |
海洋学 | 597篇 |
天文学 | 180篇 |
综合类 | 673篇 |
自然地理 | 20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504篇 |
2010年 | 300篇 |
2009年 | 462篇 |
2008年 | 149篇 |
2007年 | 303篇 |
2006年 | 521篇 |
2005年 | 619篇 |
2004年 | 1202篇 |
2003年 | 761篇 |
2002年 | 527篇 |
2001年 | 402篇 |
2000年 | 264篇 |
1999年 | 242篇 |
1998年 | 304篇 |
1997年 | 277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48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324篇 |
1992年 | 294篇 |
1991年 | 140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76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28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4篇 |
1976年 | 10篇 |
1950年 | 8篇 |
1943年 | 9篇 |
1940年 | 9篇 |
1937年 | 16篇 |
1934年 | 6篇 |
1933年 | 13篇 |
1928年 | 6篇 |
1926年 | 8篇 |
192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南极乔治王岛中——新生代岩浆岩Sr—Nd—Pb同位素组成及源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乔治王岛11个火山岩和2个侵入岩样品做了Sr-Nd-Pb同位素分析,其中(87Sr/86Sr)i=0.70326~0.70392,εNd=3.02~6.72,206Pb/204Pb=17.776~18.515,207Pb/204Pb=15..506~15.571,208Pb/204Pb=37.868~38.308。根据以上同位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岩石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及火山岩中熔融包裹体成分,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的乔治王岛岩浆岩起源于亏损地幔(DMM)和地幔流体交代成因的富集地幔EMI混合形成的源区;(2)该源区具有广义Dupal异常,它正是由于EMI组份加入即通过流体交代作用而产生的;(3)流体主要是俯冲深海沉积物脱碳酸盐作用而释放出的富CO2流体。 相似文献
982.
概述了法国高层大气所空间综合孔径项目背景、科学目标以及有效载荷,介绍了该项目演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探讨了该演示系统的望远子系统、指向子系统、共相子系统和成像子系统,并分别给出了该演示系统在非共相控制和共相控制情况下对半导体激光器和白光点光源的成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演示系统不同独立望远镜之间已经基本实现了共相成像。最后对该演示系统进行了总结,并指出该系统可以进一步优化之处。该演示系统对我国综合孔径成像实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3.
Organic Geochemistry of the Early Jurassic Oil Shale from the Shuanghu Area in Northern Tibet and the Early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HEN Lan YI Haisheng HU Ruizhong ZHONG Hong ZOU Yanrong Open Laboratory of Ore Deposit Geochemistr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Institute of Sedimentary Geolog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5,79(3):392-397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Shuanghu area in northern Tibet, which recorded the Early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in the Shuanghu area consists mostly of grey to dark-colored alternating oil shales, marls and mudstones. Ammonite beds are found at the top of the Shuanghu oil shale section, which are principally of early Toarcian age, roughly within the Harplocearasfalciferrum Zone. Therefore,the oil shale strata at Shuanghu can be correlated with early Toarcian black shales distributing extensively in the European epicontinental seas that contain the records of an Oceanic Anoxic Event.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of laminated shale anomalously rich in organic carbon across the Shuanghu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ranging from 1.8% to 26.1%. The carbon isotope curve displays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kerogen (δ^13Ckerogen) fluctuating from -26.22 to -23.53‰ PDB with a positive excursion close to 2.17‰, which, albeit significantly smaller, may also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other Early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s (OAEs) in Europe. The organic atomic C/N ratios range between 6 and 43, and the curve of C/N ratio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δ^13Ckerogen values. The biological assemblage,characterized by scarcity of benthic organisms and bloom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coccoliths), reveals high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an un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benthic fauna in the bottom water during the Oceanic Anoxic Event. On the basi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logical assemblag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 i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and productivity, and that the black shale deposition, especially oil shales, is related to the bloom and high productivity of coccoliths. 相似文献
984.
云南金平晚二叠纪玄武岩特征及其与峨眉地幔柱关系——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分布于哀牢山-红河断裂带西南侧的金坪上二叠统玄武岩属于低钛拉斑玄武岩(LT)(Ti/Y<500)。其地球化学特征总体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根据其岩相学、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将其划分为LT1和LT2两个地球化学亚类型,它们的分布和主要地球化学标志为:LT1分布于下部,高Mg^#(48-63),SiO2(50%-56%),高∑REE(118-145μg/g)、低Fe2O3(1.36%-1.63%),Na2O(1.88%-3.17%),TiO2(1.37%-1.92%),高Th、U,低Nb,Ta和Sr负异常;LT2分布于上部,低SiO2(47%-56%),Sr强负异常,二者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是同一母岩浆经不同的分离结晶和同化混染作用的结果,金平与宾川峨眉山的化学地层学对比表明,金平LT1和LT2玄武岩与宾川峨眉山玄武岩下部的LT1、LT2十分相似,它们可能是同时,或在类似的环境下形成,金平玄武岩属于峨眉山大火山岩省的一部分,同为峨眉地幔柱早期活动的产物。新生代哀牢山-红河断裂的左滑剪运动导致了宾川与金平玄武岩的错位。 相似文献
985.
减小离散误差的时频峰值滤波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减少时频峰值滤波分段点处阶跃误差的改进方法。经过研究时频峰值滤波在频率调制和时频平面峰值滤波时产生的离散误差以及尺度变换方式,发现分段点处阶跃误差与离散傅里叶变换的长度成反比,且与零点在尺度变换后产生的不确定值有关。提出基于定零点尺度变换的时频峰值滤波,在信号尺度变换时将零点变换到瞬时频率区间上的固定值,使各段时频峰值滤波零点偏移量一致,从而消除分段点处的阶跃误差。仿真实验和实际地震信号时频峰值滤波处理结果表明,改进的时频峰值滤波算法能够有效消减随机噪声,减少分段滤波在分段处的阶跃。 相似文献
986.
利用钾长石粉水热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综合利用钾长石提钾工艺中的重要高附加值副产品13X沸石分子筛的合成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福建沙县的钾长石粉加入配料NaCO3进行焙烧实验,确定培烧的最佳工艺参数为:钾长石粉:NaCO3=1:1.30(摩尔比),焙烧温度为845℃,焙烧时间为150min;优化的水热合成条件为M2O/SiO2(mo1)=1.50,H2O/M2O(mo1)=40.0,合成时间为8h,晶种加入量为9.0%。对合成样品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合成13X沸石分子筛结晶完好,性能优良.水热反应经由溶解水合反应和聚合浓缩反应两大阶段。 相似文献
987.
以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基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了沱沱河铅锌地球化学块体的下限和含量级次,对沱沱河地区铅锌元素的地球化学块体进行了划分,总结了地球化学块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地球化学块体内部结构,追踪大型至特大型矿床可能存在的地点。根据已知地区的矿产探明储量与地球化学块体的关系,计算了该地区成矿率,预测了区内铅锌矿资源潜力,同时指出在块体内还存在巨大的寻找铅锌矿产资源的潜力。 相似文献
988.
原子层沉积(ALD) 是下一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首选工艺, 但是Cu籽晶层在阻挡层上的团聚限制了ALD工艺在半导体工业中的应用.目前对Cu在阻挡层TaN表面的团聚机理和行为还缺乏足够的理论认识, 为此利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DFT) 对不同覆盖度下Cu原子在TaN (111) 表面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Cu在TaN (111) 表面的吸附强度随着Cu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弱.利用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了500K温度下Cu单分子层在TaN (111) 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行为, 结果表明, 在这一典型的ALD温度下, Cu层在TaN (111) 表面发生团聚, 与实验中的观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989.
990.
基于数码相机立体像对的物体3维信息快速获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数码相机的内方位元素检测和镜头畸变差校正,应用近景摄影测量的原理与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立体像对无物方控制的物体表面3维模型信息快速获取方法,试验表明,该方法获取3维信息速度快、精度较高。同时文中还比较了可变焦数码相机和固定焦距相机在获取3维信息精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