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31篇 |
免费 | 3275篇 |
国内免费 | 527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26篇 |
大气科学 | 2074篇 |
地球物理 | 2421篇 |
地质学 | 8842篇 |
海洋学 | 3313篇 |
天文学 | 115篇 |
综合类 | 1106篇 |
自然地理 | 168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5篇 |
2023年 | 501篇 |
2022年 | 910篇 |
2021年 | 1140篇 |
2020年 | 965篇 |
2019年 | 1040篇 |
2018年 | 975篇 |
2017年 | 868篇 |
2016年 | 917篇 |
2015年 | 1048篇 |
2014年 | 966篇 |
2013年 | 1152篇 |
2012年 | 1246篇 |
2011年 | 1213篇 |
2010年 | 1183篇 |
2009年 | 1089篇 |
2008年 | 1109篇 |
2007年 | 1049篇 |
2006年 | 932篇 |
2005年 | 750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352篇 |
2002年 | 391篇 |
2001年 | 369篇 |
2000年 | 313篇 |
1999年 | 159篇 |
1998年 | 60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1933年 | 3篇 |
1925年 | 4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51.
152.
为探究不同产地浒苔型饵料对幼刺参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本实验将青岛浒苔与宁波浒苔的干粉与海泥分别按一定质量比例混合,开展刺参饲喂实验,并与刺参天然饵料马尾藻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青岛浒苔饵料和马尾藻饵料喂养的刺参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4.31%±0.10%和15.43%±1.41%,显著高于宁波浒苔饵料(11.17%±0.63%),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青岛浒苔组、宁波浒苔组和马尾藻组的增重率分别为22.65%±5.68%、3.03%±1.17%和20.47%±2.01%,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44±0.33)、(0.21±0.08)、(1.33±0.12)%/d,青岛浒苔组和马尾藻组刺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宁波浒苔组;青岛浒苔组、宁波浒苔组和马尾藻组刺参肠道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无显著差异;马尾藻组刺参体腔液碱性磷酸酶活力为(17.57±4.56)金氏单位/100mL,显著高于青岛浒苔组[(5.56±1.32)金氏单位/100mL]和宁波浒苔组[(2.83±0.75)金氏单位/100mL],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力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绿潮暴发时,通过打捞浒苔用以配制刺参饵料,既有助于缓解绿潮的生态灾害,又能够补充刺参饵料来源,具有广阔的生态效益和市场前景,但是其营养成分影响因素较为复杂,配制饵料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品种、采集时间和生长地点的差异,并通过一些前处理手段充分发挥浒苔的饵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3.
154.
利用重庆主城区沙坪坝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7年逐分钟降雨资料,根据暴雨成因选取大范围区域暴雨型和局地强对流天气型两类短历时暴雨样本,采用PilgrimCordery法推求设计暴雨雨型,并比较两类天气系统下短历时设计暴雨雨型的差异。结果显示:区域暴雨型样本数占总样本数52.6%,60 min历时单峰型和均匀型占比分别为36.7%和26.7%,120 min历时多为单峰型且峰值在中部,180 min历时雨型主要为峰值在前部的单峰型。而强对流天气型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47.4%,短历时雨型基本都为峰值在前部的单峰型。相比区域暴雨型,强对流天气型设计暴雨雨型峰值位置出现较早,峰值强度偏强,降雨累积过程更快。60 min、120 min和180 min峰值分别提前5 min、35 min和20 min,10 a重现期峰值强度分别偏强0.5 mm·min~(-1)、0.9 mm·min~(-1)和0.9 mm·min~(-1)。在设计降雨量相同的情况下,强对流天气型平均积水时间更长,积水量更大,导致的内涝问题更突出。 相似文献
155.
卫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能量不仅受到大气中分子和气溶胶散射的影响,还受到气体分子吸收的影响.对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水色遥感,吸收气体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氧气,因此若传感器的光谱范围包含了这些气体的吸收波段,则应该在数据处理——计算瑞利、气溶胶反射率和透过率时予以考虑.波段光谱宽度为20 nm(两个近红外波段为40nm)的SeaWiFS在数据处理时主要考虑了臭氧和水汽的影响,并在计算气溶胶反射率时对受氧气吸收影响的波段进行了单独修正[1].由于“HY-1A”CCD的四个波段的光谱宽度均超过100 nm,覆盖了三种主要吸收气体的部分吸收线,因此它受到的气体影响会更大. 相似文献
156.
采用共振柱试验方法,研究了固结比对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影响并给出了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建议公式。通过对砂土、粉质黏土和粉土的系统试验,提出了不同固结比下土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固结比kc-1呈指数形式的增长模式,不同于Hard in公式最大动剪切模量与固结比kc呈直线形式的增长模式。同时给出了计算不同固结比下砂土、粉质黏土和粉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建议公式,并与Hard in公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固结比对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影响程度明显比Hard in公式要大,固结比对粉质黏土和粉土最大动剪切模量的影响程度要比对砂土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57.
在祁连山冷龙岭南麓坡地进行不同海拔的土壤植被的整体双向移地实验,以探讨气候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其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植被移植后土壤因原生状态不同而存在差异,移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部分移植后在海拔3 600~3 800 m处略有下降;土壤全氮变化比较复杂.从不同高度移植到各海拔后,除从海拔3 400 m移到各海拔的土壤碳氮比先升高后降低外,其它3个高度移植后土壤碳氮比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受气候影响和原生植被类型差异,土壤碳、氮及碳氮比波动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58.
159.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permitted us to obtain quantitative data concerning fine geometric structures of 4 faults of the active Maxianshan-Xinglongshan fault system and the latest movement along them. Of them the northern Maxianshan border fault is a large-scale, strongly active Holocene reverse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 the other 3 faults, the southern Maxianshan border fault and the southern Xinglongshan border and the northern Xinglongshan border faults are the accompanying active late-Pleistocene thrust faults, which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main strike-slip fault, the northern Maxianshan border fault at depth.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earthquake-controlling fault in the Lanzhou area, the fault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s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160.
黑矿型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日本上向黑矿铼—锇和氦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上向黑矿(Uwamuki Kuroko)是日本最典型的黑矿型矿床,它形成于日本岛弧中新世矢折岛弧裂谷环境,产于双峰式岩石组合的长英质火山岩系中。矿床由下部筒状硅矿带和上部块状黑矿带构成,后者显示典型的上黑(黑矿)下黄(黄矿)金属分带。为探索研究长期争议的成矿物质来源,系统测定了矿石和主岩的Os,He同位素组成。含矿流纹岩系的R/RA值介于0.93-1.14间,证实该岩浆可能主要来源于陆壳重熔。上向黑矿的上部块状黑矿矿石具较高的^187Os/^188Os值(2.246-7.608),反映矿石Os主体来源于壳源沉积物或矿区基底岩系;下部脉状-网脉状硅矿、块状黄矿和少量黑矿则具低^187Os/^188Os值(0.423-0.793),证实矿石Os具两源性,估计幔源物质贡献约57%-89%,壳源物质贡献约11%-43%。此外,在上部块状黑矿带内部,矿石 ^187Os/^188O显示清楚的垂向韵律性变化,揭示了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的周期性混合,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两阶段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