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790篇 |
免费 | 12770篇 |
国内免费 | 2044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56篇 |
大气科学 | 6636篇 |
地球物理 | 10143篇 |
地质学 | 36546篇 |
海洋学 | 11176篇 |
天文学 | 597篇 |
综合类 | 4345篇 |
自然地理 | 77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26篇 |
2023年 | 1761篇 |
2022年 | 3452篇 |
2021年 | 4348篇 |
2020年 | 3402篇 |
2019年 | 4044篇 |
2018年 | 3407篇 |
2017年 | 3229篇 |
2016年 | 3319篇 |
2015年 | 3970篇 |
2014年 | 3800篇 |
2013年 | 4583篇 |
2012年 | 4846篇 |
2011年 | 4760篇 |
2010年 | 4685篇 |
2009年 | 4514篇 |
2008年 | 4473篇 |
2007年 | 4287篇 |
2006年 | 4171篇 |
2005年 | 3540篇 |
2004年 | 2670篇 |
2003年 | 1796篇 |
2002年 | 1993篇 |
2001年 | 1760篇 |
2000年 | 1338篇 |
1999年 | 562篇 |
1998年 | 229篇 |
1997年 | 177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98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61篇 |
1992年 | 109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72篇 |
1989年 | 51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38篇 |
1986年 | 52篇 |
1985年 | 36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25篇 |
1981年 | 19篇 |
1979年 | 35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23篇 |
1975年 | 12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2002年4月初到5月底),对不灌溉的冬小麦测定了冠层温度、地温、气温以及土壤含水量,计算了冠气温差且分析了冠层温度和冠气温差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土壤含水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4:00的冠层温度能较好地反映2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但与其它各土层相关性有较大的波动性;14:00的冠气温差能较好地反映40cm以上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很高,在20cm、40cm土层,两者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866、0.99389,这为用区域遥感数据反演主要生育期冬小麦的冠气温差进而监测区域40cm土壤含水量提供了实验性的依据;拔节期和灌浆期,用14:00冠气温差来拟合各土壤层的土壤含水量有较高的精度,从而为用区域遥感数据监测区域土壤含水量提供了经验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月壤的物理和机械性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月壤是在O2、水、风和生命活动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由陨石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轰击、月表温差导致岩石热胀冷缩破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月壤独特的形成过程,加上独特的月表环境,使月壤在粒度分布、颗粒形态、颗粒比重、孔隙比和孔隙率、电性和电磁性质、压缩性、抗剪性、承载力等方面均与地球土壤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参数的平均值和最佳估计值,可以作为月表机械设计和操作、宇航员装备设计、月球着陆场选址的主要依据,对月球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月球基地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改造型含煤盆地煤储层被改造的两种形式;煤体结构的改造及构造煤的形成原因;后生充填物对煤层孔隙的改造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以构造煤发育程度作为改造型含煤盆地改造强度的一个指标。概述了华北克拉通盆地由中生代剪压应力转化为新生代剪张应力和拉张应力,而在盆地内形成以挤压构造为主到伸展构造为主的演化历程,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区域分布,指出这种演化极易形成构造煤和后生充填物。提出将华北克拉通含煤盆地分为3种改造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各自区域的煤储层物性及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影响。提出应重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层的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