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47篇 |
免费 | 3557篇 |
国内免费 | 185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3篇 |
大气科学 | 960篇 |
地球物理 | 1711篇 |
地质学 | 4804篇 |
海洋学 | 1661篇 |
天文学 | 63篇 |
综合类 | 512篇 |
自然地理 | 9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291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510篇 |
2021年 | 572篇 |
2020年 | 495篇 |
2019年 | 506篇 |
2018年 | 490篇 |
2017年 | 401篇 |
2016年 | 431篇 |
2015年 | 515篇 |
2014年 | 455篇 |
2013年 | 589篇 |
2012年 | 687篇 |
2011年 | 621篇 |
2010年 | 644篇 |
2009年 | 602篇 |
2008年 | 641篇 |
2007年 | 608篇 |
2006年 | 539篇 |
2005年 | 458篇 |
2004年 | 335篇 |
2003年 | 209篇 |
2002年 | 261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196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1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攀西地区位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中西部,构造和岩浆特征显著,地震活动强烈.通过对野外重力测量得到的云县—会东和普洱—七甸两条剖面的高精度重力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构建了沿剖面的二维地壳密度结构,其中普洱—七甸剖面与孟连—马龙宽角地震剖面部分位置重合.同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特征及下地壳视密度填图结果,得到如下初步认识:红河断裂带是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重要的构造分界线,断裂带南北向密度结构和莫霍面分布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沿走向构造变化.云县—会东剖面上大姚—会东段下地壳底部存在密度较高的壳幔过渡层,结合研究区下地壳底部壳幔过渡层的密度分布特征,认为该过渡层不是攀西裂谷下的"裂谷垫",而是由岩浆底侵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92.
下江群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对华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约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南西部新元古代裂陷纪大地构造属性和原型盆地性质是一个涉及到扬子古陆在全球构造中的定位、且争议较大的基础地质问题.新元古代下江群发育于强变形变质的盐边群和弱变形变质的板溪群之间,处于以滨浅海沉积为主的板溪群向深海沉积转化的过渡带内.下江群以浊流沉积的杂砂岩为主,沉积物扩散方向指向西.下江群清水江组砂岩骨架颗粒统计分析表明,物源来自再旋回造山带.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下江群碎屑岩系形成于活动陆缘区的弧后盆地靠大陆一侧.结合盐边群、苏雄组大地构造属性及其与下江群的空间关系,推测当时的华南西部处于汇聚型板块边缘内,总体属弧后伸展型盆地. 相似文献
93.
根据2000年在西藏措勤地区1:25万区调中,在中二叠统中发现的菊石化石Popanoceras bowmani(Boese)、Paragastrioceras jossae(Vrneuil)和Timorites curvicostatus Haniel,对菊石相的中二叠统进行了划分对比。Paragastrioceras同冈瓦纳边缘区的特征化石,Timorites是赤道特提斯区的菊石代表,二者的共存,证实了西藏在二叠纪时位于邻近冈瓦纳边缘区的赤道特提斯区内,古气候已渐转为温暖。 相似文献
94.
山东胶莱盆地构造变形及形成演化——以王氏群和大盛群变形分析为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胶莱盆地是形成于中生代晚侏罗世的陆相盆地,构造变形较为复杂。在野外断裂构造变形观测的基础上,结合年代学数据和地层沉积序列,确立了胶莱盆地白垩纪的变形演化历史。总体上,胶莱盆地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沉积了3套地层,经历了多个构造变形阶段。其中,发生在白垩纪的变形阶段主要有:(1)早白垩世早期,鲁东地区受区域近E—W向引张应力场控制,胶莱盆地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喷发间歇期沉积了大盛群;早白垩世晚期,受强烈的区域性NW—SE向挤压,胶莱盆地褶皱回返。(2)晚白垩世早期,在区域近S—N向引张应力作用下,诸城断陷盆地发育,王氏群沉积;晚白垩世晚期,胶莱盆地受区域性NE—SW向挤压,导致王氏群褶皱变形。 相似文献
95.
贝塞尔曲线在虚拟森林景观单树几何模型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虚拟景观模型的生成,需要对实际景观进行抽象和简化。树几何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构成虚拟森林景观的两大要素。而树几何模型的构建又是林业GIS三维可视化的基础。在树几何建模中,树干及树枝形状的可视化表达具有突出意义。由于实际树种的复杂性,在计算机中建树模型,通常采用基于过程建模的方式,而这将面临用户如何对模型进行交互式控制的问题:参数太少,不足以描述树形态特征,而参数太多,则模型难以生成和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进贝塞尔(Bezier)曲线这种基于控制点的自由曲线来描述树木中的树干以及树枝形状,利用对曲线控制点的变动来控制曲线的形状,进而生成形态各异的树形状,对此,我们基于ActiveX技术生成Bezier曲线控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表示多种形状的树干与树枝,具有操作简捷、计算速度快,可视化效果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6.
青藏高原北缘可可西里鲸鱼湖、雄鹰台、双泉子火山岩中含有辉石岩包体 ,其主要矿物组成为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辉石的化学成分与国内外幔源包体 -橄榄岩和辉石岩中的类似 ,与麻粒岩中的明显不同 ;辉石温压计计算结果表明 ,辉石形成的温度为 110 1~ 140 0℃ ,压力为 30× 10 8~ 6 0× 10 8Pa,结合岩浆动力学计算结果 ,推测岩浆的来源深度大于 15 0km ,这与地球物理研究得出本区地下深处存在低速层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7.
近50年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对我国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特征向量分析与时序叠加分析和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近50a来我国地面气温和降水场中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气候信号,强烈的火山喷发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温,喷发1a多以后降温最明显,并能持续约半年。除这个主信号以外,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可能出现较为复杂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之间的联系更多地反映在二者的振荡关系上。在降水场中的火山信号较弱,表现为火山喷发后的秋冬季节南方地区降水偏多。在青藏高原积雪和深层地温的变化中,没有发现火山和太阳活动信号。 相似文献
98.
For the study on the ice-induced vibration of a compliant mono-cone structure,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from 2004 to 2006.In these tests,the ice sheet before the compliant conical structure was found to be failed in two-time breaking.Based on this important finding,model tests study of the ice force on a compliant multi-cone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from 2006 to 2007.in these tests,the ice sheet broke before each single cone non-simultaneously.The exciting energy of the total ice force was found to be in a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and the structure can be easily excited with nonlinear resonance. 相似文献
99.
宁波北仑港冬季浮游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宁波北仑港冬季水体中的浮游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提取水样中细菌基因组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对水样中的细菌建立了16S rDNA克隆文库和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浮游细菌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34个克隆子分属2个不同的细菌类群,6个克隆子属于未知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0%;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32.5%)、γ-Proteobacteria类群(25%)、α-Proteobacteria类群(15%)、ε-proteobacteria类群(7.5%)、Firmicutes类群(厚壁菌类群)(5%).这一结果与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港口微生物多样性的报道较为一致.用DNAStar中Clustalw程序从测序的40个克隆子中选出17个OTU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同样表明浮游细菌多样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0.
1.5 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堆积的岩石磁学记录与中更新世气候转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系统的岩石磁学分析,建立了1.5Ma以来黄土高原高分辨率岩石磁学指标演化序列。岩石磁学记录表明本区1.5Ma以来以0.93和0.62Ma为界经历了3个不同的气候演化阶段。在1.5~O.93和0.62~0Ma期间各种磁学参数大致呈同步变化趋势,能较好地与深海氧同位素(MIS)曲线相对应,而在0.93~0.62Ma期间(相当于L9底到L6顶,MIS24-MISl6),尽管磁化率、饱和剩磁强度(Mr)、饱和磁化强度(Ms)与剩磁矫顽力(Bcr)、矫顽力(Bc)曲线的峰谷能与MIS的峰谷相对比,但该阶段的磁学参数变化幅度和形式明显不同于1.5~0.93和0.62Ma以来的两个演化阶段。磁化率、Mr和Ms在0.93Ma突然降低,此后变幅很小,反映夏季风较弱且相对稳定,一直维持到0.62Ma前后。在0.9Ma前后Bc、Bcr突然增大,可能反映了冬季风突然增强,然后宽幅波动下降。这种变化可能是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黄土高原岩石磁学记录的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发生于0.93Ma,结束于0.62Ma。造成这次气候转型事件的原因除了与全球冰量和太阳辐射变化有关之外,还可能与中更新世青藏高原急剧隆升而激发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从而导致亚洲内陆沙漠的形成与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