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47篇 |
免费 | 2337篇 |
国内免费 | 30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63篇 |
大气科学 | 2354篇 |
地球物理 | 3336篇 |
地质学 | 6471篇 |
海洋学 | 1439篇 |
天文学 | 586篇 |
综合类 | 1150篇 |
自然地理 | 15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1篇 |
2023年 | 279篇 |
2022年 | 685篇 |
2021年 | 756篇 |
2020年 | 633篇 |
2019年 | 778篇 |
2018年 | 805篇 |
2017年 | 707篇 |
2016年 | 794篇 |
2015年 | 645篇 |
2014年 | 847篇 |
2013年 | 740篇 |
2012年 | 716篇 |
2011年 | 815篇 |
2010年 | 772篇 |
2009年 | 702篇 |
2008年 | 661篇 |
2007年 | 638篇 |
2006年 | 491篇 |
2005年 | 399篇 |
2004年 | 362篇 |
2003年 | 335篇 |
2002年 | 381篇 |
2001年 | 345篇 |
2000年 | 347篇 |
1999年 | 424篇 |
1998年 | 351篇 |
1997年 | 355篇 |
1996年 | 288篇 |
1995年 | 254篇 |
1994年 | 291篇 |
1993年 | 232篇 |
1992年 | 179篇 |
1991年 | 135篇 |
1990年 | 119篇 |
1989年 | 85篇 |
1988年 | 105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0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37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5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7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972.
东海陆架盆地伸展率和压缩率及构造跃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本文选取了东海陆架盆地主要凹陷的17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主要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展率和压缩率。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总体由西向东跃迁。晚白垩世至晚古新世东海陆架盆地裂陷中心在西部坳陷带,始新世东迁至东部坳陷带,上新世东迁至东海陆架盆地东侧的冲绳海槽盆地。古新世中后期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北侧昆山凹陷反转;中新世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反转。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与东部坳陷带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东西分带。西部坳陷带北部的长江坳陷和南部的台北坳陷构造演化不同,东部坳陷带北部的西湖凹陷和南部的钓北凹陷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南北分块。 相似文献
973.
?????????????GNSS???????????????????????????λ???????????????????3????????????3??GNSS???????????????GNSS??????????????μ????????????????????????????????????£??????????????????3????????????????????????????????????????????????????????????????????????????????????????????λ??????????????????????????????з???3.0?????????????????о??д???????????? 相似文献
974.
"片麻岩穹窿"是指中下地壳热动力过程产生的与岩浆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密切相关的穹状构造,是折返造山的产物.片麻岩穹窿的形成经历了从垂直上升的地壳流导致的岩浆上涌的挤压收缩到岩体侵位的顶部伸展机制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富含锂-铯-钽型(LCT)型伟晶岩的生成和锂族元素的富集.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中国松潘-甘孜-甜水海印支造山带是中国大型"伟晶岩型"锂矿资源赋存的基地,松潘-甘孜东南部的超大型甲基卡型伟晶岩型锂矿带,产于具有巴罗式"低/中压-高温"变质组合的三叠纪复理石围岩中,早中生代花岗岩以及衍生的大量含锂稀土矿物的伟晶岩脉侵位有成因关系.研究认为,探究片麻岩穹窿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成因机制;识别花岗岩-含矿伟晶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揭示花岗岩浆分异作用与含矿伟晶岩相演变的成因联系,以及锂元素迁移、富集熔浆的过程;圈定三叠纪地层中巴罗式变质相带的展布,探明富锂伟晶岩矿带赋存的有利变质相带及形成的P-T条件;揭示"变形-变质-岩浆深熔-成矿"的时空耦合、制约与相互作用,再造造山过程中锂资源富集和保存的规律,以及建立成矿动力学模式;是揭示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的重要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975.
976.
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成因及其构造意义:元素和Sm-Nd同位素制约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对扬子块体南缘构造侵位于板溪群(及相应地层)的皖南和赣东北晚元古代蛇绿岩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和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两套蛇绿岩具有类似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即二者的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类似于形成于弧后盆地构造环境的拉斑玄武岩。但是,两套蛇绿岩的Nd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赣东北蛇绿岩具有相当均一的高εNd(T)值(+5.5±1.2),表明来源于一较亏损的上地幔源区,并且没有受到明显的较成熟地壳物质的混染。相反,皖南蛇绿岩的εNd(T)值低,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4.5──1.0),并和Sm/Nd、Nd、MgO、SiO2呈明显的二元混合相关关系,表明蛇绿岩是由亏损幔源岩浆(初始εNd(T)≈+5.5)在结晶分异过程中与地壳组分(初始εNd(T)≈-1)混合形成的。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的Nd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该地区的同时代花岗岩和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用华南和扬子元古宙陆-弧-陆碰撞模式来解释。大约在1.0Ga前,扬子和华南块体之间存在一多岛弧洋盆。大陆边缘岛弧和大洋岛弧在扬子块体南缘发育演化。皖南和赣东北蛇绿岩就是在大陆边缘盆地和弧间盆地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洋壳构造侵位的碎片。该地区I型 相似文献
977.
Ruifeng Zhao Yaning Chen Huarong Zhou Yiqing Li Yibing Qian Lihua Zhang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7(2):455-464
The wetla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are a rich area of biodivers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inland arid region of China. However, this wetland area has decreased in size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Water quality
and biodiversity has declined due to expande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since 1960s. Using remote sensing (R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techniques, we investigated the dynamics, spatial patterns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wetland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from 1980 to 2000. We found that the total area of the
wetlands was reduced by 45.8% and the density of the patches increased four times from 1980 to 1990. From 1990 to 2000, though
the total area of the wetlands slightly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the patches increased three times and the density of the patches
doubled.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transition matrixes, diversity and fragmentation index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lternation
of the wetlands, we found the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fragmentation indices increased while wetland dominance index decreased
dramatically. Among the wetland types, the areas of the river-channel, reservoir and pond wetlands increased while the areas
of the lake and marsh wetlands decreased continuously. 相似文献
978.
979.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