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The purification property of pyrite was discussed by using in situ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might be dissolution–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equilibrium of heavy metals on the surface of pyrite, which is dependent on the surface oxidation of pyrite and th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of carbonate within pyrite. If there was excessive carbonate within pyrite, the “dissolution” of metals would be less than that of the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making pyrite exhibit its purification property. Based on this property, pyrite was used to process simulated wastewater containing Pb2+, Hg2+, Cd2+, Cr(VI) and Cu2+.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iciencies of metal removal exceeded 96%. In addition,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and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were also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simulated metal-bear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Analysis by diffused reflectance infrared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scopy confirmed that the superficial hydroxyl groups in pyrite reacted with metal ions during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in the visible region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variation in particle siz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pyrite during the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which explained its increasing activity when reutilized. Further, analysis by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indicated that the process involved when using pyri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r(VI)-containing wastewater was an adsorption–precipit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02.
鲁西隆起与临近盆地的新生代形成演化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以博兴凹陷为研究靶区,通过对新生代各层位碎屑石榴石的高分辨率的精确定量分析,并根据石榴石成分的专属性和含量变化,探讨了鲁西隆起与临近盆地新生代的演化历史。研究表明,博兴洼陷新生代的物源主要是来自鲁西隆起和胶东地区,其中胶东地区始终是其主要的物源。而石榴石含量的变化显示,鲁西隆起在新近纪早期大幅度隆升,推测古新世至始新世早期和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可能有两次小规模的抬升  相似文献   
103.
木孜塔格地区蛇绿岩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所夹的昆仑结合带中.通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结合带中分布着畅流沟中元古代Sm-Nd等时线年龄为(950±82) Ma/(1 138±42) Ma及含二叠纪放射虫Pseudoalbaillella的蛇绿岩,反映了不同时期古洋壳的存在.其中,畅流沟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超镁铁堆积岩为富集的大洋岩石圈地幔残迹;镁铁岩部分具P-MORB性质,部分具有岛弧的性质,表明其形成于过渡型洋脊环境.  相似文献   
104.
益阳地区出露的似层状 -层状镁铁质 -超镁铁质火山岩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观点。研究认为其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质科马提岩和拉斑玄武岩。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龄显示 :玄武质科马提岩 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 ( 3 0 2 8± 47) Ma,属中、新太古代洋中脊 -岛弧火山岩 ;拉斑玄武岩年龄为 ( 2 2 1 6± 3 8) Ma,属古元古代。这一结果揭示了早前寒武纪在古扬子微板块(川中微板块 )东南有多岛弧洋盆 ,湖南深部地壳有绿岩基底。  相似文献   
105.
中国锑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中国是世界上锑资源和生产大国。锑矿床划分为喷流沉积改造型、沉积改造型、变质再造型、岩浆热液型、火山热液型和外生堆积型六大类,细分十三亚类。近千个锑矿床(点)主要分布于华南锑矿成矿带、昆仓—秦岭锑成矿带、藏滇锑成矿带和阴山—天山锑成矿带。其中华南锑矿成矿带是最重要的锑成矿带,该带中有三个矿化集中区呈等间距分布。中国锑矿床最重要的成矿期为泥盆纪和侏罗-白垩纪。主要赋矿岩系为泥盆纪细碎屑岩—碳酸盐岩系,其次为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  相似文献   
106.
四川马边地震地质背景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云金 《四川地震》2001,1(1):39-41
马边是川南地震活动较活跃的地区,地震活动显示出一种与四川其它地区不同的特点。马边地区地震活动具有地台区地震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地震活动与荥经一马边一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和上、下地壳间的滑脱面有关。该地区的6.0级以上强震与川西地区的强震活动相一致,它们受到地表活动断裂的控制;6.0级以下地震则与地表活动断裂关系不密切,呈现出一种弥散的图像,但其空间展布范围不超过荥经—马边—盐津深大活动断裂带所展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7.
贵州省含煤渣建材的放射性污染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研究了贵州省主要煤田及贵阳地区部分小煤矿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叙述了利用煤渣作建筑材料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阐明了根据煤灰(渣)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水平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分析煤灰(渣)作建筑材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8.
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对出露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地体唐古拉山中央隆起带北坡不同高程的木乃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裂变径迹测年,分别获得(66.9±10.9)Ma,(66.7±16.1)Ma,(65.2±9.9)Ma,(55.8±5.4)Ma和(55.6±7.5)Ma等中值年龄;部分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67.1±2.0)Ma相当,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唐古拉山木乃花岗岩形成于白垩纪末期的事实。根据青藏高原羌塘地体的古地温梯度为2.45℃/100m~2.68℃/100m,磷灰石冷却温度为110℃,求得的木乃花岗岩浆成岩深度为4100m~4500m,木乃花岗岩的平均剥蚀速率为0.061mm/a~0.081mm/a,据此推算出藏北唐古拉山木乃地区的在中生代末以来的地壳隆升幅度至少在9550m~9950117.以上.  相似文献   
109.
在山东兖州煤矿区,侏罗纪红层含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赋水空间以孔隙为主。综合利用宏观岩芯观察和微观形态分析对红层的孔隙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主要有粒间溶蚀扩大孔隙、粒间缩小孔隙、胶结物溶蚀孔、粒内孔隙和晶间孔隙。指出岩石颗粒组分、颗粒分选磨圆程度、胶结方式及胶结程度等是影响红层中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对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和压汞试验曲线对它们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作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对比具近似孔隙率岩样的压汞测试结果,认为相同孔隙率的岩样可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形态,结构形态对赋水性能具有决定作用,孔隙结构形态的差异决定了红层储水空间内在结构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0.
侯颉  邹长春  曲璐  朱吉昌  李康  岳旭媛  彭诚  李宁 《现代地质》2015,29(5):1110-1121
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结果揭示,水合物主要赋存于裂隙型和孔隙型储层中。基于钻探结果,在测井岩性识别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常规测井和超声波成像测井等资料,总结两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形成了基于测井资料的水合物储层识别方法,并对该区储层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裂隙型水合物储层比纯泥岩层段的裂隙发育;声波速度较高,范围为1.5~4.5 km/s ;电阻率最高可达90 Ω·m。孔隙型水合物储层比砂岩水层的声波速度高,范围为2.0~4.0 km/s;电阻率亦为高值,范围为90~180 Ω·m。(2)研究区14个钻孔共识别出裂隙型储层12层,孔 隙型储层15层,总厚度为217.2 m。钻遇水合物的厚层均能识别,但少量钻遇的薄层未能识别,原因可能为薄层水合物含量少,导致测井响应不明显。总体上,测井方法在三露天天然气水合 物储层识别方面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