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0篇 |
免费 | 1400篇 |
国内免费 | 21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11篇 |
大气科学 | 834篇 |
地球物理 | 1157篇 |
地质学 | 3912篇 |
海洋学 | 1284篇 |
天文学 | 97篇 |
综合类 | 583篇 |
自然地理 | 8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5篇 |
2023年 | 224篇 |
2022年 | 453篇 |
2021年 | 504篇 |
2020年 | 481篇 |
2019年 | 501篇 |
2018年 | 462篇 |
2017年 | 379篇 |
2016年 | 458篇 |
2015年 | 511篇 |
2014年 | 458篇 |
2013年 | 441篇 |
2012年 | 474篇 |
2011年 | 560篇 |
2010年 | 533篇 |
2009年 | 485篇 |
2008年 | 447篇 |
2007年 | 416篇 |
2006年 | 353篇 |
2005年 | 294篇 |
2004年 | 239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81篇 |
2001年 | 153篇 |
2000年 | 118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71.
172.
173.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结构强度、空间体积特性和地震动荷载等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的估算模型,提出有效弱化土体物性参量不确定性(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场地动力沉降概率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应用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场地动力沉降的概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的基本认知特点,对明晰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场地精细动力沉降特性以及据此采用适当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4.
175.
基于MK检验、滑动t检验、EOF分析方法,使用近50年(196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气象基准台站逐日冻土观测数据、气温观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冻土厚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50年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减少了12.86 cm,下降速率为-0.53 cm/a,以2001年为界发生了突变。② 冻土厚度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厚南薄格局,中部地区冻土厚度较同纬度其他区域偏低;空间变化呈现南部冻土厚度降低快,北部降低慢,中部与西部、东南部呈相反变化的特征,伊春、铁力、漠河观测点为冻土变化敏感区。③ 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冻土厚度相关系数为-0.611。本文的主要贡献为揭示了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相关研究及各级政府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6.
“分型配料法”在湖北省暴雨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配料法”的学习,认为“配料”不仅仅是诊断因子的组合,还应是预报员主观经验与客观数值产品的有机结合,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思想,称之为“分型配料法”。由此提出了“先分型后配料”的办法,称之为“分型配料法”。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梅雨期和盛夏期的天气型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暴雨预报配料方案,并通过个例进行具体阐述。结果表明,基于上述研究的“分型配料法”能够较好地做出暴雨落区预报,在汛期气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7.
针对卫星云图数据量大,但传输通道和存储空间相对狭小的问题,本文基于Tetrolet变换,利用相邻时次云图的时空相关性,实现了一种高重构质量的卫星云图压缩感知方法。该方法将善于表达图像方向纹理及边缘信息的Tetrolet变换引入压缩感知的稀疏表示环节,从而很好地体现了卫星云图细节丰富、纹理结构复杂的特性;同时,考虑到卫星云图序列间的相关性,将时间相邻的卫星云图组成图像组,以中间时刻云图作为参考图像,计算其与相邻时次云图的差异,通过在参考图片及序列差异图片间合理分配采样率,获取测量数据,在压缩感知框架下,采用带平滑处理的投影Landweber算法,重构出相邻时次的图像组。实验结果表明,Tetrolet变换适用于卫星云图的稀疏表示,而且图像组时空相关性的利用可显著提高重构云图的视觉效果及客观评价指标;在采样率低于0.2时,红外1、水汽和可见光3个通道重构云图的峰值信噪比(PSNR)较传统方法平均提高了7.48 dB,13.51 dB和6.15 dB。由此可见,本文方法可以通过获取少数随机测量值,重构出高质量的卫星云图,不仅为云图数据的低比特率压缩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且对于其他序列图像的压缩采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8.
中国北部得尔布干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得尔布干断裂带控制了火山 侵入杂岩作用 ,形成了多金属成矿带。多期次构造 岩浆活动 ,在成矿带内形成了不同时期规模不等的侵入岩体及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火山岩。在区内已发现金、银、铜等多金属矿产地百余处 ,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研究表明 :得尔布干断裂带经历了加里东期到第三纪多期构造演化并伴有相应的岩浆活动。深断裂控制区域构造发展 ,次级断裂对成矿起导矿、容矿作用。本文从构造控矿作用入手 ,分析研究区内各类矿床的构造控矿因素 ,提出了成矿带内多级构造控矿作用 ,对今后在我国东北部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9.
锂同位素研究是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已广泛应用于从地表到地幔的岩石圈及流体等固体地球科学的研究领域。准确测定锂同位素比值是应用该同位素体系的前提。本文报道了国际上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BHVO-2、JB-2、BCR-2、AGV-2、NKT-1、L-SVEC、IRMM-016)的锂同位素组成数据。分析中采用硝酸-氢氟酸混合酸消解岩石标准样品,通过3根阳离子交换树脂(AG50W-X8,200~400目)填充的聚丙烯交换柱和石英交换柱对锂进行分离富集,利用Neptune型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测定锂同位素比值,使用标准-样品交叉法(SSB)校正仪器的质量分馏。实验得到这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的锂同位素组成与测试精度(2SD)分别为:δ7LiBHVO-2—L-SVEC=4.7‰±1.0‰(n=53),δ7LiJB-2—L-SVEC=4.9‰±1.0‰(n=20),δ7LiBCR-2—L-SVEC=4.4‰±0.8‰(n=8),δ7LiAGV-2—L-SVEC=6.1‰±0.4‰(n=14),δ7LiNKT-1—L-SVEC=9.8‰±0.2‰(n=3),δ7LiL-SVEC—L-SVEC=-0.3‰±0.3‰(n=10),δ7LiIRMM-016—L-SVEC=0.0‰±0.5‰(n=10),这些数据在误差范围内与国际上已发表的数据一致。Li同位素分析精度可以达到大约0.5‰,长期的分析精度即外部重现性≤±1.0‰,达到了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7种常用地质标准物质的锂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发表为锂同位素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使地质样品的锂同位素数据的质量监控成为可能。在基质效应的研究中,使用不同量的IRMM-016配制的标准溶液过柱,深入探讨了样品量对锂同位素测定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测试精度下,只要分析样品的锂含量达到100μg/L,且不超过树脂的承载量,样品的锂同位素组成在误差范围内与真值吻合,样品量的大小不影响锂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0.
上宫金矿矿化样品与熊耳群安山岩、燕山期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特征,其物源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类型矿石的稀土总质量分数存在较大差别,总体呈现出矿化程度越强稀土总量越低的特征.大部分金矿石与铅锌(银金)矿石均表现出弱的Eu、Ce异常,其中 δEu金矿石均值(0.84)>δEu铅锌矿石均值(0.75),δCe金矿石均值(0.88)<δCe铅锌矿石均值(0.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热液交代或成矿热液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Sm/Eu)样品/(Sm/Eu)球粒陨石-(Sm/Eu)样品图解显示,上宫金矿各类样品能近似拟合成一条直线,说明了岩浆热液为成矿提供了最初的热源和物源,而安山岩和片麻岩的接触交代可能对成矿提供了部分物源.矿石样品和蚀变岩样品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Tb、Tm元素正异常,说明成矿物质来源可能受到了地壳岩石的影响.上宫金矿田δEu-Au相关图解显示,成矿过程中,随着Au元素的富集,Eu元素也出现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