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3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887篇
测绘学   496篇
大气科学   622篇
地球物理   656篇
地质学   1761篇
海洋学   503篇
天文学   62篇
综合类   297篇
自然地理   48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72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77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19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78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李宁 《地球物理学报》1987,30(05):549-554
由于放射性测井仪的模拟记录器中使用了RC并联网络,故测井响应受Vτ影响,V为测井速度,τ为RC网络时间常数。以往对Vτ影响的讨论是在考虑单一放射性地层的模型下进行的,认为测井响应(RC网络输出)相对真实地层信号(RC网络输入)存在相位滞后和减幅失真。事实上,井下单一的放射性地层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连续变化的放射性地层剖面。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本文依据随机过程理论导出了测井响应与RC网络输入之间的正演关系,从而发现Vτ影响不仅导致相位滞后和减幅失  相似文献   
72.
利用直接电位法,采用标准加入的方式测定了不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LiPF6水溶液中的F-浓度,同时考察了碱处理对LiPF6水解的影响,并采用电导率测定结果进行了验证.实验表明,LiPF6能够在水中稳定存在,且几乎不受碱度和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3.
利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的同源精子,激活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卵子分裂,获得雌核发育胚胎,流式细胞仪检测胚胎细胞平均单倍体率为82.5%。对获得的胚胎进行全基因组扩增,获得足量的基因分型模板,利用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技术对其进行9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型。结果显示,诱导雌核发育胚胎的位点检出率为96.27%,其中99.06%的位点分型结果与相应雌性亲本相符;单个胚胎中只表现一种等位形式的位点占91.67%~96.88%,平均为94.81%,较雌性亲本的纯合位点比例(64.25%)明显提高。本研究利用灭活同源精子诱导获得栉孔扇贝雌核发育胚胎,并利用单个胚胎的全基因组扩增产物进行基因位点分析,为扇贝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个体的早期多基因位点检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通过耦合布设海底表面和孔内水合物观测系统获取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数据是了解掌握海洋水合物环境动态变化、碳循环规律和资源开发技术的有效手段,据此初步提出了一套海底孔内水合物观测系统,并指出了系统的关键技术难点。而在钻井布设该孔内观测系统时,要注意防止井内安全事故的发生,充分评估安放位置处含水合物地层的地质力学稳定性并采取适当的钻井和完井方式稳定或强化含水合物地层以支撑孔内观察仪器,实现孔内长期监测。最后讨论了在我国南海实施孔内水合物观测系统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75.
南海西部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海西部海域地质构造复杂,以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构成区域性格架,重力异常和磁力异常具有明显方向性,地震剖面反映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上、中、下三套构造层,深部地壳结构变化较大,地壳强烈减薄,甚至出现了洋壳。此外,南海西部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南海地区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本文通过收集多年来的地质一地球物理调查成果,从宏观上综合研究了这一地区的地球物理场和地质构造特征及地壳结构,为评价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潜力提供基础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76.
菊花岛周围海域38个站表层沉积物的铁、锰、铝、钛、磷、有机质、氮、铜、锌、铅、镉、镍和汞等化学要素含量的Q型因子分析计算表明,本区可划分为三个化学元素沉积区:1.海流悬浮沉积区;2.近岸波浪作用区;3.波浪海流作用区。柱状沉积物中铁等化学元素的迁移、富集受氧化——还原界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77.
Atlantic Bluefin Tuna is an important but not well managed fishery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this paper, management system is evaluated with information on stock status, resource rent, and total employment. The non-restrictiv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 policies is found to be the institutional reason for its management failure, while the common-property and shared stock nature of this fishery is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o address these major issues, policy schemes are proposed to help sustainably manage this valuable resource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相似文献   
78.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9.
5.12汶川震区植被遥感动态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遥感应用数据选择原则,选取了5.12汶川地震前后三年周期内同季节的Landsat-TM遥感图像,进行了遥感植被监测应用的波段选择分析和NDVI提取方法的详细介绍,并分别用NDVI植被指数、监督分类等方法对震区地震前后的植被信息进行了提取、统计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从2007年9月到2008年7月,灾区植被的总体分布有所减少,减少量为5.3%;从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植被的总体分布有所增加,2009已经接近2007年水平,达到震前覆盖率的98.3%.  相似文献   
80.
Wan  Bo  Wu  Fuyuan  Chen  Ling  Zhao  Liang  Liang  Xiaofeng  Xiao  Wenjiao  Zhu  Rixiang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19,62(12):2005-2016
Numerous continents have rifted and drifted away from Gondwana to repeatedly open ocean basins over the past-500 millionyears.These Gondwana-derived continents drifted towards and collided with components of the Eurasian continent to successively close the preexisting oceans between the two.Plate tectonics satisfactorily describes the continental drift from Gondwana to Eurasia but does not define the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continuously rifting to collisions of continents in the Tethy an Realm.After reappraisal of geological records of the rift,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initiation from the surface and various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from depth,we propose that Eurasia-directed subducting oceanic slabs would have driven Tethyan system in the Phanerozoic.The Eurasia-directed subduction would have dragged the passive Gondwana margin to rift and drift northwards,giving birth to new oceans since the Paleozoic.The closure of preexisting oceans between the Gondwana-derived continents and Eurasia led to continental collisions,which would have induced the initiation of oceanic subduction in the Tethyan Realm.Multiple episodic switches between collision-subduction-rift repeatedly led to the separation of continental fragments from Gondwana and dragged them to drift towards Eurasia.The final disappearance of Neo-Tethy s would have induced collision of the Gondwana-derived continents wi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giving rise to the Cenozoic Alpine-Zagros-Himalayan collisional system.Therefore,the Eurasia-directed oceanic subduction would have acted as a 'one-way train' that successively transferred the ruptured Gondwana continental fragments in the south,into the terminal in the north.In this regard,the engine of this "Tethyan one-way train" is the negative buoyancy of subducting oceanic slab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