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67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于1997年9月在青岛红鸟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给对虾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海藻多糖和北虫草我糖后,用生化法测定其血清中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注射1.0%北虫草多糖及1.0%海藻多糖48h后,对虾血清中的LSZ活性由对照组的0.25U/ml分别增至0.88U/ml和0.75U/mlPOD活性由对照组的0.11U/mg分别增至2.2U/mg和1.96U/m  相似文献   
12.
东海西南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东海西南近岸海域进行污损生物周年挂板试验,全年共记录污损生物10门49科69属84种,群落组成以近岸暖水种为主,为典型的亚热带内湾型群落,附着盛期为4–9月,夏季污损生物的附着强度最高。固定生活类型的悬浮物食者是该近岸海域污损生物群落的附着主体,网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和代表种,其它优势种还有长鳃麦杆虫(Caprella equilibra)、中胚花筒螅(Ectopleura crocea)、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nigrescens)、今岛柄涡虫(Stylochus ijimai)、克氏无襟毛虫(Spirobranchus krauss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廉形叶钩虾(Jassa falcata)、强壮板钩虾(Stenothoe valida)、光辉圆扇蟹(Sphaerozius nitidus)和大室别藻苔虫(Biflustra grandicella)等。污损生物群落个体间因附着空间和食物竞争而存在着相互依存或互相制约的关系,又依照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而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温度是决定污损生物地理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素,物种的温度属性是不同气候带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的本质体现,污损生物的种类数、附着期和附着量与水温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盐度、水流、光、水产养殖等自然环境或人为因素也是影响污损生物附着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3.
通过Wright-Giemsa染色对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 (Richardson)]的头肾、体肾、脾脏、肝脏四组织涂片、印片的观察,发现其头肾、体肾、脾脏是其主要的造血器官。头肾能发育生成各类型血细胞,体肾能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脾脏能生成淋巴细胞和红细胞。肝脏中未发现幼稚型血细胞。血细胞发生大致经过原始、幼稚和成熟三个阶段。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外周血细胞中,除淋巴细胞外,均有糖原;嗜中性粒细胞含有ACP、ALP、NACE、αNAE和POX;嗜酸性粒细胞含有ACP、NACE和POX;单核细胞含有ACP、αNAE和POX;小淋巴细胞有ACP。研究发现斜带髭鲷是一种抗病能力较强的鱼类。血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斜带髭鲷疾病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Due to its unique geological location, the Bering Sea is an ideal place to investigate the water exchange and ecosystem connectivity of the Pacific Ocean–Arctic Ocean and subarctic–Arctic region. Based on a number of summer surveys(July to September, 2010, 2012 and 2014),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and their spatial-temporal patterns are exhibite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Bering Sea(53°59′–64°36′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were dominated by northern cold-water species and immigrant eurythermic species, and the communities assumed a dispersed and patchy distribution pattern. Polychaetes(Scoloplos armiger), crustaceans(Ceradocus capensis) and sea urchins(Echinarachnius parma)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shallow shelves; the sea star(Ctenodiscus crispatus) and the brittle star(Ophiura sarsii) were the main dominant groups 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whereas small polychaetes(Prionospio malmgreni) dominated the basin area. Sediment type, water depth, and current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ructur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Compared with other seas, the shallow areas of the Bering Sea showed an extremely high-standing biomass. In particular, the northern shelf area(north of St. Lawrence Islands and west of 170°W),which i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Anadyr Water, is an undersea oasis. In contrast, a deficiency in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has resulted in a desert-like seabed in the basin area. By comparing our results to previous studies, we found that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of the Bering Sea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structural changes in recent decades, resulting in a decrease in abundance and an increase in biomass.In addition, populations of amphipods and bivalves in the northern shelve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have been gradually replaced by other species. These changes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seasonal ice melting,changes in organic carbon input, and global warming, indicating that large-scale ecosystem changes have been occurring in the Bering Sea.  相似文献   
15.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港口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亚欧和亚非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对其沿线重要港口的竞争力研究,可以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综合考虑港口的自然条件、腹地环境、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政府廉洁度,及其在航运网络中的地位差别等因素,运用熵权-层次分析法对沿线51个国家的99个重要港口的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港口综合竞争力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化特征,且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地中海地区港口竞争力普遍较强,亚洲次之,非洲最弱。② 港口的网络地位对竞争力的影响最大,竞争力强的港口多位于重要水域的战略通道,网络地位高,辐射范围广。③ 我国投资的部分沿线港口综合竞争力与成熟港口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具备较大的竞争力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沼泽湿地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物理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沼泽湿地土壤是氮的重要储库,发挥着源、汇和转化器的重要功能。湿地土壤中无机氮的物理运移不但影响着植物的养分供给状况,而且其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健康状况等也有着深刻影响。综述了沼泽湿地土壤无机氮物理运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动态。当前湿地土壤无机氮物理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硝态氮和铵态氮(特别是硝态氮)物理运移规律及部分影响因素(如水分条件、土壤物理性质等)的探讨上,缺乏无机氮物理运移的动力学、热力学机制与模型表征研究。鉴于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天然沼泽湿地是研究的薄弱点,其在今后应亟需加强的领域包括:①无机氮物理运移的驱动机制;②动力学、热力学与环境效应模型表征;③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无机氮物理运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新的资料,开展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对通南巴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表露头和地震资料,初步建立了通南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建议油气勘探部门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尕斯库勒砂西区块N1-N^12油藏Ⅺ、Ⅹ-Ⅸ、Ⅷ-Ⅵ、Ⅴ-Ⅰ油层组段沉积相特征、沉积体系展布及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认为砂西区块N1-N^12油藏从下向上发育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一前缘亚相,整体为一套反旋回沉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砂西区块N1-N^12油藏沉积相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分布于Ⅷ-Ⅵ油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及构造高部位的河口坝、远砂坝微相砂体为该地区的主要储集体,Ⅴ-Ⅰ油层组发育的泛滥平原微相泥岩为该区的区域性盖层.  相似文献   
19.
阴山地区印支期碱性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确立了阴山地区印支期碱性岩在空间上分为南北两条近东西走向的岩带。南带以霓辉正长岩为主,北带以碱性正长岩为主。南北两带岩体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而Cr、Ni等相容元素含量很低。结合Nd、Sr、Pb同位素特征,认为该地区印支期碱性岩源自富集地幔,并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  相似文献   
20.
石岩系是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重要的海相烃源岩和储集岩地层,油气潜力很大,但目前仅发现了1个气田、1个油田和2个油藏,勘探程度很低。本文在岩相古地理和地震地层学岩性岩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区石炭系的烃源岩和储集岩的类型、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盖层性质和分布,尤其对石炭系经过多次大的构造变动后所形成的油气潜景区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指出4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即巴楚隆起西端、玛扎塔克断裂带-海米-罗斯断裂带、麦盖提斜坡的北缘、南缘推覆体上盘。同时指出了各有利地区的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