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4篇
  免费   4352篇
  国内免费   2548篇
测绘学   1856篇
大气科学   1409篇
地球物理   2048篇
地质学   6527篇
海洋学   1736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755篇
自然地理   1608篇
  2025年   12篇
  2024年   411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705篇
  2021年   873篇
  2020年   695篇
  2019年   757篇
  2018年   639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48篇
  2015年   714篇
  2014年   679篇
  2013年   811篇
  2012年   833篇
  2011年   870篇
  2010年   839篇
  2009年   742篇
  2008年   792篇
  2007年   758篇
  2006年   708篇
  2005年   611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251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地表-地下水系统水、热迁移转化与裸土蒸发机理研究对于水量平衡以及地表能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原位蒸渗仪长期观测,结合数值模拟,选择2种地下水位初始埋深分别为80 cm(浅埋深)和290 cm(深埋深)的情景,研究了变饱和带水热迁移转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裸土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饱和带土壤水的运动规律受水头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共同驱动,且在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运动方式;浅埋深条件下,受水头梯度的作用,土壤的毛细上升高度能够到达地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在毛细力驱动下向上运移,土壤内部不存在零通量面,温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较小,发现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在毛细力作用下直接贡献土壤蒸发;深埋深条件下,水头和温度是土壤水运动过程的关键因素,位于地表以下18 cm以浅土壤内部出现孤立的零通量面,阻止了土壤水的向上运移,导致蒸发量减小。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毛细上升高度的1.6倍时,地下水不再直接参与土壤蒸发,但会间接地影响包气带的水分转化;因此模拟期间浅埋深的裸土累积蒸发量约为深埋深累积蒸发量的4倍。  相似文献   
82.
以松辽盆地北部肇源地区Y5井区扶余油层河道砂体为研究对象,针对砂体厚度薄、横向变化快以及相同厚度砂体地震响应特征不一致的现象,在正演模拟分析目标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基础上,采用时频分析技术,通过广义S变换在频率域优选不同厚度及组合砂体对应的敏感频率,依托敏感频率重构数据,消除砂体理论响应地震波形与地震剖面特征不一致情形,进而优选地震属性预测砂体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敏感频率重构数据体提取的地震属性,可以有效提高薄层河道砂体的预测精度,大大降低油田勘探开发风险.  相似文献   
83.
碳酸盐岩地层因成藏复杂,缝洞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响应特征不明显,给勘探和有效开发带来较大难度.缝洞型储层有效性评价是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中面临的主要难题.对于储层中尺度较小的裂缝,由于地震的分辨率较低,常规测井方法探测深度较浅,难以对数十米地质构造进行准确评价.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单井偶极横波反射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利用低频横波的传播特点,对井旁20~30m范围内的声反射体进行成像.纵波径向速度成像技术利用多接收阵列反演井壁1m以内的纵波速度变化,能较好地指示储层的可改造性.偶极横波反射成像较好地发现井壁裂缝延伸以及井旁裂缝,纵波径向速度成像可反映井壁附近储层纵波速度变化,综合认为裂缝较发育,延伸较远或存在井旁隐蔽裂缝储层且井壁纵波径向速度变化较大的层段,具有较好的储层改造潜力.应用该方法对华北油田河西务潜山几口井进行处理分析,分析结果与储层改造后产液有较好的对应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常规的断层检测属性对地层产状相对较平、地震反射特征明显的低序断层有识别效果,在地层倾斜或者地层倾角变换剧烈的地方对低序级断层的识别效果很差.针对以上难点,在深入分析低序级断层地质特点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对基于三维多级盲源分离与保构造滤波组合去噪的结构导向坎尼属性边缘检测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开展了研究,形成了一种有效的低序级断层识别方法,提高了低序级断层的识别能力.和相干属性对比来看,结构导向坎尼属性边缘检测结果噪声干扰更小,特别是在地层较陡或者地层产状波动较大(即地层倾角变化大)的地方,结构导向坎尼属性边缘检测结果更佳.所得结果与实钻井吻合效果好,解决了研究区的油水关系,多发现了5条低序级断层,新钻探井获得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85.
瞬变电磁法(TEM)是煤田采空区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当采空区埋藏较深或测区内建筑物密集时,传统回线源装置往往难以满足探测需求.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由于采取近源观测,具有信号幅值高、信噪比强、探测深度大、施工方便高效等优点,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潍坊市坊子煤矿的采空区埋藏深度约500m,且大部分区域落于房屋密集分布的村庄内,为有效探测蒋家村下采空区的分布及影响范围,采用SOTEM法开展探测工作.在村庄外围布设发射源,利用轻便接收装置在村内接收信号,克服了建筑物障碍问题.利用小波去噪及五点圆滑技术对强干扰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然后利用OCCAM法对数据进行一维反演.结果 表明,本次SOTEM探测深度达到800 m,成功圈定出低阻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并得到钻孔验证.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绿洲农业区土壤、作物等样品的系统采样分析,研究该地区硒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富硒土壤成因,查明富硒枸杞产出及开发利用前景.结果表明:研究区富硒土壤面积有413.6 km2,硒含量在0.23×10-6~2.8×10-6之间,平均值为0.47×10-6;富硒土壤呈碱性,肥力元素丰富,土壤环境清洁;研究区土壤硒来源为第四系湖相沉积物,盐渍化作用、土壤粒度、有机质含量等对硒的迁移和富集有显著影响;作物中诺木洪枸杞清洁无污染,富硒比例高,与土壤硒显著正相关,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
结合因子分析和分形分析对内蒙古黑鹰山地区1:5万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研究,提取了矿致地球化学异常.针对10个元素的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个因子:F1-Zn、Cd、(Cu);F2-Ag、Mo、Cu、Bi;F3-Sn、As、Pb、Sb.进而利用C-A分形分析模型对矿化因子F2进行了分形建模.从\"面积-F2因子得分\"双对数图中提取出4段分形拟合线,分别代表了\"无找矿潜力低背景区\"、\"背景区\"、\"高背景区\"、\"高找矿潜力区\".后续地表检查工作中在\"高找矿潜力区\"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矿化蚀变现象.结果表明,F2因子反映了热液成矿过程,可作为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空间聚集的综合指标;C-A分形模型可以准确圈定F2因子\"高成矿潜力区\"的边界;高成矿潜力区准确指示了进一步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88.
中国湖泊现状及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38,自引:35,他引:38  
我国湖泊数量多、类型全、分布广,湖泊的形成演化不仅受流域自然环境因素及变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呈现出不同的区域演变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近几十年来,我国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并面临着湖泊萎缩与调蓄能力减少、水质下降与富营养化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与生态退化、河湖水力和生态联系阻隔以及湖岸线和环湖地带过度开发等问题,引发一系列生态与环境后果,严重影响流域居民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大量湖泊野外考察和调查,查清了我国面积大于1km2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分布状况,结合历史湖泊调查和相关研究资料,系统分析了近几十年我国湖泊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及区域特征,提出了我国湖泊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89.
从 Duda 和 Nortmann 提出的谱震级定义出发,利用北京台网中小地震速度数字化记录资料,采用14组0.5倍频程滤波器组,其中心周期为:0.04s、0.06s、0.08s、0.12s、0.18s、0.28 s、0.40s、0.60s、0.96s、1.28s、2.40s、3.80s、6.20s、10.00s,分别计算了各中小地震的速度 谱综合因子f值,结果显示张北-尚义地震震前阶段中小地震的三分向速度谱卓越频率向高频 方向偏离,综合因子 f 值逐渐增加,且蓝地震的发生有向主震震中靠拢的趋势。同时,研究认为 综合因子 f 值可以量化蓝地震的定义。  相似文献   
90.
    
The reasonable quantification of the concrete freezing environment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QTP) is the primary issue in frost resistant concrete design, which is one of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QTP engineering managers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ore realistic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concrete freeze–thaw cycles (NFTCs) on the QTP.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NFTCs increase as the altitude of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average NFTCs being 208.7. Four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 i.e., the random forest (RF) model, generalized boosting method (GBM),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 and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 are used to fit the NFTCs.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values of the RF, GBM, GLM, and GAM are 32.3, 4.3, 247.9, and 161.3, respectively. The R2 values of the RF, GBM, GLM, and GAM are 0.93, 0.99, 0.48, and 0.66, respectively. The GBM method performs the best compared to the other three methods, which was shown by the results of RMSE and R2 values.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from the GBM method indicate that the lowest, medium, and highest NFTC values are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the QTP, respectively. The annual NFTCs in the QTP region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at 160 and above, and the average NFTCs is 200 across the QTP. Our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reezing resistance design of concrete in various projects on the Q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