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20篇 |
免费 | 3377篇 |
国内免费 | 18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04篇 |
大气科学 | 1193篇 |
地球物理 | 1402篇 |
地质学 | 5463篇 |
海洋学 | 1134篇 |
天文学 | 113篇 |
综合类 | 701篇 |
自然地理 | 100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1篇 |
2024年 | 286篇 |
2023年 | 357篇 |
2022年 | 579篇 |
2021年 | 626篇 |
2020年 | 507篇 |
2019年 | 605篇 |
2018年 | 448篇 |
2017年 | 425篇 |
2016年 | 452篇 |
2015年 | 491篇 |
2014年 | 486篇 |
2013年 | 561篇 |
2012年 | 702篇 |
2011年 | 573篇 |
2010年 | 637篇 |
2009年 | 596篇 |
2008年 | 537篇 |
2007年 | 567篇 |
2006年 | 510篇 |
2005年 | 397篇 |
2004年 | 359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310篇 |
2001年 | 282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38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33.
EH-4系统观测资料的非远区场校正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EH-4系统实测的卡尼亚视电阻率在非远区场时应作必要的校正。基于导出的EH-4系统的卡尼亚电阻率ρxy和ρyx的表达式,采用多项式分段逼近的方法,建立EH-4系统测深数据的全频域的视电阻率算法。根据建立的算法对均匀大地、二层大地和三层大地模型的EH-4系统测深数据进行非远区场校正的结果表明:均匀大地时,全频域的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吻合很好,D型、K型和Q型断面的视电阻率曲线与MT法的接近,G型、H型和A型的视电阻率曲线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34.
35.
36.
37.
以湖南新田县大型富锶矿泉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水化学组分分析,运用ArcGIS、AquaChem软件揭示富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水化学类型及水平和垂向分带特征。结果表明:下降泉中锶元素含量具有很好的分带特征,但机井中锶的分带性较差,TDS与锶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下降泉、机井中离子的变异系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Ca2+、HCO3 - 含量较为稳定,而Sr2+、Mg2+、Na+、SO4 2-、Cl-质量浓度变化较大,下降泉和机井的水动力环境均有较大变化,或含水岩组的差异性较明显。下降泉、机井中主要离子毫克当量数所占百分比排次相同,但其垂向变化范围较大,机井水化学组分受含水岩组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较大,水化学类型也由下降泉单一的HCO3-Ca型水演变为HCO3-Ca型、HCO3-Ca·Mg型、HCO3-Na·Mg·Ca型等复杂水化学类型,表现出垂向上正向的地球化学分带特征。锶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呈现出异常,在50~80 m深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38.
利用构建的SMART cDNA文库和高通量测序方法,得到了青蛤溶菌酶相关基因的全长,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c型溶菌酶基因在鳗弧菌刺激下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青蛤有c型溶菌酶和i型溶菌酶基因,分别编码155和182个氨基酸,c型溶菌酶信号肽为21个氨基酸并具有典型的LYZ1结构域,i型溶菌酶信号肽为19个氨基酸,其结构域为Destabilase domain结构,用于识别和切断谷氨酰胺-甲酰胺与赖氨酸ε-氨基之间的肽键。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鳗弧菌刺激后6—24h,青蛤血细胞中c型溶菌酶的表达量出现明显上调的趋势,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c型溶菌酶基因在青蛤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In view of water pollutants becoming more complex, both anionic and cationic pollutants need to be removed. The multi‐pollutants simultaneous removal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ence, development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treatment complex wastewater a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In this research, iron–nickel nanoparticles deposited onto aluminum oxide (α‐Al2O3) and carbon nanotubes (CNTs) to form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Fe–Ni/Al2O3 and Fe–Ni/CNTs, respectively, were used as adsorbents.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Fe–Ni/Al2O3 and Fe–Ni/CNTs for AO7, HSeO, and Pb2+ were observed to be 5.46, 8.28, 27.02, and 25.6 mg/g, 15.29 and 17.12 mg/g, separately. The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negative charges were superior in adsorption of anionic pollutants.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to co‐treat dye AO7, HSeO and Pb2+ in aqueous solutions, seven testing factors were included: (1) adsorbent types, (2) amount of iron, (3) solution pHs, (4) AO7 concentrations, (5) Pb2+ concentrations, (6) HSeO concentrations and (7) reaction tim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of complex pollutants AO7, HSeO, and Pb2+ on Fe–Ni/CNTs could reach up to 90% in the optimal treatment conditions. When using Fe–Ni/CNTs as the adsorbent, the sorption isothermals were well fitted in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and R2 could reach up to 0.98. 相似文献
40.
提出一种基于差值权重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影像融合方法--DWF,对"北京一号"小卫星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该算法根据卫星影像的成像过程,通过傅立叶变换获取全色影像的高频、低频信息和多光谱影像在HIS颜色空间中分量的低频信息,由这3种信息通过基于差值权重的决策计算获得融合影像的空间信息.实验采用PCA、GS、DWF以及基于小波的HIS变换的融合方法,结果表明DWF方法优于其他融合方法,比较适合于"北京一号"卫星的全色与多光谱影像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