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79篇 |
免费 | 2347篇 |
国内免费 | 122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00篇 |
大气科学 | 718篇 |
地球物理 | 1001篇 |
地质学 | 3372篇 |
海洋学 | 1033篇 |
天文学 | 52篇 |
综合类 | 427篇 |
自然地理 | 5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91篇 |
2023年 | 234篇 |
2022年 | 372篇 |
2021年 | 415篇 |
2020年 | 337篇 |
2019年 | 410篇 |
2018年 | 347篇 |
2017年 | 298篇 |
2016年 | 318篇 |
2015年 | 374篇 |
2014年 | 334篇 |
2013年 | 416篇 |
2012年 | 401篇 |
2011年 | 367篇 |
2010年 | 385篇 |
2009年 | 353篇 |
2008年 | 338篇 |
2007年 | 351篇 |
2006年 | 373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06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47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精度评价系统——以随机抽样为基础的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中国正在采用遥感技术对 5 0万以上市区非农人口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展情况进行分期监测 ,监测结果的精度评价是该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获取对遥感监测的精度分析 ,内容包括监测精度评价的指标系统、分层随机抽样样本容量的确定和在各层的分配、抽样评价的工作步骤以及抽样调查的统计分析和结果表达 ,并以北京和重庆 2 0 0 1年的遥感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精度评价的实际演练。 相似文献
62.
63.
64.
积云模式下三维闪电分形结构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积云模式对雷暴云内电过程的模拟能力,将Mansell提出的放电参数化方案在起始击穿阈值和闪电通道感应电荷的分配过程上进行改进,耦合了已有的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模式中。对STEPS(Severe Thunderstorm Electrification and Precipitation Study)试验中一次雷暴个例以及对中纬度地区理想雷暴个例的模拟表明,引入了新放电参数化方案的模式模拟出闪电在发展特性和几何结构上和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模拟结果还表明:闪电的类型与极性取决于背景电荷结构以及闪电的起始位置,只有底部存在正电荷堆时才会产生负地闪,且负地闪的起始点均具有较高的负电势。闪电通道上感应电荷的沉降会改变通道附近水成物粒子上携带的电荷,这对雷暴云内复杂电荷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经统计,模拟的地闪和云闪通道的分形维数平均值分别为1.47和1.69。对起始击穿阈值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随着起始击穿阈值的增大,首次闪电时间会向后推迟,当采用逃逸击穿时首次闪电产生的时间最早;闪电数量随起始击穿阈值的增大而减少;当使用固定击穿阈值(100,150和200 k V)时得到的云地闪比均小于使用逃逸击穿时得到的云地闪比,使用逃逸击穿时得到的云地闪比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65.
本文利用一个已发展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与大气边界层模式耦合,模拟了半干旱区绿洲戈壁非均匀下垫面的陆面过程及其与大气边界层的相互作用,给出了“绿洲效应”这一自然现象垂直剖面上更为清晰、准确和细致的结构特征.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早前的许多观测实验结论相吻合,即“绿洲效应”具有明显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它表现为在绿洲区域比戈壁沙漠区域环境温度低、湿度大、湍流动能输送弱,具有下沉气流而导致与周围戈壁沙漠区域产生水平输送环流.而更加细致地研究这些现象对于深入了解绿洲气候的形成和绿洲的维持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67.
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 ,文峪金矿成矿温度 180~ 45 0℃ ,为中高温热液。成矿压力 1.0×10 5~ 1.4× 10 5k Pa,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 3.6~ 5 .2 km。包裹体盐度特征显示出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 ,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 10 %~ 15 %。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及由此导致的 CO2 - H2 O不混溶现象。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68.
玉门昌马金矿赋存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走滑断裂交汇部位,严格受SN向车路沟断裂控制。经历了3次成矿地质作用,形成沿走向及倾向都呈"S"形的石英脉型金矿。文章总结了该矿床的地质和围岩蚀变特征,对矿床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9.
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6年冬、春2个季度在深沪湾沙滩潮间带获得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表明,深沪湾沙滩潮间带生物群落生态特点是种类少、数量高,群落结构简单.运用Brey(1990) 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计算,得出冬、春两季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次级生产力和P/B值分别为48.79[g(AFDW)/(m2·a)]和1.30.深沪湾沙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次级生产力三者的变化是一致的,均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这种分布格局与沉积环境及潮汐有关. 相似文献
70.
中国近海藻毒素及有毒微藻产毒原因种调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污染问题已十分突出,基本呈现逐年加剧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南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 21世纪初,北黄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近几年,渤海和福建近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较重;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微藻有亚历山大藻和裸甲藻等。采用小鼠生物法检测我国近海腹泻性贝类毒素超标率32%左右,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仅有3起超标的研究报道;现行小鼠生物法检测腹泻性贝类毒素假阳性问题十分突出,应尽快废除;腹泻性贝类毒素均是脂溶性的,脂溶性海洋生物毒素在我国近海常年可检出,偶有虾夷扇贝毒素和鳍藻毒素超标现象。可产生脂溶性毒素微藻有鳍藻和原甲藻及网状原角藻等。失忆性贝类毒素在我国近海常有检出,但无超标现象;产毒微藻有拟菱形藻等。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海污染较重,但毒素标准物质的匮乏,限制了西加鱼毒素的调查研究;至今尚未确定产生西加鱼毒素的微藻。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相结合已成为藻毒素快速准确检测成熟的技术,逐渐代替小鼠生物法和液相色谱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