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40篇
  免费   19281篇
  国内免费   30073篇
测绘学   15851篇
大气科学   11033篇
地球物理   15676篇
地质学   55522篇
海洋学   15258篇
天文学   1054篇
综合类   6503篇
自然地理   11797篇
  2024年   1084篇
  2023年   2633篇
  2022年   5169篇
  2021年   6410篇
  2020年   5149篇
  2019年   6068篇
  2018年   5154篇
  2017年   4976篇
  2016年   5217篇
  2015年   6046篇
  2014年   5787篇
  2013年   6809篇
  2012年   7788篇
  2011年   7526篇
  2010年   7486篇
  2009年   7039篇
  2008年   6946篇
  2007年   6421篇
  2006年   6276篇
  2005年   5164篇
  2004年   3872篇
  2003年   2661篇
  2002年   2912篇
  2001年   2633篇
  2000年   2109篇
  1999年   993篇
  1998年   369篇
  1997年   238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39篇
  1992年   153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98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80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68篇
  1984年   65篇
  1983年   53篇
  1982年   54篇
  1981年   20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16篇
  1976年   16篇
  1965年   15篇
  1957年   31篇
  1954年   4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994-1995年,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化湿地稻-鱼复合生态系统水体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种群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稻-鱼湿地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显著高于稻田湿地(P<0.05),季节变化特点为秋季>夏季>春季。异养细菌的数量分布与鱼产量有显著相关关系(r=0.879)。稻-鱼湿地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湿地(P<0.01)。稻-鱼湿地和稻田湿地分别检测出10个和11个属的异养细菌。稻-鱼湿地系统1个生长期细菌的平均生物量为0.973g/m3,生产量为307.5 kg/hm2,所提供的鱼产力为7.0 kg/hm2。  相似文献   
92.
93.
中小城市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分异——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开封市居民家庭生活用能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标准差椭圆(SDE)方法,探索城市居住区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 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存在以热点区为主的空间正相关特性,碳排放高值集聚发生在城市新建开发区和建成区向外扩张较快区域,以2000年以后新建高档商品房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家属院为主,低值集聚区则发生在建成时间长、后续开发力度小的区域,以老商品房小区和胡同社区为主;② 开封市家庭电力消耗碳排放占生活用能总碳排放的67%,但人均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格局由供暖碳排放决定,且人均供暖碳排放空间格局又由集中供暖碳排放空间格局决定,故降低集中供暖能耗、缩小居民供暖用能差异成为居民生活用能碳减排工作的重中之重;③ 家庭经济状况、集中供暖设施分布和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是家庭生活用能碳排放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4.
基于多源遥感的聚落与多级人口统计 数据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四川省市州、区县和典型村等三级尺度上,探讨了基于多源遥感的聚落面积与多级人口统计数据的关系。首先,从LANSAT TM影像中提取农村和城镇聚落信息,从Quickbird 影像上提取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信息。其次,通过叠加统计得到各级统计单元内的聚落面积;再次,在四川省市州和区县尺度上,分别对城乡聚落面积和总人口数、城镇聚落面积和非农业人口数、农村聚落面积和农业人口数等进行相关性分析, 城镇聚落和非农业人口数的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962和0.791,并建立了基于城镇聚落面积的非农业人口数估算模型,其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926和0.625;最后,在村级尺度上,对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面积与农村人口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6和0.825,分别建立基于农村聚落及其房屋地基面积的农村人口数估算模型,其模型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65和0.68。研究表明,LANDSAT TM适用于大尺度的非农业人口估算,估算效果随尺度的降低而有所降低;Quickbird适合于精细尺度的农业人口估算。  相似文献   
95.
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与地球化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香花岭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研究,总结了香花岭矿田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式,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6.
甘肃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在对甘肃河西走廊酒泉市旅游业发展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认识观光农业对于形成普遍的旅游意识和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业结构具有特殊意义。干旱地区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可持续方向转变和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酒泉市观光农业发展有赖于地区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在现阶段依附于木地城镇,重点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根据这种依附性可以对观光农业资源进行空问分类,将其划分为城郊型、景点依附型、线路依附型和独立型.并据此对现有观光农业加以评价和考虑布局问题。由于绿洲地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城郊型观光农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布局重点也比较明确。景点依附型观光农业可以集中于几个著名的、比较成熟的景点周边。独立型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以现有的生态农业开发区为基础,但是依赖于密集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内,在广大范围内丰富的绿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业,有赖于未来私人汽车旅游的普及和带薪假期制度的实行.以及旅游业充分发展后线路旅游的成熟。特定商业模式和文化资源的加入以及形成新的旅游观念对于其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7.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 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 借助GIS 平台生成DEM, 通过DEM 的叠加分析, 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 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8.

青藏高原东侧九龙地区是西南涡多发区,利用该地区新型探测设备开展云探测,有助于增强对西南涡多发区云特征的认识。利用2018—2019年6—8月九龙站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非降水云的出现率、液态水路径及过冷水路径的观测特征。结果表明: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出现率月均值在67%~82%之间,以低云和中云为主,高云较少;低云出现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而中云和高云则相反;云出现率的垂直分布表现为单峰形态,在约2 km高度存在云出现率峰值8.1%;受大气热力层结日变化影响,云出现率的单峰垂直分布呈现日夜差异。另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为0.433 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液态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665、0.240、0.102 kg·m-2;低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与其出现率相似,而中云和高云的液态水路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此外,九龙夏季非降水云中冷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为0.154 kg·m-2,其中低云、中云、高云的过冷水路径均值分别为0.065、0.166、0.102 kg·m-2;总体上过冷水路径在液态水路径中的占比约为34.3%~38.8%,过冷水路径占比随云的高度而增大,这使得中云和高云的过冷水路径日变化与其液态水路径相似。与同纬度华中地区相比,九龙夏季非降水云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这与两地之间的大气水汽特征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近10年的沙质荒漠化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李宝林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01,56(3):307-315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为我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的东缘,是我国自然环境最好的沙区,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沙质荒漠化景观日益明显,尤其是南部的科尔沁沙地,沙质荒漠化已十分严重,已经超过与其相邻的西部环境条件更差的沙区,利用RS和GIS,根据NOAA/AVHRR数据建立的沙质荒漠化监测指标,对东北平原西部沙地沙质荒膜化现代过程进行了动态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TM数据对沙质荒漠化的发展方式与成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沙质荒漠化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0.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水上平原)的滑塌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钟建华  李理 《沉积学报》2000,18(1):7-12
黄河断流后三角洲 (水上平原 )上的滑塌构造非常发育,在分流河道中几乎随处可见,它们主要发育在边滩、心滩外缘、周缘或内部的水道中,还可以发育在河床上。滑塌作用形成了三种产物:滑塌壁或滑塌缝 滑塌体和滑塌碎块及滑塌变形基底。滑塌壁或滑塌缝按力学机制可能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张性 另一种是剪性。滑塌壁或滑塌缝的规模不一,大者长度可超过十余米,甚至二十余米,小者长度只有 3~ 5cm 滑塌体规模差别也较大,大者高度可超过 1m,长度可达 3~ 4m 小者高度和长度仅数cm。通过观察发现,滑塌构造的产生与波浪的掏洗和流水冲蚀有关,与地震和斜坡滑动关系不大。黄河断流后在某些低洼河道积水成“湖”,“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波浪。波浪不断拍击导致边滩、心滩产生滑塌,形成一系列相应的滑塌构造 再者,黄河断流后边滩、心滩广泛暴露,黄河三角洲地区降雨后使边滩、心滩和河床上汇集成径流,径流的冲蚀也可以形成一系列滑塌构造。有的滑塌构造被风成砂埋藏后很容易被何存下来,而充填滑塌缝之间的风成砂经成岩作用之后则有可能转变成砂岩岩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