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95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01.
活动走滑断裂上断塞塘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裂与地震和地质灾害紧密相关,对与其相关的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认识其活动习性与规律。通过揭露并分析典型断裂地貌——断塞塘的沉积建造特征,能够帮助识别活动走滑断裂作用的信息。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黄香沟段,利用组合探槽对沿其发育的断塞塘及其沉积进行研究,分析其沉积特征,并建立断塞沉积序列。研究发现:断塞塘沉积层序由几个沉积韵律组成,一个沉积韵律组合分为下部的粗粒层与上部的细粒层,粒度下粗上细;粗粒层一般为细砂、粗砂和砾石层,具快速堆积的特征;细粒层均为含炭的粘土、亚粘土和粉砂,具湖塘相沉积的特点。断塞沉积层序是分期的,一个沉积韵律组合是一期断塞作用沉积。分析认为,断塞沉积粗细组合的韵律性结构是断裂周期性活动的产物。这一研究是揭示走滑断裂的构造演化与活动习性,反演断裂走滑活动历史并预测其未来行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2.
李景文 《岩矿测试》2010,29(2):185-186
探讨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铅锑合金中锑、砷、铋、锡、锌和铁元素分析的基本条件,确定了合适的谱线和背景校正方法,基本解决了基体干扰和待测元素之间的干扰。建立的方法用于铅锑合金成分的分析,方法检出限为锑0.02 mg/g、砷0.03 mg/g、铋0.03 mg/g、锡0.02 mg/g、锌0.002 mg/g、铁0.002 mg/g,相对标准偏差(RSD,n=12)2%,加标回收率为95.5%~105.0%。方法快速简捷,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203.
基于GIS/GSM的疾病防疫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从构建一个市疾病中心的疾病防疫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出发,分析了它的工作原理、系统结构及其 功能,进而探讨了基于WEB GIS/GSM技术集成的疾病防疫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案。并指出该方案的特点 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4.
原油生物降解中含氮化合物δ15N变化原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模拟油藏的喜氧环境进行原油微生物降解实验 ,测定实验降解原油和水样的氮同位素组成,初步探讨了原油生物降解过程中氮同位素变化的原因.实验结果显示,随降解程度增加,原油的氮同位素比值总的变化趋势不断降低,培养液中的δ15N逐渐增大,暗示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利用水溶液中无机化合氮,转化为生物有机氮并部分进入原油,重质组分的增加不仅仅是烃类的优先降解导致的残留和富集.这一现象对于探讨油藏条件下原油微生物降解的作用机理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5.
川东地区黄龙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炭系黄龙组作为川东天然气的主力产层之一,一直是川东地区天然气重点勘探开发层位,但该层位的沉积相特征研究较薄弱,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石炭系天然气滚动勘探的因素之一.本文根据岩芯描述、实测野外部面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并结合岩石学、古生物及测井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认为黄龙组沉积发育有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陆棚3个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06.
Wind is the primary control on the formation of aeolian geomorphology. In this study, we combined wind regime data from automated weather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Tengger Dese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region in China with remote‐sensing data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d energy environment and aeolian geomorphology. Tengger Desert is one of the main dust storm sourc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refore, efforts aimed at controlling desertification and dust storm requir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es that govern the formation and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dunes in this area. Wind speed was largest in the northwest (3.3 m/s in the Xiqu station) and smallest in the southeast (1.2 m/s in the Haizitan station). Potential sand transport was also largest in the northwest (195 in the Jiahe station) and smallest in the southeast (33 in the Tumen station). The sand‐driving wind (5.92 m/s) directions were from the NW and SE quadrant across the study area, at >76% of all sand‐driving wind, reaching 99% in the Tumen station. The sand‐driving wind in the NW quadrant reached >48%, and in the SE quadrant, >12% of all sand‐driving wind in all stations. In the study area, sand dunes included crescent, dune networks, transverse, and coppice dunes. Dune crest directions had similar trends from upwind to downwind, at 133° in the middle region, and 124°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Mean dune spacing changed with dune patterns; the maximum spacing for crescent dunes was 147 m, for dune networks 118 m, and for transverse dunes it was 77 m. The mean crest length was 124 m (maximum) for crescent dunes in the northwest, 121 m for transverse dunes, and 84 m for dune networks. However, because of gullies in the southern region, the mean crest length was only 58 m (least) for the crescent dunes in that area. The defect density ranged from 0.007 to 0.014.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dune patterns reflec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dune field, where older dunes had been formed upwind and younger downwind.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7.
乌鲁木齐天文站自 1 999年研制完成 1 .5GHz频段室温双偏振消色散接收系统。 2 0 0 2年又完成 1 .5GHz频段致冷式双偏振消色散接收系统。我们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个国际合作协议的任务。为在我国建立高灵敏度的观测脉冲星设备和取得优秀的脉冲星观测结果作出了贡献。为了进一步发展乌站脉冲星观测 ,第二个合作协议包括利用致冷式系统进行脉冲星大样本的监测和建立低频段的基带技术的消色散系统。  相似文献   
208.
为客观评估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性能参数,将闪电定位资料与广州人工触发闪电试验及高建筑物自然闪电观测试验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7 2011年期间对真实闪电事件的闪电探测效率和回击探测效率分别为74%和40%,定位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660 m和1500 m;2012年闪电探测效率和回击探测效率分别为97%和90%,定位误差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950 m和470 m。2008 2011年期间闪电定位系统的回击电流幅值约为真实值的0.7倍,而2012年约为真实值的4倍。总体上,2012年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子站大幅度增加后,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均有明显提升,但对回击电流幅值的估算呈现系统性偏大。  相似文献   
209.
GPS用于有电磁场干扰测区的滑坡变形监测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GPS技术对一有较强电磁场干扰干扰背景下的滑坡变形监测项目进行了实验,初步结果表明,采用适当的措施,GPS技术完全能应用该类型测区的滑变形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10.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空间数据在国土资源信息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TB乃至PB级海量数据中,进行快速、准确地空间分析及应用,成为摆在很多国土资源WebGIS信息系统面前的一个课题。本文结合云南省土地监管信息服务平台课题研究,总结了一套适用于网络环境下海量空间数据的切片机制,并提出了瓦片矢量的试用,其应用在云南省土地监管平台空间数据"一张图"快速浏览查询和分析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