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3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61.
基于实测资料对日蒸散发估算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于江西省南昌县的新型高精度自动蒸渗仪,于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的实测陆面实际蒸散发过程,检验了面蒸散发互补关系模型CRAE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real Evapotranspiration)、GG模型 (Granger-Gray)、平流-干旱模型AA (Advection-Aridity)3个逐日路面实际蒸散发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计算精度,并对计算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地区实测年蒸散发量为746.1 mm,采用各模型的推荐经验参数对该地区蒸散发的估算结果误差较大,普遍干旱条件下蒸散发的计算值比观测值偏小,而湿润条件下的计算值偏大.通过对各模型的经验参数进行调整,各模型对年蒸散发量的计算精度大为提高,但逐日蒸散发过程的计算精度改进效果有限,在7日的时间尺度上,计算结果显著优于逐日的计算结果,在此时间尺度下,AA模型仍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CRAE模型的估算精度相对较差,GG模型的总体计算效果相对最好.根据与蒸渗仪观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根据区域特征进行参数调整后的模型,需要在7日及更长时间尺度上,蒸散发模型的估算结果较为可靠.上述研究对全面认识陆面实际蒸散发特征、理解各蒸散发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模拟能力、正确认识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2.
利用1961—2021年中国区域2400余站地面气象常规观测资料,根据201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区域性重要过程监测和评价业务规定》,对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基本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2021年秋季,中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由于台风登陆个数偏少,且强降水以及冷空气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导致北方部分省份雨、雪和冰冻灾害影响明显高于南方。(2)2021年秋季,我国气象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极端天气气候复合事件多发,以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冰冻雨雪灾害为主,灾害极端性和区域性特征显著。区域暴雨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4.2次,北方多地发生罕见秋汛,山西、陕西等地洪涝灾害较重;阶段性区域高温天气多发,区域高温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2.4次,导致江南、华南高温干旱复合发展;寒潮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多1.2次,过程影响区域叠加累积效应显著,东北三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雪情较重。  相似文献   
363.
云南富碱斑岩是地洼阶段的产物,受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单元的控制。富碱斑岩形成于源岩的分离熔融过程,因此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又间接地控制斑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构造历史-动力分析表明,源岩的形成是构造长期演化的结果。早在太古代初本区就形成雏陆壳,而后晚太古代原陆壳活动阶段超基性岩浆侵入构成了富碱斑岩的源岩,同时富集了部分成矿物质。地洼激烈期深部流体上侵引发源岩的重熔,使成矿物质进一步富集成为含矿岩浆。不同岩区构造背景的微小差异,造成源岩的组成、深度和重熔程度的差异,直接影响富碱斑岩的岩石类型、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丰度和成矿作用,形成与富碱花岗斑岩有关的铜钼矿和与富碱正长斑岩有关的铅银矿两个成矿亚系列。  相似文献   
364.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n Namjagbarwa is a high-grade metamorphic terrain formed by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and northward indentation of the Indian continent into Asia. Right- and left-lateral slip zones were formed by the indentation o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oundaries of the syntaxis respectively. The Dongjug-Mainling fault zone is the main shear zone on the western boundary. This fault zone is a left-lateral slip belt with a large component of thrusting. The kinematics of the faul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hortening within the syntaxis, and the slipping history along it represents the indenting process of the syntaxis. The Ar-Ar chronological study shows that the age of the early deformation in the Dongjug-Mainling fault zone ranges from 62 to 59 Ma. This evidences that the India-Eurasia collision occurred in the early Paleocene in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相似文献   
365.
本文从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新生代碰撞前缘的多阶段构造变形与隆升过程,对比了我国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东部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沉积-岩浆事件,它们在时间上具准同时性,表现在两大陆碰撞构造变形和抬升的高峰时期正好与盆地伸展、拉张,快速构造沉降时期相对应;当构造转入相对稳定(松弛)阶段,表现为高原剥蚀夷平,岩浆活动频繁,盆地构造沉降速率减缓阶段.青藏高原多阶段构造-岩浆事件还与我国季风形成和发展以及全球新生代3次变冷事件具某种对应联系,认为深部地幔脉动上涌的热力效应可能是诱发高原季风,行星西风增强,高纬度降温的驱动力之一.它和高原地形增高引发大气热机效率增大起着互补作用,使青藏高原成为诱发我国大气环流变化的启动区.  相似文献   
366.
为了研究超载预压软土的次固结特征,分析超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文章考虑应力历史对软土结构性的影响,模拟现场工况,对重塑洞庭湖软土试样进行超载预压后再压缩的一维固结蠕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超载预压的软土卸荷后再进行加载,压缩变形过程中主固结时间明显缩短,约为未经超载预压处理软土主固结时间的1/3,打设排水竖井对软土主固结时间几乎没影响;预压荷载越大,次固结系数越小,超载预压有利于消除软土的次固结沉降;随着建(构)筑物荷载的增加,次固结系数增大;打设排水竖井,未经预压处理软土的次固结系数略有增加,经过超载预压处理软土的次固结系数略有减小,但影响效果不是很明显。考虑应力历史,引入超载增量比,发现次固结系数与超载增量比呈线性递减关系,建立了相应的计算模型,提出了次固结沉降计算公式。试验及分析结果对预压处理地基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67.
为揭示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那木拉断裂带上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特征,对采集自那木拉断裂带的三件基岩样品进行黑云母40Ar/39Ar、 磷灰石裂变径迹两种热年代学方法测年;并利用"Pecube"软件对测得年龄数据及断裂带两侧已发表年龄数据进行定量模拟计算.测试结果显示黑云母40 Ar/39 Ar年龄范围为4.44±0.71 Ma~...  相似文献   
368.
长江流域潜在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蒸发悖论”科学问题,从长江流域实际蒸发量变化的原因着手,探讨实际蒸发量与潜在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当干燥度指数R<0.8时,实际蒸发量与潜在蒸发量为明显的正相反关系,当0.81.0时,实际蒸发量与潜在蒸发量为明显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69.
1958—1986年中国对流层和平流层低层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肇烨  徐健青 《气象学报》1991,49(3):364-368
北半球地面平均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1940年左右增暖达到了峰值,继之变冷直到60年代中期,此后从1970年左右又转入了一个新的增暖期。50年代至70年代北半球自由大气,特别是对流层下半部,温度变化趋势大体与地面温度变化趋势一致。由于一些作者使用的是格点资料,对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各个结果之间有相当差异。J.K.Angell和J.Korshover 1975年以来直接使用探空站资料研究全球各纬带自由大气的温度变化,其近期的研究结果指出,1958年开始的地面和对流层的十年降温已为此后的升温所抵消,1981年的温度已超过了1958—1959年;1960—1985年北半球对流层和地面温度变化的总趋势是增暖的,对流层顶和平流层低层则是变冷的。中国区域内自由大气和地面温度变化如何?本文在这方面作了探讨,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0.
航空影像多直角平顶房屋的半自动提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一种从数字航空立体像对半自动提取多直角平顶房屋的方法。试验表明 ,本方法能提高提取建筑物的精度 ,其定位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