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47篇 |
免费 | 2928篇 |
国内免费 | 426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30篇 |
大气科学 | 2807篇 |
地球物理 | 3736篇 |
地质学 | 8768篇 |
海洋学 | 2237篇 |
天文学 | 673篇 |
综合类 | 1467篇 |
自然地理 | 19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6篇 |
2023年 | 347篇 |
2022年 | 736篇 |
2021年 | 917篇 |
2020年 | 828篇 |
2019年 | 922篇 |
2018年 | 963篇 |
2017年 | 860篇 |
2016年 | 962篇 |
2015年 | 872篇 |
2014年 | 1011篇 |
2013年 | 1004篇 |
2012年 | 1014篇 |
2011年 | 1091篇 |
2010年 | 1043篇 |
2009年 | 931篇 |
2008年 | 945篇 |
2007年 | 827篇 |
2006年 | 711篇 |
2005年 | 585篇 |
2004年 | 552篇 |
2003年 | 570篇 |
2002年 | 650篇 |
2001年 | 562篇 |
2000年 | 507篇 |
1999年 | 536篇 |
1998年 | 418篇 |
1997年 | 399篇 |
1996年 | 321篇 |
1995年 | 285篇 |
1994年 | 326篇 |
1993年 | 255篇 |
1992年 | 188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16篇 |
1989年 | 88篇 |
1988年 | 113篇 |
1987年 | 56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50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33篇 |
1982年 | 37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58年 | 10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给定SS-Y型伸缩仪系统阶跃信号输入,分别记录该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得到系统的输入输出对.应用最小二乘法辨识出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该系统传递函数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2.
"九五"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整体接入因特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如何将"九五"数字化前兆台站设备整体接人因特网,提供了一种非常简便、实用的整体接人方案.台站原来的构成模式没有改变,台网中心和台站熟悉的原工作方式得到了保留,实现了台站网络化的目标,使现有台网在因特网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它能够与"十五"新建的前兆台网进行集成,便于整个台网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93.
滑雪场空间分布特征、集聚演变状况与分布方向性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滑雪旅游乃至冰雪产业的发展。运用地统计学空间分析原理,通过最邻近指数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及平均中心分析,对1990年前后每10 a 中国滑雪场空间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① 1990年之前,仅在黑龙江和吉林省有7家滑雪场,且分布较为离散。② 1990—1999年,滑雪场数量呈小幅增长,空间上出现向新疆、河北和四川扩散的现象。③ 2000—2009年,滑雪场增速较快,并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北京?张家口两地区为核心的滑雪场双核驱动模式。④ 2010—2019年,是滑雪场数量增速最快的10 a,期间新增滑雪场522家,并在双核驱动模式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长白山、燕山–太行山为主要条带的联通南北的滑雪场空间结构。总体上,近30 a中国滑雪场呈现出了“南展西扩东进”的空间演变特征。该研究结果对于未来中国滑雪场空间布局、优化及其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
95.
广东省大宝山矿床是南岭成矿带唯一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此次研究在矿区中南部发现了细脉浸染状铜矿的新类型。为确定其是否为斑岩型铜矿的成因类型,本文在梳理南岭成矿带铜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查明了矿区中南部英安斑岩的蚀变和铜矿化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南岭成矿带早侏罗世中酸性斑岩的小岩体较多,叠加多期断裂构造和碳酸盐岩建造,非常有利于铜多金属成矿物质的运移、富集。大宝山英安斑岩发育黑云母化、钾长石化、青磐岩化、绢英岩化、泥化等蚀变类型,铜矿化与绢英岩化、绿泥石化关系密切。大宝山铜矿中的英安斑岩沿逆冲推覆构造侵位并呈岩墙状产出,冷却过程中受区域构造应力产生了一组平行裂隙,岩浆房去气作用排出的热液沿裂隙蚀变围岩并充填成矿。大宝山斑岩型铜矿取得的找矿勘查成果表明,“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可以有效指导靶区圈定和老矿山外围(深部)找矿勘查,早侏罗世的南岭具有形成较大规模斑岩型铜矿的条件。 相似文献
96.
白云鄂博地区构造格局与古板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白云鄂博及周边地区地质和构造形迹的系统调研,综合分析了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单元、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构造背景以及白云鄂博地区的构造组合特征。白云鄂博群可以划分为三个沉积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晚元古代和早古生代白云鄂博地区由陆内裂谷向陆缘裂谷转化到活动大陆边缘裂谷的沉积过程。白云鄂博地区以白银角拉克-宽沟断裂为界,南北两侧存在重大地质差异。断裂南侧的该群岩石不整合覆盖在相当于五台群的巴尔腾山群之上,是在华北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陆缘沉积。局部碳酸盐岩和页岩层位在加里东期遭受了强烈的地幔流体改造,形成大规模稀土矿化;在海西期又遭受了强烈的区域变质改造。断裂北侧的白云鄂博群以发育蛇绿混杂岩-叠瓦状况断层-紧闭同斜褶皱为特征,具有古板块俯冲形成的加积杂岩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白云鄂博地区的古板块构造演化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97.
全球变化背景下景观生态适应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变化包含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自然、人为及共同作用下引发的转变,是当前景观结构与功能保障面临的主要挑战。景观生态适应性是指景观这一地表镶嵌体吸纳上述影响并维持主要功能的特性,涉及不同景观类型、组成单元及层级在不同时空尺度中的不同程度转变。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视角切入,以景观系统作为缓解与适应全球变化冲击的主体,整合农业景观、城市景观等相关研究案例,凝练当前景观系统适应全球变化过程的特征为:①由部分因子的绝对主导转向复合因子共同作用;②景观类型内部趋同,景观多样性及独特性降低;③同类景观间功能等级分明、分工明确,跨区域时空联系增强;④不同景观类型间空间边界清晰,过渡带景观功能退化。就当前全球变化议题,建议后续研究应加强:不同景观类型或组成单元的适应能力对比及其不确定性分析;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健康的适应途径尺度联系解析;多学科、多部门研究在全球变化情景下的有效整合;景观系统适应性或适应能力量化分析方法的深化。 相似文献
98.
99.
2010年6月中下旬南方暴雨过程变形场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常规原始报文资料,采用基于Lanczos窗口滤波器的合成分析方法,对2010年6月13-27日的形势场、物理量进行合成分析,计算并分析了低空合成风场的总变形.结果表明:500 hPa大陆中、高纬地区存在一“Ω”形类阻塞高压,西北冷空气从其东部源源不断向长江及以南地区输送,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我国南方地区交汇.700、850 hPa大陆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鞍型场,位于长江以南地区,鞍型场鞍点附近及其东部膨胀轴是暴雨发生的主要区域.在南方地区上空200 hPa西北气流辐散产生的抽吸作用,对这次长时间、高强度的降水起了重要作用.发生在鞍型场和切变线上的低空中尺度气旋,是造成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鞍型场膨胀轴附近,总变形最大,其位置、走向均与雨带基本一致,有利于锋生和中尺度气旋形成.低空冷暖气流交汇区域形成低空强θse梯度,在垂直剖面图上,等θse线呈现十分倾斜状态,该区域强θse水平梯度与低空总变形、正涡度区一致,可能是特大暴雨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东北降水过程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1959-2004年东北8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集中度很大,多年平均值为0.66;年集中期出现的较晚,多年平均值为全年的第40候.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在空间上表现出非常好的正相关性,年降水量越大,降水量越集中,直接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越大,尤其是在相关显著区域.从长期趋势上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年集中度和年集中期都表现为减少趋势,但3者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与年集中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而与年集中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则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