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5篇
  免费   706篇
  国内免费   998篇
测绘学   473篇
大气科学   419篇
地球物理   463篇
地质学   1593篇
海洋学   622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277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72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采用哈密1951—2004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近54年来哈密四季开始时间和季节跨度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气候趋势和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密冬、夏季比春、秋季长,春、秋季有延长趋势,冬季逐渐缩短,夏季变化不大,但整体前移。  相似文献   
982.
姬洪亮  包欢 《测绘通报》2006,(3):24-25,53
测距基线是检定测距仪加乘常数的长度标准。利用变形观测的数据处理方法来检定野外基线的稳定性,并运用Hannoner法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测距基线稳定性的实例解算。  相似文献   
983.
GIS数据库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如何将不同来源的数据通过整合与融合,形成统一规范、内容完整、可以共享的空间数据库。现实世界中,由于应用目标和所采用技术的不同,不同来源的地理空间数据常常在内容完整性、几何位置、属性信息、语义定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整合这些不同来源的数据时,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匹配处理。在全球基础地理底图数据库建设中,面对大量的地名翻译、数据处理及规范化整理工作,分析不同来源的地名数据存在的图形和属性的差异,提出空间位置和属性相似度相结合的数据一致性匹配处理方法。该方法利用现有的地名数据库与多种数据源中的地名数据之间的规律与联系,进行程序开发,对不同来源的地名属性信息进行自动和交互式匹配翻译处理,减少人工处理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地名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84.
网络环境下分区统计地图制图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分区统计地图表达信息的特点,根据其可视化地理统计信息的需要,运用Java Ap-plet技术,设计和开发了网络环境下交互式分区统计地图制图子系统。  相似文献   
985.
基于元数据和数据集管理的空间数据共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的标准化为前提,实现数据共享及发布为目的,指出传统的基于数据集的共享模式存在着弊端,需要建立基于元数据和数据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同时提出了元数据库设计的思想,这对于解决数据共享中的异地、异构存储是有借鉴意义的,该思想可以在数字山东的数据共享中得以实施和应用。  相似文献   
986.
GPS -InSAR合成方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技术在地面沉降领域的应用已日臻成熟并完善;InSAR技术在地面沉降领域的应用已经开始但还未成熟,目前是研究热点。GPS—InSAR合成方法是将GPS高时间分辨率和InSAR高空间分辨率进行有效的统一,使两种技术达到互补,从而发挥各自的优势。本文指出了GPS—InSAR合成方法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可行性,并对两种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西安地区开展GPS—InSAR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87.
青藏高原腹地的内陆湖及其湖相沉积物能够较真实地反映气候变化特征,在高原环境变迁研究中备受中外科学家的关注.2006年8月15日~9月10日,中德联合考察小组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冬给措纳湖一带进行了第四纪冻土、地貌和地质学考察,并对湖岸阶地做了初步的数字高程分析.调查了冬给措纳湖底地形、地貌,采集了湖相沉积物样本.在湖的东岸和西岸发现多年冻土,湖泊西北山谷观察到古冰川活动遗迹.初步推测该湖是由断陷沉降形成.为进一步分析湖区气候和环境变迁,联合小组拟定2007年3月份钻取湖芯.  相似文献   
988.
介绍了在内蒙古古城进行的同层抽水对水位、水温(地热)、气氡、气汞、水氡与水汞影响的观测试验及其结果。结果表明,抽水对井水位影响最大,影响距离可达近1 km;对水温影响较为明显;对气氡、气汞的影响不明显;水氡与水汞的动态可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989.
观察了三种吸附剂吸附亚砷酸根离子过程中溶液pH值随时间的变化。氢氧化铁在吸附过程中的pH值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0~6分钟为第一阶段,体系的pH值快速上升,指示亚砷酸根置换了固相中的氢氧根;7~40分钟为第二阶段,pH值变化不大,指示Fe(OH)3凝胶对亚砷酸根离子的吸附达到动态平衡;40分钟后为第三阶段,溶液的pH值呈单边下降趋势,这一阶段吸附剂与被吸附的阴离子之间发生了缩合反应,并释放出H+。Mg-Al-LDO在吸附亚砷酸根的反应过程中pH值持续上升,它具有从水溶液中获取阴离子以恢复其前驱体结构的能力,这一反应中有氢氧根生成;Mg-Fe-LDO兼有前两者的吸附机理,吸附反应过程pH值的变化趋势此介于二者之间。氢氧化铁在加热前后吸附容量变化不大,25C和90C时分别为69.7mg/g和73.7mg/g,而Mg-Al-LDO和Mg-Fe-LDO的吸附容量在25C时分别为62.4mg/g和82.5mg/g,在90C时分别增加到114.9 mg/g和199.0 mg/g。Mg-Al-LDO和Mg-Fe-LDO在90C条件下吸附容量的大幅增加,可能和溶解CO2的干扰被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990.
以黑河出山日平均流量作为对比,利用26个降水站点、11个气温站点和14个潜在蒸发站点2000年日资料,模型设计了6套气象因子空间分布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黑河流域现有观测站点的情况下,利用各种空间插值方法所得结果基本相当,考虑地面高程的三维插值与不考虑地面高程的二维插值结果相差不大,补充距离研究区较远的站点观测资料,模型结果反而变差。最终模型采用基于二维算法的最近距离法(nearest),利用2000年资料校正模型,计算与实测黑河日出山平均流量序列的效率系数为0.6101,平衡误差为0.0808%。以1999年资料验证模型,效率系数和平衡误差分别为0.6270和-2.9824%。模型基于水热连续方程模拟了黑河山区流域水热交换和耦合过程,探讨了流域的水量平衡,分析了水量平衡因子的时空分布,其模拟结果表明,内陆河高寒山区流域主要为浅表产流,高山草甸具有拦蓄降水和水源涵养作用,并反映了高山地区浅表土壤地下厚层冰的聚集过程。各种模型结果与本区野外实际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也符合当前对寒区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的定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