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83篇
  免费   2851篇
  国内免费   4579篇
测绘学   2462篇
大气科学   1986篇
地球物理   2100篇
地质学   7757篇
海洋学   3072篇
天文学   183篇
综合类   1050篇
自然地理   1803篇
  2024年   161篇
  2023年   430篇
  2022年   805篇
  2021年   1004篇
  2020年   834篇
  2019年   872篇
  2018年   746篇
  2017年   729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884篇
  2014年   853篇
  2013年   1076篇
  2012年   1158篇
  2011年   1107篇
  2010年   1118篇
  2009年   1047篇
  2008年   1109篇
  2007年   971篇
  2006年   1092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619篇
  2003年   393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434篇
  2000年   312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6篇
  1964年   4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澜沧江中游某崩塌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某崩塌堆积体范围内布置有公路、缆机平台、电站进水口等重要建筑物。其变形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安全以及电站的运行。因此,文章在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物质结构、形成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变形空间效应作系统的地质分析;并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应用FLAC-3D快速拉各朗日差分程序对其空间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收口转向及变形收敛特征使得堆积体下部形成一个“支撑拱”,从而阻碍了上部堆积体向下部的变形与位移,利于堆积体的稳定;同时,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也表明:堆积体的变形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其位移矢量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且变形主要分布在1360~1650m高程;变形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分区特征,表现出后缘压缩固结,中部滑移,前缘受阻压缩的位移特征。纵向具有明显的收口效应;横向上比较来看,也存在变形受阻的收口特征;收口范围主要集中在1330~1440m高程范围。  相似文献   
102.
热带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美洲、非洲、亚洲以及澳洲、太平洋地区近百个实例表明,全球热带第四纪气候的波动不明显,例如晚更新世MlSS5~MISS2期间的D/0暖波动和Hi冷波动、末次冰期盛期、新仙女木冷回返都很少见报道。但是,相对而言,冷波动比暖波动较易识别,末次冰期有较多实例,新冰期I、Ⅱ、Ⅲ也有表现,而末次间冰期及全新世大暖期则不易识别。温度与湿度变化的时空配合有一定的规律性。末次冰期之前,环境普遍趋湿。末次冰期之后,干湿的地域差异较大。全新世回暖,但是,干湿的地域分布与此前相反。气候变化的地域差异与气候的地带性有关。南美洲的暖波动主要出现在北部。非洲中部赤道多雨带的气候相对稳定。亚洲南部的印度干湿变化明显。东南亚诸岛冷期趋湿。  相似文献   
103.
准确掌握地球大气中的水气分布,了解水气变化趋势对天气现象、全球气候变化、数值预报具有理论研究及实用价值。以无线电掩星技术为基础,利用掩星数据反演大气参数剖面。对原反演模型的不足进行了论证,并给出了反演个例。详细地论述了通过引入MM5先验温度T再通过线性迭代的方法反演对流层下部水汽廓线原理,给出了优化后模型反演个例。并对模型优化后反演廓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4.
AutoCAD与其他常用软件的数据转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就AutoCAD与生产应用中常用的ARCGIS、ARC/INFO、MicroStation、3DS等软件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作一些浅谈。  相似文献   
105.
Clay fractions in the non-calcareous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eastern Pacific were analyzed for clay minerals, REE and 143Nd/144Nd. Montmorillonite/illite ratio (M/I ratio), total REE contents ((REE), LREE/HREE ratio and cerium anomaly (бCe) may effectively indicate the genesis of clay minerals. Clay fractions with M/I ratio >1, бCe (0.85, (REE (400 μg/g, LREE/HREE ratio (4, and REE patterns similar to those of pelagic sediments are terrigenous and autogenetic mixed clay fractions and contain more autogenetic montmorillonite. Clay fractions with M/I ratio <1, бCe=0.86 to 1.5, ΣREE=200 to 350 μg/g, LREE/HREE ratio (6 and REE distribution patterns similar to that of China loess are identified as terrigenous clay fraction. The 143Nd/144Nd ratios or (э)Nd values of clay fractions inherit the features of terrigenous sources of clay minerals. Clay fractions are divided into 4 types according to (э)Nd values.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s of type I with the (э)Nd values of -8 to -6 originate mainly from North American fluvial deposits. Those of type II with the (э)Nd values of -9 to -7 are mainly from the East Asia and North American fluvial deposits. Those of type III with (э)Nd values of -6 to -3 could come from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volcanic islands. Those of type IV with (э)Nd values of -13 to -12 may be from East Asia eolian. The terrigenous and autogenetic mixed clay fractions show patchy distribu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re are volcanic or hot-spot activities in the eastern Pacific plate, while the terrigenous clay fractions cover a large part of the study area, proving that the terrigenous clay minerals are dominant in the ea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106.
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南半球对流层温度场谱分析和逐次滤波分析发现,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温度场半个多世纪以来呈现明显的持续升温趋势,升温幅度由低层到高层逐步增加,其中地面层1 000 hPa年升温率为0.013℃/a,对流层中部500 hPa年升温率为0.019℃/ a,对流层上部300 hPa年升温率为0.036℃/ a;滤除南半球大气温度场的趋势变化,发现南半球大气温度场从地面层直至对流层顶广泛盛行着十分显著的与太阳磁场磁性22年周期变化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趋势略有超前,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磁场周期性变化的响应。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南半球从地面层1 000 hPa到对流层顶,再到平流层中部10 hPa各层次大气温度变化22年周期分量振荡位相基本一致,周期振幅由低层到高层迅速增大,说明太阳磁场变化对对流层高层比低层影响大,对平流层影响更大。其中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的22年变化周期是在滤除趋势变化和11年周期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所以太阳磁场磁性周期变化对地面层气候的影响较小并且经常处于被掩盖状态;南半球地面层1 0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之后显示出十分显著的与太阳活动11年周期相一致的变化周期,分析认为,这是南半球对流层大气气候系统对太阳活动11周期性变化的响应。对流层上层300 hPa温度场滤除趋势变化和22年周期之后也显示出11年变化周期,而对流层中部500 hPa则无此周期反应,说明太阳活动11年周期对地面层1 000 hPa大气气候影响最明显,对流层中上层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白云凹陷构造演化史的研究对在白云凹陷开展油气勘探和深水沉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断裂与沉积结构平面和剖面特点的分析,结合岩浆活动特点,文中提出白云凹陷是一个复式地堑,推测这种结构特点与凹陷下地壳的强烈韧性减薄和颈缩变形有关,表现为热岩石圈的伸展。其发育机制推测与白云凹陷位于构造转换带上有关,特殊的构造位置使白云凹陷成为强烈构造变形区,岩石圈地壳强烈减薄,伴随伸展过程和地幔上涌,脆性地壳或上地幔中部分熔融物质的出现导致岩石圈强度的急剧降低,在区域伸展应力场下以韧性流变方式减薄。岩浆在构造转换带下聚集并发育主岩浆房,由于白云凹陷南北边缘没有发育正断裂系统,岩浆主要沿垂直伸展的方向运移,因此在珠琼运动一幕和二幕南南东向伸展应力作用下,岩浆向白云凹陷的东部和西部运移至北西向基底深大断裂处,那里由于北西向断裂表现为左行张剪性质而成为压力较低的地区,从而成为岩浆上涌和侵位的地方。在岩浆聚集的地区,活动岩浆体附近的脆性变形被分散的韧性变形所取代,因此在凹陷的东北和西南两个角上,发育了张性和张剪性小断裂群,由于热岩石圈弹性较差,白云凹陷长期持续沉降。白云凹陷的断裂活动和沉积演化史还受到南海海盆扩张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贾国东  黄国伦 《地学前缘》2005,12(Z1):29-35
沿海地区海底地下水排放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过程。但这一过程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认识,有关研究极少见。海底地下水排放的研究历史不长,只是近十多年才有了快速的发展,有了越来越多的定量研究成果。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水文计算法、现场实测法和地球化学示踪法,各种方法之间的对比实验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沿海地下水排放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它可以是陆地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一个重要排放通道,可以对海岸带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应该加强有关的研究工作,为海岸带环境管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9.
以深圳某建筑深基坑滑塌为例,在现场实物和相关资料调查的基础上,从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监测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对基坑滑塌事故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导致该基坑支护工程滑塌的主要原因是土钉和锚索抗拔力不足.最后针对目前深基坑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设计方案的审查、加强施工管理、加强土钉墙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0.
黄维振 《探矿工程》2005,32(7):50-52
介绍了四山矿区金银矿地层复杂多变情况下,用多种工艺交互施工的方法及不同冲洗液用于不同地层,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重点介绍了复杂地层的岩心钻探施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