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60篇 |
免费 | 4713篇 |
国内免费 | 270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26篇 |
大气科学 | 1566篇 |
地球物理 | 2012篇 |
地质学 | 7236篇 |
海洋学 | 1823篇 |
天文学 | 180篇 |
综合类 | 835篇 |
自然地理 | 12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8篇 |
2024年 | 424篇 |
2023年 | 478篇 |
2022年 | 751篇 |
2021年 | 817篇 |
2020年 | 746篇 |
2019年 | 777篇 |
2018年 | 696篇 |
2017年 | 612篇 |
2016年 | 670篇 |
2015年 | 698篇 |
2014年 | 722篇 |
2013年 | 856篇 |
2012年 | 918篇 |
2011年 | 850篇 |
2010年 | 888篇 |
2009年 | 874篇 |
2008年 | 931篇 |
2007年 | 792篇 |
2006年 | 719篇 |
2005年 | 625篇 |
2004年 | 460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337篇 |
2001年 | 332篇 |
2000年 | 234篇 |
1999年 | 111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在海底沉积物声速预测中,把不同海域的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沉积物试验数据拟合出一个统一的方程存在不足,不但数据过于离散,而且方程中参量的物理意义不明确。借鉴Wyllie等建立的时间平均方程的思路,基于声传播过程中路程、时间和声速之间的基本关系,引入了表征固液双相之间的堆垒方式和耦合状态对声传播路径影响的耦合系数,建立了沉积物声速预测模型。将鹿回头外海、南海南部和北部的沉积物测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出适用于不同海域的沉积物声速预测模型,拟合的复相关系数较大,偏差较小,证明该模型能够反映声速随孔隙度的变化规律,且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具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论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73.
74.
夏季长江口外东海海域实测海流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9月间长江口外海域C1,B1 2个站位的短期连续ADCP实测资料,采用调和分析、EOF分解、功率谱分析以及频率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海域海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空间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2个站位流速在观测期间愈来愈强,准定常流动均是南向流动占优。长江口外海域M2为主要分潮,属于正规半日潮,各层潮流呈现出旋转流性质,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占优。2个站位潮流的U,V分量均为第一模态主导,其垂向模态基本一致,体现了潮流的正压特征,2个站位的斜压性均不明显。海流的流速、流向频率统计显示两站均在SSE,S,SSW方向的频率最大。 相似文献
75.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主要周期分别为6,2~5和2 a;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3个形成区的潜沉率都发现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85年以前,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但1985后年际变化振幅明显减小;在中部模态水形成区,1975~1992年间潜沉率随时间的变化的振幅较大,潜沉率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也达到33.99 m/a,而在1970~1975年间和1993~1998年间潜沉率都小于20 m/a;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与这里海面的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则取决于局地Ekman流的年际变化,而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潜沉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76.
针对海洋数据格式与海洋信息应用系统的异构性,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代码(Mobile code)的海洋大数据处理软件体系结构。首先,利用统一的网络服务接口与数据交换格式,规范海洋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访问与共享。其次,通过移动代码将海洋大数据的处理过程移至云端,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应用示例实现了异构海洋信息应用系统间的互操作,并且缩短了海量数据的处理时间,验证了该体系结构在海洋大数据处理中的通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77.
山东省沂源县金星头地处沂源-沂南金及多金属成矿带北部,该成矿带位于中国东部矽卡岩金多金属矿带中北部,属于环太平洋带组成部分。通过对该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运用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发现了一批以Au为主的化探异常,对部分异常运用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和探槽进行查证,发现具有工业品位的金铜矿(化)体5处,提出下一步找矿的工作重点地段,即在中生代燕山晚期中偏碱性或中酸性侵入杂岩体与寒武纪朱砂洞组、馒头组白云岩、灰岩等接触部位及两侧寻找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金铜矿床。 相似文献
78.
辽东地区胶-辽-吉造山带发育大量的变基性岩墙/床,这些岩墙/床对研究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辽东地区辽河群中的变基性岩床进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有助于深入认识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地质演化过程.辽东地区变基性岩床顺层侵入于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中,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岩石类型以斜长角闪岩和石榴斜长角闪岩为主,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其他矿物有石榴子石、石英、黑云母、磁铁矿和黄铁矿等.变基性岩床样品的锆石具特征的环带结构和较低的Th/U值(0.01~0.34),指示锆石为变质成因,4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1854±11 Ma、1846±12 Ma、1847±9 Ma和1848±7 Ma)表明基性岩床发生变质作用的时间为~1.85 Ga,与华北克拉通最终碰撞拼合的时间一致.根据基性岩床与胶-辽-吉造山带其他地区~2.1 Ga的基性岩具有相似的野外产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其侵位时代可能为~2.1 Ga.基性岩床样品的SiO2含量为47.07%~52.18%,K2O+Na2O含量为1.78%~4.70%,MgO含量为3.92%~8.59%,属于拉斑玄武岩系列.大部分样品的稀土总量较低(47.3×10-6~109.5×10-6),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La),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Zr、Hf没有明显的亏损且未发生分馏作用.所有样品的Al2O3、CaO和Fe2O3T含量在主量元素相关性图解上分布规律且与MgO含量呈较好的相关性,Nb/La值(0.52~0.73)随SiO2和MgO含量的变化较小,表明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受地壳混染的程度较低,似"岛弧"型地球化学特征是富集岩石圈地幔源区遭受古俯冲组分改造的结果.结合已有的辽河群变质火山-沉积岩、辽吉花岗岩和基性岩的研究成果,胶-辽-吉造山带在~2.1 Ga处于陆内裂谷环境. 相似文献
79.
搅拌桩复合地基平面模拟的简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泥土搅拌桩(DMM)在高速公路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也希望能对该复合地基在路堤荷载下的地基的变形深入了解,其数值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采用三维有限元进行数值模拟在高速公路工程中容易造成数组过大,计算时间并且收敛性比较差,因此把三维问题简化为二维问题是众望所归。在把三维问题简化二维平面问题简化计算时,最重要的是参数的折减。基于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特性,结合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参数折减的方法。并依据连盐高速公路实测的数据验证了该参数简化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