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18篇
  免费   5266篇
  国内免费   7570篇
测绘学   3521篇
大气科学   3507篇
地球物理   4704篇
地质学   14520篇
海洋学   3393篇
天文学   551篇
综合类   2244篇
自然地理   3114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525篇
  2022年   1377篇
  2021年   1607篇
  2020年   1343篇
  2019年   1528篇
  2018年   1591篇
  2017年   1347篇
  2016年   1449篇
  2015年   1606篇
  2014年   1658篇
  2013年   1885篇
  2012年   2065篇
  2011年   2007篇
  2010年   2004篇
  2009年   1848篇
  2008年   1815篇
  2007年   1582篇
  2006年   1402篇
  2005年   1188篇
  2004年   879篇
  2003年   678篇
  2002年   694篇
  2001年   673篇
  2000年   542篇
  1999年   418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83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7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9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特征、模式与动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不仅重塑了区域发展格局,也改变了环境污染的分布,对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探讨污染企业/产业转移对于污染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系统归纳了污染企业/产业的概念和类别,总结了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特征、模式和动力机制。研究表明:① 官方文件、污染排放强度、污染排放规模是污染产业界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② 污染企业/产业在不同的地理尺度上形成不同的转移模式:在城市内部形成分散式外围区转移、集中式功能区转移、远离敏感区转移三种模式;在省内城市间呈现出由发达城市向欠发达城市、由环境规制强的核心区向环境规制弱的边缘区的转移特征。邻省转移模式以经济较发达和环境规制较强的省份为中心,向邻近省份扩散,并形成向多省交界处、由河流上游省份向下游省份、沿交通线向次级城市的三种转移路径。跨省转移形成成本导向型、市场扩张型和政策推动型三种模式。③ 污染企业/产业的转移方向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模式,包括区域、地理、经济、功能区、政策5种研究视角和15种转移方向。④ 污染企业的迁移方式包括整体迁移和部分迁移两种模式,后者包括迁移生产基地、工序外包、绿色并购与对外收购、建立子公司或分厂等。⑤ 影响污染企业/产业转移的因素既包括经济、社会、地理、政策等单因素,也包括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多维的复杂影响机制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的异质性、空间集聚效应、制度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42.
马巍  王民 《地理教学》2020,(4):11-13,29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本文提出了情境教学的课堂评价原则:情境具有真实性、情境与教学目标具有关联性、情境应划分水平。同时提出从情境的结构和关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所涉及地理要素的数量及其关联程度两个角度分别对情境水平进行划分,并结合“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课例,提出目前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43.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夏河县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但也带来场所精神蜕变、识别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在对夏河县进行社会调查、路网拓扑建模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场所空间品质、空间活力进行系统地探析,进而对场所单元、丛拉商业文化场所等5处公共场所组团提出了具体的营建策略,并提出场所系统的营造应从构筑系统化的场所、坚持多组团多策略的营造原则、从多主体进行场所营造、营造高通达性的场所、以热点场所单元策动场所组团和场所系统的营造等视角出发营造一个高品质、高活力的场所系统。同时,期望能够为旅游型城市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提供一套可借鉴的公共空间评价方法和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944.
贫困具有多维属性,根据不同社会群体和背景从多维视角定义贫困已成为贫困问题研究的共识。依据Alkire-Foster多维贫困框架,拓展精准扶贫的“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建立了涵盖教育、健康、居住、生活和收入指标的海南省农户多维贫困评估指标体系,基于海南省70个乡镇、134个贫困村3924户入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临界值法评估了农户及村域多维贫困状况,进而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分析了村域多维贫困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结果显示,调查农户多维贫困率达18.22%,多维贫困程度严重的村多维贫困发生率不一定高,“两不愁、三保障”及收入指标对多维贫困指数的贡献率低。中、西部连片贫困地区多维贫困主要表现为较差的资产状况、不清洁的炊事燃料、较高的家庭成员患病率和较低的家庭成员最高学历。GWR模型分析表明,作为多维贫困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水平、女性劳动力占比和抚养比4个变量估计系数的空间分异明显。总体上,女性户主和低学历户主为主的地区倾向于更易发生多维贫困,二者的影响分别表现为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有所增强。女性劳动力占比为负向影响,抚养比为正向影响,呈现出自北向南增强的趋势,体现了海南贫困地区劳动力弱、女性相对更勤劳等典型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45.
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塘系统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低洼地利用方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珠三角基塘系统在历史上曾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其面积萎缩、生态功能退化。为了推动珠三角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论文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珠三角基塘系统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概括,发现在基(田)塘生产力、区域水陆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规律、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等方面已经展开研究;但是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途径探索还鲜见。建议未来加强珠三角基塘系统演变机理、系统重构技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价值与途径的研究,以此深化基塘系统理论及实践研究,为协同区域农业生产格局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关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46.
中国中部地区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均  曾刚  赵建吉  胡志强 《地理研究》2020,39(3):601-610
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创新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认知邻近的视角出发,借助中部地区制造业企业数据和专利数据,运用技术关联分析方法,探究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关联对创新能力较弱的中部地区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对于资源型产业集中、经济发展前景不佳的山西省而言,技术关联的作用并不显著;技术关联对其他五省制造业创新具有正向作用,呈现中间强南北弱的空间格局;从产业门类看,技术关联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促进作用最强,劳动密集型产业次之,资源密集型产业靠后,资本密集型产业最弱。  相似文献   
947.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亚热带北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志翔  姚永慧  胡宇凡 《地理研究》2020,39(12):2821-2832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自然区划中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曾引起诸多学科学者的争论。由于早期综合自然区划研究多以定性、专家集成方法为主,同时区划目的、使用指标等多有不同,导致不同学者所划分的自然区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空间分异性思想,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探测气候指标对中国亚热带北界的影响,选择其中q值较大的指标如日均温≥0℃天数、最冷月1月均温、年降水和湿润指数等作为主导因子并参考植被、土壤数据探讨亚热带北界界线的位置。结果表明:① 地理探测器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筛选自然区划的主要气候指标,并确定分界线的准确位置,提高了自然区划研究的技术水平和区划界线的客观性。② 使用地理探测器划分的新界线在研究区西部位于秦岭南坡1000~1600 m的位置,与以往界线相比略偏南;在研究区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比以往界线略偏北。在保持自然要素完整性的同时,新界线具有更大的q值,表明新界线可以很好的反映暖温带与北亚热带2个区划带之间的差异,划分结果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948.
盛科荣  王丽萍  孙威 《地理研究》2020,39(12):2763-2778
价值链的空间重组正在深刻的改变着城市体系的经济景观,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城市功能结构的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将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网络划分为公司总部、商务服务、研究开发、传统制造、现代制造、物流仓储和批发零售七种类型功能区块,研究了中国城市价值链功能分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沿着价值链的功能分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经济景观的显著特征,功能多样化城市和功能专业化城市并存于中国城市体系,东部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区的城市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了更好的地位;中国城市按照价值链中的优势功能可以划分为九种类型,少数城市转变为承载公司总部、研究开发、商务服务等多样化功能的高等级中心城市,而大量中小城市则转变为传统制造专业化基地;市场潜力、关键资源、区位条件、营商环境等城市属性特征是城市功能分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资源、区位可达性等属性特征的增强将提高城市成为总部基地、商务中心和研究基地的概率,而降低城市成为传统制造基地的概率。  相似文献   
949.
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伟  王成金 《地理科学》2020,40(11):1795-1802
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结合东北地区的区域特色,构建有效性、稳定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和分享性6个维度的34项具体指标,测度其发展现状及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大连市、沈阳市、长春市、哈尔滨市等副省级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居前列;高质量发展整体呈“南高北低”且沿哈大线形成“隆起带”的基本格局;协调性和持续性水平较高的地市集聚于辽中南和哈长经济区,有效性和创新性水平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于哈大交通走廊沿线,稳定性和分享性水平高的地市则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和中部;将各地市划分为7种类型,对应不同的发展短板和提升重点。  相似文献   
950.
杨鑫  彭飞  张琦琦  胡伟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102-1112
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活动是特定地域外向联系强度的重要表现,是边境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分形理论及核密度等方法,以中国边境各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为主要指标,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对外贸易的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不同阶段的中国边境对外贸易位序-规模特征明显,位序结构内部城市次序变化较大;②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变化显著,在18年内出现了4段分形表现,外贸活动的规模波动性、区域化特征明显;③影响因素表现为经济地理禀赋约束下核心城市支配效应明显、邻接地缘环境影响显著、政策导向与口岸推动、内部竞争反推空间结构协调演化四个方面;④不平衡性、集聚性在中国边境地区外贸活动中凸显,空间分布呈现为“核心-边缘”结构,当前国家层级应重点支持对外贸易优势城市,省级尺度协调域内城市对外贸易层次组织与区间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