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63篇 |
免费 | 2440篇 |
国内免费 | 11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88篇 |
大气科学 | 627篇 |
地球物理 | 1077篇 |
地质学 | 3441篇 |
海洋学 | 1021篇 |
天文学 | 55篇 |
综合类 | 430篇 |
自然地理 | 68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192篇 |
2023年 | 258篇 |
2022年 | 397篇 |
2021年 | 399篇 |
2020年 | 373篇 |
2019年 | 420篇 |
2018年 | 346篇 |
2017年 | 308篇 |
2016年 | 356篇 |
2015年 | 350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420篇 |
2012年 | 464篇 |
2011年 | 388篇 |
2010年 | 413篇 |
2009年 | 396篇 |
2008年 | 413篇 |
2007年 | 394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243篇 |
2004年 | 199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32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为全面剖析淤泥质潮滩变化规律及演变特征,运用修改后的输沙公式建立了淤泥质潮滩演变数值模型。经2000,2007年野外实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各参数设置准确,较真实地反演了滩涂剖面变化过程,可用于淤泥质潮滩的模拟计算。根据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987-2010年河北省沧州市淤泥质潮滩坡度不断增大,但增长速率变化不大,为0.002×10-3。0 m等深线上部坡度逐渐变缓,年均降低0.021×10-3;下部坡度不断变陡,年均增长0.022×10-3。研究区潮滩未达平衡状态,其坡度将进一步变陡。该输沙模型及研究结论对淤泥质潮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其科学开发管理提供实际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2.
云南易门凤山铜矿床59#矿体分布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采用构造地球化学方法,对59#矿体分布区进行研究。通过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该异常分布在刺穿体构造的外缘,与59#矿体产出位置基本一致;同时出现(Bi-Cu)、(TFe-W-Mo-Cu-Bi)、(Zn-Cd-Cu-Ag-Pb-Bi-Mo)的异常叠加,指示叠加成矿作用的特点;根据异常特征和分布规律,推测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3.
中国碳强度关键影响因子的机器学习识别及其演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碳强度影响因子数量众多,通过在众多因子中评估其重要性以识别出关键影响因子进而解析碳强度关键因子的变化规律,是中国2030年碳强度能否实现比2005年下降60%~65%目标的科学基础。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对于评估众多因子的重要性存在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而机器学习处理海量数据则具有较好的稳健性等优点。本文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居民消费等方面选取了56个中国碳强度影响因子指标,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基于信息熵评估了1980-2014年逐年各项因子的重要性,通过指标数量与信息熵的对应关系统一筛选出每年重要性最大的前22个指标作为相应年度关键影响因子,最终依据关键影响因子的变化趋势划分了3个阶段作了演进分析。结果发现:1980-1991年,碳强度的关键因子主要以高耗能产业规模及占比、化石能源占比和技术进步为主;1992-2007年,中国经济进入快车道增长时期,服务业占比和化石能源价格对碳强度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居民传统消费的影响作用在增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进入经济结构深化调整时期,节能减排力度大大增强,新能源占比和居民新兴消费的影响作用迅速显现。为实现2030年碳强度下降60%~65%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提倡绿色消费,强化政策调控是未来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4.
95.
引入差比关系法分析西北太平洋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测高数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OPEX/POSEIDON(T/P)卫星高度计数据信息中存在周期成分混淆问题.对其中的一类混淆引入差比关系方法对混淆的分潮进行分离.卫星轨道交叉点资料包括升轨和降轨资料,资料量比沿轨点资料多1倍,经分析发现:在已有为期6a多的观测资料时间序列中,在沿轨处混淆的分潮如K1和SSA在交叉点处不再混淆,可以直接分离.因此首先对交叉点资料进行调和分析.然后由交叉点的分析结果得到分潮间的差比关系,处理到相近的沿轨点处,从而得到沿轨点的调和常数.用引入差比关系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海区6a多的T/P卫星高度计资料进行了潮汐分析,并与沿岸及岛屿验潮站资料进行了比较,所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6.
基于Landsat遥感数据武汉地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植被资源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的程度,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像素二分模型,利用2002—2010年(武汉市每年8月)的卫星遥感数据,对武汉地区6年间的植被覆盖变化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武汉GDP增长率有着紧密联系:2002—2007年,武汉经济较缓慢上升,植被覆盖度基本维持在55%左右;而2007—2008年武汉GDP总值增长率高达26.06%,但随之而来的是植被覆盖度由高峰期的61.68%下降到49.18%,是历年来的最低水准; 2008—2010年经济发展放缓,植被指数有小幅度回升。人类经济活动是影响植被资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7.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集区为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贵州省主要的铝土矿成矿区带之一。含矿岩系为中二叠统梁山组,矿床成因属古风化壳沉积型。矿石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土状、碎屑状铝土矿中Al2O3含量较高,Al2O3/ SiO2值大,质量好,而豆鲕状、致密块状铝土矿中Al2O3含量较低,Al2O3/ SiO2值小,质量较差。显微观察、粉晶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铝土矿石中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勃姆石和粘土矿物,其中一水硬铝石多为短柱、半自形-自形晶体,呈集合体分布,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呈孤岛、残留环状产出,其次见伊利石、蒙托石、绿泥石等,副矿物有黄铁矿、磁铁矿、长石、石英、金红石、锆石、锐钛矿、方解石和白云石等。铝土岩中主要矿物为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它矿物和铝土矿相似。铝土矿石的主要元素Al2O3、SiO2、TFe2O3 和TiO2含量之和大于83%,烧失量小于14%,而铝土岩的Al2O3、SiO2、TFe2O3 和TiO2含量之和小于80%,烧失量大于15%。可见铝土矿和铝土岩在主要矿物组成和主要组分总量上具有明显差异。结合以往研究资料,本文解析铝土矿形成过程为韩家店组砂页岩(成矿母岩)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经风化、淋滤等作用,形成富集Al、Ti等惰性元素的风化残积物和以高岭石为主的粘土矿物,随后被迁移、搬运至河湖盆地环境中,在沉积分过程中粘土矿物不断脱硅、去铁、富铝,形成铝土岩层,经埋深压实、成岩成矿作用后进一步脱硅、去铁、富铝,最终在中二叠世形成以一水硬铝石为主的铝土矿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98.
在计算山前侧向补给量的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达西断面法,但达西断面法需要获取较多的参数,对于山前无钻孔或只有少量钻孔且水文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域,很难采用达西断面法来计算得到山前侧向补给量。对于无法运用达西断面法但存在完整式截潜工程的山丘区,可以结合完整式截潜工程的截潜量利用水量均衡法计算山前侧向补给量。 相似文献
99.
100.
Discovery of a Miocene Mafic Dyke from the Western Hills of Beijing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Miocene mafic dyke from the Dahuichang, in the Western Hills of Beijing. The dyke cuts the fossil-dated Changxindian Formation of Eocene sequences and yields K-Ar ages of 14–15?Ma. The dyke is fine-grained diabase and has 49.84%–50.81% SiO2 and 3.56–3.97% Na2O+K2O, high TiO2 (1.65%–1.93%) and MgO (7.36%–9.85%), and low K2O (<1.22%) contents, with Na2O>K2O and slightly varied magnesium numbers (Mg#=55.54–62.74). In trace elements geochemistry, the dyke is very similar to the Miocene basalts from Jining and Hanuoba. The enrichment of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a/Yb]N=5.03–6.12)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s?), no negative Eu anomalies, relatively high Cr (265–326 ppm) and Ni (155–262 ppm), and almost constant V concentrations (194–213 ppm) reveal that the composition close to the primary basaltic magma from ?an enriched-mantle source, with little crustal contamination an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The basaltic magma was possibly derived from the upwelling asthenosphere mantle beneath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Miocene lithospheric thinn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