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229篇 |
免费 | 4757篇 |
国内免费 | 22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53篇 |
大气科学 | 1335篇 |
地球物理 | 2005篇 |
地质学 | 6745篇 |
海洋学 | 1808篇 |
天文学 | 87篇 |
综合类 | 778篇 |
自然地理 | 109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5篇 |
2024年 | 427篇 |
2023年 | 475篇 |
2022年 | 713篇 |
2021年 | 870篇 |
2020年 | 720篇 |
2019年 | 774篇 |
2018年 | 685篇 |
2017年 | 705篇 |
2016年 | 641篇 |
2015年 | 748篇 |
2014年 | 728篇 |
2013年 | 803篇 |
2012年 | 888篇 |
2011年 | 846篇 |
2010年 | 798篇 |
2009年 | 770篇 |
2008年 | 783篇 |
2007年 | 696篇 |
2006年 | 656篇 |
2005年 | 584篇 |
2004年 | 434篇 |
2003年 | 290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293篇 |
2000年 | 223篇 |
1999年 | 88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79年 | 9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5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利用Vector NTI Advance 11软件分析了NCBI数据库中大菱鲆的12428条EST序列,筛出候选SNP位点;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对大菱鲆不同性状群体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522个重叠群中共筛出160多个候选SNP位点;设计56对引物用于实验,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引物有37条,合45个位点,成功率为66.1%;设计探针,能与候选SNP位点杂交的探针有13条,杂交率为28.9%。本实验中能成功进行基因分型的位点共有8个,占杂交位点的61.5%,其中有6个为碱基替换型位点,即G-A和C-T各占3个,2个为碱基颠换型位点,即T-G和A-T各占1个。 相似文献
52.
53.
54.
55.
南海中部海域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中部海域(10°~19°N,108°~122°E)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的障碍层.障碍层发生概率夏季最大(52.8%),秋季次之(41.0%),春季最小(10.5%).夏季(2000年8~9月)障碍层最显著,平均厚度约为14.2m;除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为障碍层的多发区外,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也存在显著的障碍层;春季(1998年4~6月)和秋季(1998年12月)障碍层平均厚度分别为6.8和11.2m,障碍层多位于114°E以东、吕宋岛以西海域.此外,吕宋岛以西海域(12°~16°N,116°~120°E)及中沙和西沙群岛附近(16°~18°N,110°~116°E)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超过20%,相对而言,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降水机制和层结机制分别是南海中部海域春、夏季和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中,降水机制及东南向的Ekman平流较好的解释了春、夏季吕宋岛以西附近海域成为障碍层多发区的原因;此外,强降水是夏季中南半岛东南海域(12°~14°N,110°~114°E)障碍层产生的关键,反气旋涡(暖涡)有助于形成更强的障碍层,上升流对障碍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泽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片j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7.
对一榀单跨两层半刚接框架-斜加劲钢板剪力墙结构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分析结构破坏模式和耗能机理,得到了承载力、延性、刚度、耗能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安全储备高;半刚框架和墙板协同工作良好;斜加劲肋的设置缓解了钢板沿拉力带方向的面外变形,提高了墙体的弹性屈曲倚载及初始刚度,减轻了滞回曲... 相似文献
58.
对美国近年来有关溴及其产品的生产研发情况进行了评述。包括原料资源,生产厂家,装置能力,近期统计资料,消耗构成,Albemarle’s真空提溴技术,国际合作项目,溴系阻燃剂,溴系杀生剂,完井液和重点含溴农药等,并展望了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9.
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全国653个农业气象站1993-2013年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中国耕地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自1993年以来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全国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普遍大于60%,分布区域自4月中旬开始随夏季风推移不断向北向西扩大,自10月下旬开始向东、南方向缩小。耕地土壤相对湿度值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年际尺度上,耕地的土壤相对湿度在夏秋季上升速度最快,变化幅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小。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量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潜在蒸发量、气温普遍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土壤相对湿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随深度加深而减弱。春、夏、秋季气象因素对旱地土壤相对湿度影响较大,冬季气象因素对水田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0.
本文基于多种资料,梳理了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姓名、生卒年、籍贯、领域、教育与工作经历等数据,从来源、增长、结构3个层面讨论当时中国地理学者发展进程。研究发现1912—1949年间:① 地理学者在来源层面可分舆地学者、外聘地理学者、现代学制培养地理学者(含有交集关系的国内培养学者、留学培养学者、跨学科学者)3种类型,不同类型群体对地理学者发展的影响差异明显;② 地理学者数量发展可分1912—1927年波动增长,1928—1939年持续增长,1940—1941年急速增长和1942—1949年放缓增长4个时期;③ 中国地理学者学科结构、领域结构、学缘结构、地域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均表现为失衡但失衡程度趋于降低的态势;④ 地理学者发展与地理教学、研究机构发展关系密切,特别是高等地理教学机构对地理学者发展有多重影响。1912—1949年中国地理学者的发展为中国科学地理学的持续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其过程同时是中国近现代地理学转型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