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9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579篇
测绘学   299篇
大气科学   361篇
地球物理   293篇
地质学   874篇
海洋学   39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利用2000—2013年MODIS-Terra卫星产品提供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集,使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方法,分析了夏季东亚地区AOD与到达地面太阳辐射(downward solar radiation flux,DSRF)相联系的主要模态,并分析了其与夏季风变化的关系。夏季多年平均的AOD分布显示,在东亚地区存在两个AOD大值区(0.9),分别位于山东、河南、河北交界处附近以及苏中部分地区。而在福建、台湾及其附近洋面上,夏季AOD的值小于0.4。地面太阳辐射总体上呈现出由南往北递增的分布。比较发现,AOD与地面太阳辐射的气候分布较为相似。在保留季节趋势的情况下,运用SVD方法对两者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东亚地区AOD与地面太阳辐射表现出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由于相对于年际变化而言,季节趋势是更为主要的部分,因而这种同相关系可归因于季风活动的季节性进程。利用SVD1左场时间系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6月(2013年除外),当中国东部气溶胶AOD大而地面太阳辐射亦大时,在中国东南部以及日本岛南部地区,由于气流辐合增强和存在较强的上升运动,降水偏多,而由于副高位置偏南,使得中国中东部偏北地区水汽供应偏弱,降水偏少。由于地面净太阳辐射增强,华北部分地区异常增暖。8月,大陆上空AOD为负(时间系数为负),地面太阳辐射减少,北方降水增多而南方降水减少,华北地区有一小范围的异常降温。上述结果表明北方气溶胶明显偏少时,云量增加,降水将增多,且辐射明显减弱;说明夏季风的季节进程对气溶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变化等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72.
Using the 1979-2009 NCEP/NACR reanalysis data and precipitation records in East China, research is performed of the climatological features of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LFO) in OLR over the Maritime Continent (MC) as well as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disturbance in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e MC there is significant climatological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CLFO) in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with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30-60 days) being the strongest for April-September, and the MC acting as a high-value region of percentage contributions of low-frequency OLR variance. On the low-frequency time scale there occur four events of more intense active OLR during this time interval. In the January-April (May-August) phase, MC convection is relatively weak (vigorous). The CLFO makes pronounced eastward displacement at tropics, with phase propagation seen longitudinally, too. There occur low-frequency disturbance circulations similar to the EAP wavetrain or P-J teleconnection, starting from the MC via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o the Yangtze valley of China. At different phases, the variation in the low-frequency circulations and heating fields shows that the rainfall disturbance in eastern China is likely to be under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CLFO from the MC in April-September, and the low-frequency heating variation exhibits a meridional pattern as an EAP wavetrain or P-J teleconnection. As the OLR CLFO is in a peak (valley) phase the low-level divergence or convergence with the reversal at high levels over the MC is related to relatively feeble (robust) low frequency convection, thereby exciting an EAP or P-J wavetrain from the MC to the Sea of Japan. At the higher levels, the South-Asian high is eastward (westward) of normal due to effects of low-frequency cyclones (anticyclones), resulting in less (more) rainfall in the Jiangnan (area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river) and Hetao (the Great Bend of Yellow River) areas, and increased (decreased) rainfall in SW China, Qinghai Plateau and Gansu. At the conversion phases, low-frequency convection becomes more active in parts of the MC, consequently exciting low-frequency wavetrain of cyclones-anticyclones-cyclones at low levels, making the South-Asian high southward of the mean, so that strong convergent zones emerge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Yangtze basins and Jilin of NE China, responsible for plentiful precipitation there 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rainfall over the band between the Yellow and Huaihe Rivers and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These results help understand in depth the climatological LFO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ase-locked feature, thereby further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rainfall disturbanc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相似文献   
573.
采用水平分辨率1°×1°的NCEP 再分析资料、1°×1°的NCEP GDAS资料和2.5°×2.5°的NOAA大气环流资料, 结合NOAA HYSPLIT v4.8轨迹模式对0604号热带风暴“Bilis”整个生命史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模拟分析, 并分析了“Bilis”暴雨增幅前和增幅后的水汽输送轨迹及不同来源的水汽贡献。结果表明, “Bilis”整个活动过程中主要有四支水汽输送通道, 分别是源自索马里、孟加拉湾、120°E 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 其中源自索马里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南水汽通道)占主导地位, 120°E 越赤道气流和东太平洋的水汽是西南水汽随着“Bilis”环流逆时针旋转, 自环流中心东北侧进入雨区(东北水汽通道), 是低压环流与偏南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偏南通道水汽大部分输送到850 hPa以下的低层, 自环流北侧输入的水汽则主要输送到暴雨区上空850 hPa以上。对比暴雨增幅前后各通道的水汽贡献率发现, 孟加拉湾西南气流输送的低纬水汽对此次暴雨增幅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74.
目前有关阻力及空间状态的理论计算和模型试验基本上针对单个水下拖体,而对多缆地震船各类拖体的综合受力和姿态则较少受到关注。为方便施工团队在海上快速预测拖体的状态,在国内外学者对水下拖体的流体阻力研究基础上,分析多缆地震船水下拖体的结构和流体阻力特征,提出简化的阻力计算及横向姿态预测方法。文章以常用的多缆地震船拖体配置为例,得到的估算结果与实际的作业状态较为吻合,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75.
通过对GT-2M、KSS-31M和ZLS三种不同型号海洋重力仪开展同船环境下的同步系统测试工作,依据海洋地质调查规范要求对获得的测试结果进行预处理,在分析相同测量环境下各重力仪得到数据的空间变化特征和测线交点差的基础上,探讨其相应的技术性能和工作特点。可认为这三种不同类型重力仪的测试结果总体上差别不大,但在船只变速、转向和恶劣海况等因素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技术特点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76.
577.
578.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促进了我国各层级区域的发展速度,并产生民族自治区内的城市整合发展现象。而相对于普通区域以及经济发达地域的城市整合,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具有民族性、民族自治性及不成熟性等鲜明特点,构成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在讨论民族自治区域发展特殊性的同时,对我国民族自治区城市整合发展及其特殊性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选取具有城市整合发展典型特征的延龙图地区作为研究的案例区域,利用AHP法,构建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延龙图各城市的整合力进行定量测度,并进一步利用场强模型,从高、中、低三个场强等级,对延龙图的场强进行空间划分。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延龙图的城市整合总体处于较低的水平,整合核心区内延吉和图们之间仍具有低场强区。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延龙图整合发展的空间整合模式、行政区划调整模式和区域发展模式,力图进一步推进延龙图的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579.
容金宏  陈剑杰  管真  石风淼 《东北测绘》2012,(8):196-198,202
针对利用早期小比例尺航片制作大比例尺数字产品的技术难题,以1∶60 000航片编绘1∶10 000地形图为例探讨精度控制的技术方法。本文对数字产品进行了平面、高程和相邻地物点间距中误差检验,证明了利用早期小比例尺航片制作大比例尺数字产品制图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580.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PPP)获得的用于精密授时的钟差解序列会受到观测噪声和模型误差影响,难以高精度描述原子频标的性能和稳定性。为进一步提高授时结果的可靠性,采用Vondark数据平滑方法对PPP的钟差序列进行平滑。算例结果表明平滑后的授时解精度和短期稳定度均有明显改进,同时还发现不同的钟差序列平滑过后效果不一样,认为适用该方法的情况是数据变化规律未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