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59篇 |
免费 | 1457篇 |
国内免费 | 25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66篇 |
大气科学 | 1110篇 |
地球物理 | 1257篇 |
地质学 | 4717篇 |
海洋学 | 1200篇 |
天文学 | 87篇 |
综合类 | 590篇 |
自然地理 | 8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232篇 |
2022年 | 425篇 |
2021年 | 515篇 |
2020年 | 390篇 |
2019年 | 507篇 |
2018年 | 486篇 |
2017年 | 424篇 |
2016年 | 529篇 |
2015年 | 478篇 |
2014年 | 546篇 |
2013年 | 614篇 |
2012年 | 601篇 |
2011年 | 620篇 |
2010年 | 632篇 |
2009年 | 578篇 |
2008年 | 554篇 |
2007年 | 541篇 |
2006年 | 501篇 |
2005年 | 359篇 |
2004年 | 294篇 |
2003年 | 232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222篇 |
2000年 | 174篇 |
1999年 | 99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30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16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192.
差分码偏差(DCB)是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监测和建模的主要系统误差,卫星DCB也是卫星导航系统导航电文的重要参数。研究了卫星DCB的估计算法,推导了不同基准下DCB的转换公式,利用北斗观测实验网解算了2013年北斗卫星的DCB。在同一基准下分析了北斗卫星DCB的稳定性,并与MGEX发布的DCB产品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解算的北斗卫星B1-B2 DCB在-9~17 ns之间,北斗卫星DCB的稳定性优于0.4 ns;北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卫星稳定性优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MEO);利用北斗观测实验网解算的北斗卫星DCB与MGEX解算结果存在最大约1.7 ns的系统偏差,可能由于测距码的不一致性所致;接收机硬件材质的不同是导致接收机DCB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3.
194.
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文章总结了前人对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类型的划分,并根据年纹层的形成过程和组分特征分为3个大类,即碎屑年纹层、生物成因年纹层(如硅藻年纹层等)和化学成因年纹层(如方解石年纹层、菱铁矿年纹层、黄铁矿年纹层、蒸发盐年纹层等)。介绍了目前应用于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1)新鲜沉积物表面照相、X射线照相技术;2)光学显微镜观察;3)数字化图像分析;4)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等。而岩相学大薄片是目前年纹层研究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材料,对目前制作大薄片比较普遍采用的快速冷冻-冷冻干燥和水-丙酮-环氧树脂交换这两种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比较了各自的优劣。湖泊沉积物年纹层研究的古环境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了高精度的纹层年代学时间标尺,在诸如气候突变事件的时限、大气14C浓度变化、火山灰层定年、古地磁场长期变化主曲线重建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二是年纹层性质研究如年纹层厚度和年纹层微相变化本身所蕴藏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在太阳活动周期、ENSO等气候事件的研究中也有重要意义。最后,文章简单介绍了我国东北龙岗火山区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中年纹层的特征并展望了其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195.
降雨入渗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及临界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内外对诱发滑坡的降雨阈值的研究多采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滑坡和降雨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而在分析过程中很少按降雨入渗诱发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实际上,降雨临界值与被触发的滑坡类型紧密相关,不同模式的降雨可以触发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而不同类型的滑坡也“需要”不同的降雨临界值.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广泛发育的-种典型地质灾害-黄土滑塌作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分析降雨入渗的机理入手,探讨了不同入渗模式下雨水对滑塌的诱发作用,初步建立了缓慢下渗诱发型、下渗阻滞诱发型、下渗贯通诱发型三种降雨诱发黄土滑塌的模式.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陕西北部地区25个县(市、区)1960年~2008年发生的有准确日期记录的227个黄土滑塌和降雨数据进行分类,建立了不同降雨入渗诱发类型下的黄土滑塌降雨临界值或预警值. 相似文献
196.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iparian forests, which were mainly dominated by mesophytes species related closely with
surface water. Since there was no water discharged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 years, the
riparian forests degrade severely. The groundwater table, the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free proline, soluble sugars, plant endogenous hormones (abscisic acid (ABA), and cytokinins (CTK)) of the leaves and relative
rates of sap flow of the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arbor species), Tamarix ramosissima Ldb. (bush species), and Apocynum venetum L. (herb species) were monitored and analyzed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in the study area where five positions
on a transect were fixed at 100 m intervals along a sampling direction from riverbank to the sand dunes before and after water
release.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cclimation strategies of three species to variations in water and salinity stress
were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A. venetum population recovered to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1.73 to −3.56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36.59 to 93.48 m mol/L; P. euphratica appear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elevation of groundwater table than the A. venetum and T. ramosissima at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5.08 to −5.80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42.17
to 49.55 m mol/L. T. ramosissima tended to be the best candidate species for reclamation in this hyper-arid area because it responded to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1.73 to −7.05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36.59 to 93.48 m mol/L.
These results explain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cological factors variabl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acclimation strategies of plant individual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and similar regions. 相似文献
197.
198.
泥炭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宝贵自然资源,泥炭中的有机碳储量是研究全球碳库变化及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数。由于泥炭多分布于沼泽中,且泥炭松软含水量大的特性,对于泥炭深度的调查、获取用于测试泥炭原状样品的质量不高,导致泥炭碳储量评价仍存在不确定性和偏差。笔者等在典型泥炭形成地若尔盖沼泽湿地地区,开展了浅钻泥炭调查取样工作,通过在泥炭斑块边缘及中心两种不同沼泽湿地地层开展的试验,验证了轻便钻机在难进入的沼泽湿地的适应性,配套的振动冲击工艺可高质量的获得无扰动的泥炭样品,同时查明了泥炭层的厚度。通过试验初步探索了采用轻便钻机配套振动冲击钻进工艺进行泥炭调查取样的有效性。浅层取样钻探作为泥炭调查取样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泥炭调查效率和精度,为准确评价泥炭储量数据提供可靠的钻探技术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