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63篇 |
免费 | 3921篇 |
国内免费 | 210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85篇 |
大气科学 | 1392篇 |
地球物理 | 1651篇 |
地质学 | 6021篇 |
海洋学 | 1765篇 |
天文学 | 125篇 |
综合类 | 748篇 |
自然地理 | 90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308篇 |
2023年 | 371篇 |
2022年 | 542篇 |
2021年 | 697篇 |
2020年 | 586篇 |
2019年 | 676篇 |
2018年 | 595篇 |
2017年 | 563篇 |
2016年 | 624篇 |
2015年 | 671篇 |
2014年 | 705篇 |
2013年 | 737篇 |
2012年 | 769篇 |
2011年 | 759篇 |
2010年 | 743篇 |
2009年 | 686篇 |
2008年 | 702篇 |
2007年 | 631篇 |
2006年 | 621篇 |
2005年 | 461篇 |
2004年 | 352篇 |
2003年 | 284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231篇 |
2000年 | 192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74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泽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片j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2.
53.
为了研究中强震对震源区应力场的影响,本研究以盈江地区2008—2014年间发生的5次中强震为例,深入研究这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时空影响.为了探究中强震对应力场的时空影响,我们对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进行了以下研究:根据5次中强震发生时间,分时段反演应力场以考察应力场在时间上是否存在变化;根据震源机制解的空间分布,将研究区分为南部和北部反演应力场,以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空间差异;随机抽取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以便确定应力场是否存在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 5次中强震对盈江地区应力场产生的扰动较小,没有引起盈江地区应力场在时间上的显著变化;(2) 在研究时段内,盈江地区地壳应力场在时空上可以视为均匀应力场;(3) 盈江地区的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最大主应力轴呈NNE-SSW向,最小主应力轴呈SEE-NWW向,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倾角近水平,中间主应力轴倾角近直立.
相似文献54.
中国草原牧区和半牧区草畜平衡状况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原超载过牧是造成我国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草畜平衡监测、评价和管理是实现我国草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采用遥感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上监测和评价了农业部认定的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的草畜平衡状况,主要结论如下:(1)2008年监测区平均草畜平衡指数为33.58%,总体处于超载状态;(2)120个牧区县草畜平衡指数为27.37%,144个半牧业县为42.07%,半牧区县是我国实行草畜平衡管理的重点和难点;(3)六大牧区中牧区县2008年超载程度排序为:甘肃>四川>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半牧区县超载程度排序为青海>西藏>内蒙古>新疆>四川>甘肃。本文所得结论可为我国草原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地理学时空数据分析方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随着地理空间观测数据的多年积累,地球环境、社会和健康数据监测能力的增强,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时空数据集大量生成,时空数据分析实践呈现快速增长。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时空数据分析的7类主要方法,包括:时空数据可视化,目的是通过视觉启发假设和选择分析模型;空间统计指标的时序分析,反映空间格局随时间变化;时空变化指标,体现时空变化的综合统计量;时空格局和异常探测,揭示时空过程的不变和变化部分;时空插值,以获得未抽样点的数值;时空回归,建立因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时空过程建模,建立时空过程的机理数学模型;时空演化树,利用空间数据重建时空演化路径。通过简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输入输出、适用条件以及软件实现,为时空数据分析提供工具和方法手段。 相似文献
56.
Taotao Zhang Yang Xiao Dongfang Liang Hongwu Tang Junzeng Xu Saiyu Yuan Nairu Wang Bin Luan 《水文研究》2021,35(5):e14152
Dissolved pollutants in stormwater are a main contributor to water pollu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s. However, many existing transport models are semi-empirical and only consider one-dimensional flows, which limit their predictive capacity. Combining the shallow water and the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a two-dimensional physically based model is developed for dissolved pollutant transport by adopting the concept of a ‘control layer’.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has been conducted to validate the proposed model,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buildings and intermittent rainfalls. The predictions are found to b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which supports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depth of the control layer is constant. Based on the validated model, a parametric study is conducted,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llutant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rate over the depth. The hyetograph, including the intensity, duration and intermittency, of rainfall ev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pollutant transport rates. The depth of the control layer, rainfall intensity, surface roughness and area length are domin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ssolved pollutant transport. Finally, several perspectives of the new pollutant transport model are discussed.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solved pollutant transport processes on impermeable surfaces and urban stormwater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57.
58.
59.
60.
根据陕西某汞锑选矿厂含铬废水成因及治理工艺特点,在GB7466-87标准方法的基础上,拟订了该矿区含铬废水中全铬及六价铬的测定方法。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为99.9%-100.2%,对ρ(TCr)为216.5mg/L的样液测定10次,其RSD%为1.3,广泛适应该矿区实验室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