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27篇 |
免费 | 1113篇 |
国内免费 | 13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41篇 |
大气科学 | 858篇 |
地球物理 | 1355篇 |
地质学 | 2947篇 |
海洋学 | 657篇 |
天文学 | 295篇 |
综合类 | 415篇 |
自然地理 | 6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234篇 |
2021年 | 291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319篇 |
2017年 | 294篇 |
2016年 | 290篇 |
2015年 | 297篇 |
2014年 | 317篇 |
2013年 | 336篇 |
2012年 | 334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342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52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95篇 |
2002年 | 230篇 |
2001年 | 216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56篇 |
1996年 | 127篇 |
1995年 | 87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54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白垩纪的库车坳陷是一个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坳陷,其中只发育下白垩统,为一套干旱红层地层,进一步划分为亚格列木组、舒善河组、巴西盖组和巴什基奇克组。该套干旱红层,包括洪积扇砾岩、间歇性河流砂砾岩、风成砂岩和沙漠湖紫红色泥岩等沉积。这些沉积在地层记录中常以一种特别的旋回性形式产出,在不整合面及其相关面之上首先沉积的是洪积扇砾岩和间歇性河流砂砾岩所构成的冲积沉积物,向上逐渐演变为沙漠湖红色泥岩,在成湖初期或湖退期发育了滨湖相风成砂岩,它们构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沙漠沉积体系。从冲积沉积到湖泊沉积构成总体向上变细的沉积相序组合。按照地层记录的旋回性进行三级沉积层序划分,将库车坳陷下白垩统划分为5个三级沉积层序即SQ1至SQ5。下白垩统的顶和底界面均为间断时间很长的区域不整合面,由它们所限定的下白垩统本身则构成一个二级构造层序,在二级构造层序内三级沉积层序常常形成有规律的叠加形式,下部的SQ1和上部的SQ5发育较多的冲积粗碎屑物,中部SQ2至SQ4则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海相地层不同,库车坳陷白垩系中由三级层序和二级层序所代表的地层记录中的中周期和长周期旋回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幕式构造沉降,沉降初期由于地形高差大而以发育冲积粗碎屑物为主,均衡沉降期则与成湖期相对应从而发育较多的细粒沙漠湖沉积。以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代表的规律性入手,建立库车坳陷下白垩统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层序地层框架内,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和相应的古地理图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早白垩世库车坳陷的古地理面貌,以及相应的沉积岩相古地理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92.
993.
Extracting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1997 Mani earthquake with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nsors development of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The conception of SAR is proposed comparatively to the real aperture radar antenna.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longer the antenna is, the higher the observation resolution will be. Just limited by the length of the antenna, the resolution of real aperture radar is generally very low and cannot meet the r…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特征,并为其俯冲极性提供电性约束,对青藏高原中部申扎-双湖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全面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底面埋深在10~25 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的高导体构成的中下地壳高导层.通过对电性结构的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极性可能是双向的,随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带处的上地壳高阻体发生拆沉,以上两次动力学事件可能共同作用于缝合带处的壳幔高导体,同时北拉萨地体的壳幔高导体还可能体现了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5.
青藏500kV直流联网工程穿越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土特有的工程问题将对工程设计、施工和安全运营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输电线路属于点线结构的工程特点,即塔基的稳定性关系到整条线路的稳定性,而塔基点位又具有一定的可调性,因此,多年冻土及厚层地下冰的分布特征对于输电线路的选线、选位较其他线性工程更具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在输电线路沿线冻土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微地貌条件下冻土和厚层地下冰的分布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输电线路工程特点,就线路的选线选位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确定。 相似文献
996.
997.
利用1951—2006年中央气象台寒潮天气过程数据以及NCEP/NCAR 500 hPa高度场等逐日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聚类方法与主观对比分析确定寒潮爆发的典型形势场,结合寒潮过程特征量阈值,建立了基于TIGGE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客观预报方法,并利用TIGGE集合预报数据对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两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进行聚类分析,一方面可以消除环流季节特征对划分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寒潮这种强天气的异常扰动表现;基于集合预报产品的寒潮自动识别预报方法浓缩了集合预报产品信息,可直接为预报员提供寒潮发生的概率预报,从而在集合预报产品与我国实际灾害性天气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98.
GPS observations of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behavior during the 20th November 2003 geomagnetic storm over South Kore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peak density (NmF2) and its height (hmF2) are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hape of the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 Ne (h) and may be indicative of other physical processes within the ionosphere, especially those
due to geomagnetic storms. Such parameters are often estimated using models such as the semiempirical international reference
ionosphere (IRI) models or are measured using moderately priced to expensive instrumentation, such as ionosondes or incoherent
scatter radar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observations 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mapping high-resolution ionospheric
structures, which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 to geomagnetic storm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how 3-D
ionospheric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were produced from data of the dense permanent Korean GPS network using the tomography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These profiles are verifi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data. The responses of GPS-derived parameters
at the ionospheric F2-layer to the 20th November 2003 geomagnetic storm over South Korea are investigated. A fairly large
increase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at the F2-layer peak (the NmF2) (positive storm) has been observed during this storm, which
is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uplift in the height of the F2 layer peak (the hmF2). This is confirmed by independent ionosonde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F2-layer peak height uplift and NmF2 increase are mainly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 eastward
electric field, and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N2 ratio obtained from the GUVI instruments aboard the TIMED satellite. It is also inferred that the increase in NmF2 is not
caused by the changes in neutral composition, but is related to other nonchemical effects, such as dynamical changes of vertical
ion motions induced by winds and E × B drifts, tides and waves in 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region, which can be dynamically
coupled upward to generat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s and oscillations. 相似文献
999.
1000.
水库诱发地震中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速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桥水库MS4.6诱发地震和紫坪铺水库ML2.5诱发震群为例,研究了穿过水体下方的地震波的波速比在地震前后的变化.由彝海子台记录的穿过大桥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在蓄水后4.6级主震前存在高值异常,反映库水对波速比有影响;由八角台记录的穿过紫坪铺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所计算的波速比显示,在2006年8月28日后一时段库区东北部出现微小的波速比高值异常,结果于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在八角台附近的汶川水磨发生了2.5级水库诱发震群.因此认为,根据穿过水库水体下方的地震波射线计算的单台波速比,能够反映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及周围地区介质特性的改变,可作为监测水库地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