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03篇 |
免费 | 1042篇 |
国内免费 | 15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60篇 |
大气科学 | 653篇 |
地球物理 | 858篇 |
地质学 | 2765篇 |
海洋学 | 707篇 |
天文学 | 74篇 |
综合类 | 314篇 |
自然地理 | 47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65篇 |
2021年 | 343篇 |
2020年 | 254篇 |
2019年 | 285篇 |
2018年 | 279篇 |
2017年 | 276篇 |
2016年 | 249篇 |
2015年 | 303篇 |
2014年 | 296篇 |
2013年 | 323篇 |
2012年 | 351篇 |
2011年 | 329篇 |
2010年 | 320篇 |
2009年 | 315篇 |
2008年 | 337篇 |
2007年 | 307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53篇 |
2004年 | 185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123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瓦房店地区位于辽宁省南部,是中国重要的金刚石产区.从20世纪70年代发现金伯利岩以来,该区已发现111个金伯利岩脉(管),原生金刚石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经过多年开采,金刚石探明储量逐渐减少,急需寻找新的资源.文章在总结以往找矿成果的基础上,对航磁、遥感影像、区域重力、化探、重砂资料,进行找矿信息综合分析,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确定了新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3.
南海永乐龙洞位于西沙群岛永乐环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的海洋蓝洞,水文环境及理化因素特殊,90 m以下水体为无氧环境。为研究永乐龙洞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及其昼夜变化,于2017年3月在龙洞、潟湖及外礁坡进行浮游植物样品采集。研究结果表明:龙洞内叶绿素a浓度呈现随深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日间浓度最大值层出现在40 m层(0.42μg/L),夜间则出现在20 m层(0.59μg/L)。永乐龙洞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1.1×10^3~5.1×10^4 cells/mL。聚球藻在上层水体占优势(0~20 m),40 m以下水层原绿球藻丰度对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贡献率最大(90%以上),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在整个水体都较低(除20 m层)。微微型浮游植物昼夜存在明显差异,夜间其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上移至表层。本研究共记录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5门41属55种(含未定种)。其中,硅藻门25属34种、甲藻门12属15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3属、隐藻1属。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丰度介于3.3×10^2~9.8×10^4 cells/L。甲藻丰度对浮游植物总丰度贡献率最大,其次是硅藻,隐藻和蓝藻丰度仅在少数水层占优势。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昼夜变化明显,夜间丰度最大值层为20 m层,日间则出现在40 m层。微微型、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垂直分布与叶绿素a浓度垂直分布一致性高。龙洞浮游植物的种类数和丰度高于潟湖和外礁坡。 相似文献
84.
不同温度、羧酸溶液中长石溶解模拟实验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报道了在100℃、140℃下微斜长石在不同羧酸溶液中的溶解实验数据。通过实验表明1)反应温度增高,可增强溶液中阳离子的活性和迁移性,加快长石溶解的反应速率,促进长石的溶解。2)在强酸性条件下,pH值的变化可影响长石的溶解。但在中等酸性条件下,pH值对长石的溶解影响很小。3)羧酸(乙二酸)可不同程度地促进长石溶解,可通过形成乙二酸络合物的形式,增加离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但乙酸络合物的作用不明显。长石溶蚀导致岩石孔隙度变大,并且改善孔喉性质。同时,由于乙二酸络合物的存在,增加了Si在溶液中的溶解度,阻止了石英加大和其它成因SiO2的生成,有利于次生孔隙和原生孔隙的保存。4)长石溶解使溶液中Al的浓度较高,但由于铝-羧酸络合物的亲油性比亲水性强,故有一部分Al被分配到油相中,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油田水中Al浓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5.
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C/N、δ13C、δ15N解析了莱州湾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发现湾内有机质主要存在海洋、河口浮游植物以及陆地有机质3种来源。通过C/N、δ13C定量示踪,发现海洋浮游植物是湾内沉积物有机质的最主要来源,相对含量在41.6%—58.5%之间。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陆源有机质相对含量波动较大,分别在3.8%—43.8%、0—53.5%之间。海洋浮游植物有机质在整个海湾都表现出较高含量。近岸河口附近海域往往表现出高含量的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特征,陆源有机质含量较高区域大都集中在黄河口周围海域,高河口浮游植物有机质以及高陆源有机质特征在黄河口周围海域均有出现。 相似文献
86.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strumonts to be used for solar radio observations in Beijing in Solar Cycle 23 is made
in this paper. They are 10cm solar radio telescope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and 1.0~2.0GHz,2.6~3.8GHz and 5.2~7.6GHz spectrometers. The former two spectrometers has
passed a test,showing
high guality,and the
5.2~7.6GHz one will
be in operation from 1999. It is believed that highl gualified data should be obtained in
the next solar cycle. 相似文献
87.
本文利用北斗试验网的数据,结合探空观测,对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北斗、GPS与探空系统之间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对北斗水汽探测性能及精度给出初步分析结果。北斗系统与GPS系统及探空系统大气可降水量的探测结果较一致,很好地反映了大气可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北斗系统解算出的大气可降水量大于GPS系统,两个系统间存在2~3.3 mm的系统误差,水汽含量较低时,一致性更好;北斗系统与探空的系统误差和标准偏差较大,定位定轨模型有待优化,系统稳定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8.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凸面脊和断裂填充物油气运移分布区,二者耦合建立了一套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沙三中亚段F3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识别中,结果表明:F3油源断裂内可识别出5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其中4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南部,1条油气运移优势通道分布在断裂北部,与目前F3油源断裂附近沙三中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在中南部和北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识别油源断裂内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9.
用冲绳海槽地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与资料,对横跨大陆边缘—大洋板块的中国东部—冲绳海槽—琉球岛弧地区进行综合研究. 根据地震体波、面波成像结果,空间与布格重力异常及磁力异常的综合解释等结果,利用调和系数法对该研究区的地壳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对地壳属性进行分析. 同时,选择中国东部东北地区的宽甸、华北地区的汉诺坝、华南的闵溪和台湾海峡的澎湖列岛与冲绳海槽和日本岛弧的新生代玄武岩开展元素—同位素对比研究. 结果认为冲绳海槽岩石层明显减薄,上地幔低速层已达到莫霍面,在地幔中已形成交代软流层. 元素—同位素研究表明:它不同于中国东部,与琉球岛弧地区的特点也不相同. 综合分析认为:冲绳海槽地壳属于过渡型地壳,与大洋地壳的许多特点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90.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