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5篇
  免费   1041篇
  国内免费   1525篇
测绘学   651篇
大气科学   622篇
地球物理   856篇
地质学   2771篇
海洋学   688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48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32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306篇
  2014年   297篇
  2013年   320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11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6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蚀变岩的蠕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水电站工程项目为依托,利用自行研制的试验仪器对大量的蚀变岩做了单轴压缩流变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到了该种岩石的流变,并对蚀变岩的蠕变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为工程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62.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柴沟地区烃源岩发育良好 ,具有较为有利的油气储、盖层 ,特别是在其东南部和南北向古构造带中油气勘探前景良好 ,但构造圈闭和有利的岩相带的相匹配 ,才是形成干柴沟地区油气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小肠粪便征(SBFS)在小肠梗阻患者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76例小肠梗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56层CT增强检查,应用多种后处理成像方式分析获得病例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梗阻程度将病例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按梗阻的病因类型,分为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及疝气组。将每组中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阳性病例中,未出现SBFS的病例归入其所在组阴性病例中。详细记录每组阳性病例中SBFS的长径范围及其与梗阻移行带的关系。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SBFS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结果: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42例出现了SBFS,其中轻度组13例(17.1%)中出现SBFS 2例(15.4%);中度组25例(32.9%)中出现SBFS 16例(64.0%);重度组38例(50.0%)中出现SBFS 24例(63.2%)。选取的76例小肠梗阻患者中粘连组45例(59.2%)中出现SBFS 22例(48.9%);炎症组10例(13.2%)中出现SBFS6例(60.0%);肿瘤组8例(10.5%)中出现SBFS 5例(62.5%);克罗恩病组7例(9.2%)中出现SBFS 5例(71.4%);疝气组6例(7.9%)出现SBFS 4例(66.7%)。在各组阳性病例中,35例(83.3%)患者的SBFS能明确定位到梗阻移行带,其长轴范围约为4.5~22.1 cm,CT值范围约-215~9 HU。SBFS在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中出现率明显高于轻度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FS在粘连组、炎症组、肿瘤组、克罗恩病组及疝气组出现的概率无明显差异,其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FS能快速准确定位小肠梗阻患者的梗阻部位,节约诊断时间,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4.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瑶  汤洁  梁喜波 《地理科学》2008,28(2):200-204
开发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增长极和载体,承受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结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建设现状,指出绿地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大量挤占绿化用地,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地建设特色不突出是开发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到2020年开发区绿地率为45%,人均绿地面积为35.97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9.24 m2等绿地规划总体控制指标;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一环、两带、流绿、线网、多园"的环网式的绿地系统空间模式;从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生态要素规划了不同尺度绿地系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5.
归纳总结了岩矿石电性参数实验过程中激励场源性质与实验装置类型,提出基于伪随机逆重复m序列信号为激励场源的实验方案,进而设计了新的观测装置.发送机产生的伪随机信号序列采用恒流源形式输出,频带宽度为1.0×10-3~1.0×104 Hz;接收机采用FGPA+ARM架构进行数据记录,在对比变频法、2n 伪随机序列与逆重复m序...  相似文献   
66.
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触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郝平  傅征祥  田勤俭  刘桂萍  刘杰 《地震》2004,24(2):38-46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发生了MS7.7地震, 震后发生了多次MS>5.0的强余震。 文中计算了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后, 主震分别在5次强余震破裂面上诱发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ΔCFS)。 结果表明, 有4次强余震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增加(ΔCFS>0)的地区, 增加的范围为10-2~10-1 MPa; 有1次强余震按2种震源机制解结果给出的破裂面计算, 得到2种结果, 分别发生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正和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为负的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主震位错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可能是1970年通海7.7级大地震强余震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因试样制备、试验操作等限制,获得饱和岩石的直接拉伸强度较为困难。为对饱和硬岩的直接拉伸强度进行合理估算并验证其可靠性,同时分析水对估算误差的影响,设计完成了干燥、饱和状态下两种硬岩的单轴压缩和直接拉伸声发射试验。基于Griffith理论和Hoek-Brown(H-B)强度准则,通过裂纹体积应变法确定岩石起裂应力,估算饱和硬岩的直接拉伸强度和H-B强度参数mi。结合声发射波形信号频谱特性,分析两者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Griffith准则并采用起裂应力估算饱和硬岩的直接拉伸强度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对于干燥硬岩,该方法确定的直接拉伸强度估算值比试验值偏小。饱和硬岩直接拉伸强度估算值与试验值基本接近,这是因为硬岩饱和后,延性和蠕变趋向增强,并发生更多的微观拉破裂。饱和硬岩的mi值增大与增多的微观拉破裂有关,mi值变化可用于描述饱和硬岩的软化程度。基于Griffith准则并采用起裂应力估算的岩石直接拉伸强度和H-B强度参数mi可用于岩体工程的早期设计。  相似文献   
68.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69.
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资源开发引起的水文情势、泥沙和水环境变化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本研究选取了该河干流境内外8个关键河段的底沙进行采样,并进行5种重金属元素(锌Zn、铅Pb、铜Cu、铬Cr、砷As)含量实验测试,分析了该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运用沉积学原理,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污染的情况.结果显示:1.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中Zn、Pb、As在上游中国境内澜沧江底沙中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91.43 mg/kg、41.85 mg/kg、21.84 mg/kg,均大于其在下游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平均含量,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8.17 mg/kg、28.22 mg/kg、14.97mg/kg;Cr在境外湄公河底沙中含量的平均值为418.86mg/kg,大于境内上游澜沧江底沙中的平均含量42.19 mg/kg,且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采样点,其含量分别为762.93 mg/kg、422.9 mg/kg;Cu除在戛旧和界碑含量较小分别为11.7 mg/kg、7 mg/kg外,在上下游其他采样点的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2.地积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在上游中国境内Zn、Pb、As有污染,其中Pb、As的污染较Zn严重.在下游中国境外Cr污染较严重,其污染主要集中在琅勃拉邦和巴色两个采样点,As在巴色采样点也出现了轻微污染.3.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结果表明干流底沙重金属元素单一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均较小,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属于轻微污染.由此可见澜沧江-湄公河境内局部河段因地球化学背景或矿产开采致使的水体和底沙重金属污染,沿程经水体稀释和水库淤积后,尚未出现污染的跨境迁移现象.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干流上对重金属污染研究的空缺,为澜沧江流域资源开发的评价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川西盆地雾和能见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川西盆地广汉机场气象台1986年1月~1995年12月共10 a地面观测资料,对广汉机场低能见度的生消时间、持续时间和能见度的年季节变化及其日变化做了统计分析,研究广汉机场全年能见度的飞行气候特征,特别是低能见度气候特征对飞行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见度日变化特征表现为:白天早、晚时段能见度较低,午后能见度达到最高。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冬(12,1,2月)、春季(3,4,5月)能见度较低,而夏(6,7,8月)、秋季(9,10,11月)能见度较高。冬季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辐射雾影响,夏季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随着降水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低能见度时间短暂。各标准低能见度逐时频率的日变化特征在各季基本相似,低能见度高频率区均出现在早晨到上午,低频率区均出现在下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