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03篇 |
免费 | 3163篇 |
国内免费 | 17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63篇 |
大气科学 | 1035篇 |
地球物理 | 1582篇 |
地质学 | 4836篇 |
海洋学 | 1349篇 |
天文学 | 174篇 |
综合类 | 554篇 |
自然地理 | 93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1篇 |
2024年 | 262篇 |
2023年 | 322篇 |
2022年 | 513篇 |
2021年 | 573篇 |
2020年 | 464篇 |
2019年 | 517篇 |
2018年 | 489篇 |
2017年 | 444篇 |
2016年 | 457篇 |
2015年 | 523篇 |
2014年 | 540篇 |
2013年 | 554篇 |
2012年 | 619篇 |
2011年 | 637篇 |
2010年 | 651篇 |
2009年 | 548篇 |
2008年 | 546篇 |
2007年 | 531篇 |
2006年 | 511篇 |
2005年 | 411篇 |
2004年 | 280篇 |
2003年 | 236篇 |
2002年 | 257篇 |
2001年 | 208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5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65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岸侵蚀是沿海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海滩养护是当前砂质海岸保护的最佳手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海滩养护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世界范围的海滩养护实践,分析各国海滩养护理念上存在的差异。以研究文献为基础,总结归纳了平面和横向剖面的补砂方式、辅助工程技术和海滩模型预测等方面的海滩养护技术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滩养护的未来发展趋势:①针对复杂海岸的海滩养护应用拓展;②基于沉积物管理的海滩养护修复;③从地貌系统到生态系统全面考虑的海滩养护技术;④全球砂源赤字条件下的海滩保护和修复思路。 相似文献
62.
63.
Effects of grazing and climate change on species diversity in sandy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animal grazing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on sandy grassland vegetation in northern China, a field grazing and protected enclos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from 1992 through 2006 in Horqin Sand Land,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grazing was primary responsible for changes of the vegetation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grazing grassland and that changing climate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changes i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in the grassland protected from grazing; (2) light and moderate grazing can promote restoration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in the degraded grassland, and heavy grazing could result in a decr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3) heavy grazing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perennial diversity, and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promotes increase of the perennial diversity; the grazing, whether heavy or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was beneficial to increase of the annual diversity; (4) heavy grazing was not beneficial to diversity of Graminean and Chenopodiaceae, and moderate and light grazing was favorable the diversity of Compositae and Chenopodiaceae; (5) the warm-humid climate was favorable to incr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and the warm-drought climate could result in decease of the richness and the diversity; (6)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was favorable to perennial diversity and the diversity of Graminean, Leguminosae, and Compositae,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had few effects on the annual diversity and Chenopodiaceae diversity. 相似文献
64.
东北漫岗黑土区切沟侵蚀发育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空间尺度认识的加深, 发育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切沟愈来愈受到重视。切沟是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尚未包括切沟侵蚀部分。本研究利用高精度差分GPS, 在对东北典型漫岗黑土区切沟监测的基础上, 借助GIS 平台生成DEM, 通过DEM 的叠加分析, 探讨了沟内蚀积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东北切沟侵蚀的概念模型, 认为冬春季冻融侵蚀产生沟内堆积-雨季径流产生侵蚀的过程可能是该区切沟发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65.
在测量平差学习中,相当多的计算工作是矩阵转置、求逆、相乘等,人工解算繁复又容易出错。虽然有各种平差软件可以进行解算,但是一般过程均为隐含式的,不利于测量初学者掌握测量平差原理。本文利用Excel内置函数中的矩阵运算功能处理测量平差计算,并以高程控制网条件平差的解算为例,介绍其使用方法及技巧;不仅增加了测量平差原理可视化,而且使得平差计算更加简便和快捷,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66.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7.
城中村流动人口日常活动时空间结构——基于北京若干典型城中村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对北京5个城中村进行24 h活动日志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城中村流动人口在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时间利用分别可以划分为6类,每一类的时间利用特征都与社会环境及该类人群的属性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工作、娱乐、家务等活动起主导作用。就城中村流动人口而言,不同类别人群工作日和休息日活动的时空间结构与其时间利用特征紧密联系,同样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生活活动路径展示出居民的日常活动正越来越表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宏观环境、生活空间以及自身特征3个层次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于居民的个体行为,导致城中村流动人口活动时空间结构展现出独特的特征。基于微观个体的日常活动研究可以为掌握城市人群生活空间结构、制定城市规划等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螺旋CT五个辐射剂量测量点位(CTDI100)值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统计学关系,以及该机器的辐射稳定性。方法:通过辐射剂量计和辐射剂量模体对螺旋CT五个测量点位进行12次重复测定,对各个点位的测量结果计算其相对偏差,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各点位测量结果之间的显著性。结果:5个点位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33%(中心点)、0.73%(3点位)、0.32%(6点位)、1.00%(9点位)和0.32%(12点位);3点位和9点位的平均值接近,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12点位和6点位的平均值与3点位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在0.5%以下。结论:测试螺旋CT辐射稳定性良好,测试机型3点位和9点位在CTDI100上测量等效。在非验收测试和状态测试场合CTDIP可以进行简化。 相似文献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