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6篇 |
免费 | 1833篇 |
国内免费 | 9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06篇 |
大气科学 | 513篇 |
地球物理 | 752篇 |
地质学 | 2606篇 |
海洋学 | 667篇 |
天文学 | 48篇 |
综合类 | 321篇 |
自然地理 | 5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4篇 |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77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259篇 |
2019年 | 280篇 |
2018年 | 274篇 |
2017年 | 231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281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316篇 |
2012年 | 380篇 |
2011年 | 361篇 |
2010年 | 355篇 |
2009年 | 279篇 |
2008年 | 292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264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42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数据和零断尾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1998—2015年中国企业R&D国际化的时空格局特征,并从东道国角度分析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新建海外R&D机构数量快速扩张;海外R&D投资区域分布广泛,呈现分散和集聚并存的特征;以华为为例分析了典型中国企业海外R&D投资的空间布局特征,认为目前华为海外R&D投资呈现集中布局在欧洲,零散分布在亚洲、美洲、非洲的空间特征,主要是由其以全球技术升级和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等R&D国际化的战略动机所决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影响因素有共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① 现阶段东道国的R&D需求不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② 代表中国与东道国经济往来密切程度的关联要素是影响中国企业R&D投资的重要决策因素;③ 发达国家吸引中国企业对其进行R&D投资主要是因其创新能力强、R&D资源数量多,而政策及制度供给是影响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进行R&D投资的主要因素;④ 地理距离对中国企业R&D“走出去”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中。 相似文献
12.
Direct Climatic Effect of Dust Aerosol in the 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irect climate responses to dust shortwave and longwave radiative forcing (RF) are studied using the NCAR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3 (CAM3). The simulated RF at the top of the atmosphere (TOA) is-0.45 W m-2 in the solar spectrum and +0.09 W m-2 in the thermal spectrum on a global average. The magnitude of surface RF is larger than the TOA forcing, with global mean shortwave forcing of-1.76 W m-2 and longwave forcing of +0.31 W m-2 . As a result, dust aerosol causes the absorption of 1.1 W m-2 in t... 相似文献
13.
14.
15.
Ar–Ar dating,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and Sr–Nd–Pb isotope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Lower Cretaceous (erupted at 126 and 119 Ma, respectively) intermediate–felsic lava from the northeastern North China Block (NCB) suggest their derivation from melting of mixtures between the heterogeneous lower crust and underplated basalts. Both groups exhibit high‐K calc‐alkaline to shoshonitic affinities, characterized by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 (LILE) enrichment and variable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 (HFSE, e.g. Nb, Ta and Ti) depletion, and moderately radiogenic Sr and unradiogenic Nd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Compared with Group 2, Group 1 rocks have relatively higher K2O and Al2O3/(CaO + K2O + Na2O) in molar ratio, higher HFSE concentrations and lower Nb/Ta ratios, and higher Sr–Nd–Pb isotope ratios. Group 1 rocks were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an enriched mantle‐derived magma and a lower crust that has developed radiogenic Sr and unradiogenic Nd 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whereas the Group 2 magmas were melts of another mixture between the same mantle‐derived component and another type of lower crust having even lower Sr, Nd, and Pb isotopic ratios. Shift in source region from Group 1 to Group 2 coincided with a change in melting conditions: hydrous melting of both the underplated basalt and the lower crust produced the earlier high‐Nb and low‐Nb/Ta melts with little or no residual Ti‐rich phases; while the younger low‐Nb and high‐Nb/Ta magmas were melted under a water‐deficient system, in which Ti‐rich phases were retained in the source. Gen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intermediate–felsic volcanic rocks was genetically linked with the contemporaneous magma underplating event as a result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in the eastern NCB. 相似文献
16.
17.
18.
新疆东天山地区延西铜矿床的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延西铜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北部的哈尔里克-大南湖岛弧带内,是延东-土屋斑岩型成矿带的西延部分。矿床的赋矿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企鹅山群,被含矿斜长花岗斑岩侵入。矿床中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安山岩、闪长玢岩以及斜长花岗斑岩,安山岩和闪长玢岩具有同源性及岛弧火山岩的特点,是主要的赋矿围岩;斜长花岗斑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与成矿作用直接相关,其形成晚于安山岩、闪长玢岩。本文测得延西铜矿床辉钼矿Re-Os年龄为326.2±4.5Ma,可以代表其成矿年龄,与土屋-延东铜矿床322.7±2.3Ma的辉钼矿Re-Os年龄基本相同;包括延西铜矿床在内的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带成矿时代与成岩时代基本一致或稍晚。延西铜矿床具有斑岩型铜矿床的矿化和围岩蚀变特征,与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带内其它矿床均为中石炭世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具有相似的成矿作用过程,成矿物质均为岩浆来源,这些矿床可能为同一岩浆活动在不同部位发生矿化的产物。延西铜矿床以及土屋-延东斑岩型铜矿带形成于东天山觉罗塔格地区晚古生代的挤压岛弧背景,应与哈尔里克-大南湖晚古生代岛弧的形成相伴,可能与康古尔塔格大洋板块向北部哈尔里克-大南湖岛弧的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主要研究对象为海洋体系的演化。特别是氧化还原敏感元素(Se,Mo,Fe等)稳定同位素已经在古海洋环境的示踪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比分散元素(Ge,Cd,Tl)稳定同位素研究比较薄弱,但这些元素在海洋体系中有特殊的循环模式,这使得它们的同位素研究将可能存在很大地质潜力。海洋体系中它们的源汇简单,而且有机无机吸附过程都可能导致同位素分馏。Ge,Cd,Tl均属于挥发性元素,原始星云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较大的同位素分馏。我国南方大面积的低温成矿域,将为Ge,Cd,Tl稳定同位素的发展提供天然的平台。另外,Cd,Tl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潜在元素,因此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还可能示踪表生环境中的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宇宙中生命迹象的探索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美国宇航局研制了由超声波或者声波驱动器驱动的一系列超声波/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用来进行空间探测并提取岩石、冰与土壤样品,以及进行原位分析。此设备在声波频率下,超声波压电驱动器驱动中间的自由质量块进而冲击钻头来进行采样。目前所制造的超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装置能够取出岩心和岩屑,在未来的行星探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优点。主要介绍USDC的优点、各装置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以供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及未来深空探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