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气候的若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东胜 《海洋预报》1993,10(4):23-2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的若干影响。结果表明:①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准3.5年振荡周期,这一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面温度也表现出强烈的准3.5年振荡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②我国气温与南方涛动存在着遥相关的事实,可以作为早期识别埃尔-尼诺的信号;③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到副热带高压强弱和位置的变化,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  相似文献   
142.
143.
利用CAP、TDMT、sPL深度震相等3种方法测定河北昌黎ML4.5地震震源深度,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拟合得到最佳震源深度为4.5 km;利用TDMT方法反演得到拟合震源深度范围为5~6 km;在震中距20~80 km范围内的台站波形数据中,CHL、BDH两个台站识别到sPL震相,基于震源机制解,计算1~16 km深度范围对应的理论波形图,与观测波形比对后得到震源深度为5 km。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深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结合震源尺度以及昌黎ML3.9地震CAP、sPL计算结果认为,昌黎ML4.5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4~6 km。  相似文献   
144.
利用谱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20年7月唐山老震区(117.5°~119.5°E,39°~41°N)85次M_L≥2.5地震进行震源参数分析,发现该时段唐山老震区应力降范围在0.1~10.3MPa,主要集中在0.1~1.0MPa,其中应力降小于2MPa的地震占81%。当2.5≤M_L≤3.5时,应力降、拐角频率与震级之间无明显的对应关系;ML≥4.0地震较少,但应力降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拐角频率有随震级增大而减小的趋势。2019年12月5日河北丰南M4.5地震和2020年7月12日唐山M5.1地震之间发生了 7次M_L≥2.5地震,震级范围为2.5≤M_L≤2.8,提取该震级范围的震源参数进行时空分析,发现唐山M5.1地震前有2次明显的高应力降事件,2次高应力降事件呈现出应力降数值高、拐角频率高、震源尺度小的特点,表明单位体积所释放能量较多。2次高应力降事件均发生在唐山M5.1地震震中17km范围内,可能是唐山M5.1地震前震源区构造应力较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45.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involves dividing land into regions by considering both intra-regional consistency and interregional disparity and is based on the pattern of differentiation of eco-geographical elements.Ow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land surface,and the limitation of data and appropriate methods,regions in China have hitherto been mapped manually,meaning that the process of mapping was non-repeatable.To make the regionalization technique repeatable,this study aimed to extract and quantify the expert knowledge of regionalization using an automated method.The rough set method was adopted to extract rules of regionalization based on the existing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map of China,as well as its corresponding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datasets.Then,the rules for regionalization were obtained hierarchically for each natural domain,each temperature zone,and each humidity region.Owing to differences in zonal differentiation,the rule extraction sequence for the eastern monsoon zone and Tibetan Alpine zone was temperature zone first followed by humidity region,with the reverse order being applied for the northwest arid/semi-arid zone.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racted indicator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existing(expert-produced)regionalization scheme but more comprehensive.The primary indicator for defining temperature zones was the≥10℃ growing season,and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were the January and July mean temperatures.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indicators for identifying humid regions were aridity index and precipitation,respectively.Eco-geographical regions were mapped over China using these rules and the gridded indicators.Both the temperature zones and humidity regions mapped by the rules show≥85%consistency with the existing regionalization,which is higher than values for mapping by the commonly used simplified method that u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one indicator.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rough set method can establish eco-geographical regionalization that is quantitative and repeatable and able to dynamically updated.  相似文献   
146.
2009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抗春旱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人工增雨作业效益的一种评估方法——区域雨量对比法,以及该方法在实际业务工作中的应用:统计了2009年春季四川省飞机人工增雨的作业情况,采用区域雨量对比法对每次作业进行效益计算,得出每次作业的影响面积、影响区降水、对比区降水、增雨量、增加的降水量等,根据春旱期间的降水情况与旱情缓解情况,对人工增雨抗春旱的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尝试计算出缩短春旱的持续时间,给出了评估结论,并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讨论。该评估方法对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7.
柞水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岩、矿石稀土总量变化较大,稀土分配模式总体均为右倾型,富集轻稀土,重稀土分异不明显,重晶石脉、矿石皆呈负铈异常,铈亏损这一特征反映了成矿过程中的海底热水溶液作用。该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大,且以重硫为主,主矿体含矿溶液总硫值与泥盆纪海水基本一致,反映硫源来自半封闭还原条件的泥盆纪海水。铅同位素分析表明矿床铅来源主要为深源,与海底火山活动存在一定关系。已有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和研究分析表明该矿床形成于中泥盆世,成矿作用与热水沉积成岩作用同时发生,相关证据也证明热水沉积作用是主要的成矿方式。研究认为,该矿床属热水喷流沉积成因,银洞子银铅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可以分为海底喷气沉积成矿和改造成矿期两个成矿期,前者是本矿床最主要的成矿期,形成了热水沉积岩(重晶石岩、硅质岩等)以及细粒金属矿物,建立了成矿模式。结合区内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5条找矿标志,并通过资料研究分析,从矿区外围找矿和新区找矿两个方面进行找矿预测,指出了8片预测靶区。这为深化认识柞水-山阳沉积盆地内成矿机理和指导找矿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8.
京津塘高速公路秋冬雾气象要素与环流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京津塘高速公路2007年10—12月沿路自动气象站风、温、湿及能见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气象台站地面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雾过程中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象要素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局地路段类型雾天气主要出现在上层为下沉气流同时地面为弱气压场的环流条件下;全路段类型雾过程主要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弱西风槽前的暖平流区、地面冷锋前弱气压场中。2007年10—12月各月雾发生时近地面温度范围分别为9~13℃,4~7℃和-6~1℃;近地面相对湿度一般大于90%。相对湿度为85%~90%时,也有500~1000 m低能见度天气发生。雾发生时近地面风向不定,风速一般小于2 m·s~(-1);当风速大于5 m·s~(-1)时,雾存在的概率极低。文中还给出了各路段雾生消时间、持续时段及雾天气出现次序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49.
赣南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列厘定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章邦桐  陈培荣  杨东生  孔兴功 《地质学报》2001,75(2):213-220,T003
本文对赣南会昌地区赣州群茅店组底部的中基性火山岩的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比。根据岩石具高K_2O/Na_2O值(>1.0)、Na_2O+K_2O(>5%)含量、氧化系数(O_x>0.5),低TiO_2含量(<1%)、SiO_2饱和度(CIPW标准矿物Q<3%),贫铁,以及富集亲石元素(Rb、Sr、Ba、Th等)和轻稀土元素等特征,结合岩石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斜长石斑晶具钾长石环边及偶见橄榄石斑晶等矿物学特点,确定会昌地区火山岩属橄榄安粗岩系,岩石为橄榄玄粗岩-安粗岩-粗面岩组合。采用Rb-Sr等时线法厘定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8Ma。首次证实在华南板块内部存在中生代橄榄玄粗岩系。  相似文献   
150.
地震空间分布多分维数的计算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东升  郑兆苾  汪秉宏 《地震》1995,(2):143-149
本文简要介绍了计算多分维数的推广G-P法;讨论了无标度区的选取,认为无标度的上限受边界效应的影响,下限受定位精度的限制;最后给出中国东部几个地区的地震多分维谱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的中强震之前多分维数D_q(q=-2,0,2)均有下降过程,特别是q<0的D_q值在震前有明显变化(变化幅度在0.4以上)。这显示D_q谱较好地揭示了震前地震空间分布的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