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37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105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快速、宏观、准确、客观、及时、动态等特点,在大范围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遥感监测常常受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因素的影响,且遥感信息大多反映的是瞬间物理状况。作物生长模型是对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进行数学描述,是一种面向过程、机理性的动态模型。但是,当作物模拟从单点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时,由于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导致模型中一些宏观资料的获取和参数的区域化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可以解决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等一系列农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已经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随着作物模型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将两者结合,进行互补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在查阅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的耦合应用以及发展历程,分别阐述了两种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的结合方法——强迫法和同化法,总结了两类方法的应用情况。最后提出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解决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唐山老震区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整理校正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数据,用基于时空ETAS模型的随机除丛法,分析1976年唐山长时间地震序列的活动特点,发现唐山老震区1992年后进入余震活动的晚期阶段,目前地震活动未完全恢复到背景地震的水平。用频度和应变能两种不同的异常指标分析唐山老震区作为“余震窗口”对中强震的指示意义,发现唐山余震窗口的早期阶段(1980-1986年),频次作异常指标映震效果较好,晚期阶段(1992-2010年),应变能作为异常指标映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4.
竖向配预应力筋钢筋混凝土桥墩(PRC桥墩)在桥梁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结了PRC桥墩产生以来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其抗震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分析,主要包括预加压力、预应力筋用量、预应力度、预应力筋位置等因素对PRC桥墩残余变形、屈服后侧向刚度、水平承载力、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的影响。表明预应力筋的配置可有效减少残余变形、控制裂缝发展,并提高结构的屈服后刚度。PRC桥墩中的普通纵筋是保证桥墩延性耗能能力的关键,但配筋率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5.
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赵东升  吴绍洪 《地理学报》2013,68(5):602-610
本研究以动态植被模型LPJ 为主要工具,以区域气候模式工具PRECIS 产生的A2、B2和A1B情景气候数据为输入,模拟了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应用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估中国自然生态系统响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脆弱程度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仍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特点。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的地区是东北和华北地区,而青藏高原区南部和西北干旱区受气候变化影响,脆弱程度明显减轻。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近期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大,但中、远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较大,特别是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脆弱区面积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106.
1:1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是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的专题数字地质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1∶5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为数据源,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近年来地质调查1∶25万、1∶20万、1∶5万等区调工作新成果、新资料,应用地质编图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编制而成。以年代地层单位为主、辅以岩石地层的表示方法,侵入岩按“岩性加年代”表示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基础地质的研究程度。地质图数据库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量约为1.2 GB,标示了岩石地层单位5347个图例,侵入体“岩性加时代”单位1780个图例,跨省区重要断裂93条,各省(市、自治区)内重要断层558条,同位素年龄数据1545个(组),有代表性的钻孔382个。所有地质体的面元及线元、同位素年龄和钻孔都建立了相应的属性,相邻图幅之间进行了接图处理,编写了编图说明书和元数据。数据库采用统一的线型库、符号库、色标库等,成图过程全部采用MapGIS6.5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符合设计要求,全国64幅图采用分4个片区的工作方法,最后统一编制而成。该数字地质图是目前中国资料最全、内容最新的1∶100万地质图,是中国第一份应用GIS技术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了中国地质构造特点和当前地质研究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107.
李富  马东升  居维伟 《江苏地质》2017,41(1):138-147
通过东南亚—西太平洋多岛地区的热带雨林特殊景观土壤的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圈定了12个Cu-Pb-Zn-Ag组合异常,其中6个异常工程验证见矿,扩大了矿体。12个异常中,Ⅰ-1号异常面金属量占全区总面金属量的62.48%,NAP评序值远远大于其他异常,异常元素达13个,是研究区浓集与矿化中心。研究表明,在热带雨林特殊景观地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与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相结合能有效地指导多金属矿床找矿。  相似文献   
108.
We cloned and sequenced a prtV-like gene from Vibrio anguillarum M3 strain. This prtV gene encodes a putative protein of 918 amino acids, and is highly homologous to the V. cholerae prtV gene. We found that a prtV insertion mutant strain displayed lower gelatinase activity on gelatin agar, lower protease activity against azocasein, and lower activity for four glycosidases. This prtV mutant strain also had increased activity for two esterases in its extracellular products, as analyzed by the API ZYM system. In addition, the prtV mutant strain exhibited decreased growth in turbot intestinal mucus and reduced hemolytic activity on turbot erythrocytes. Infection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LD50 of the prtV mutant strain increased by at least 1 log compared to the wild-type in turbot fish. We propose that prt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V. anguillarum.  相似文献   
109.
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基于改进的LPJ动态植被模型,模拟研究1981-2010年中国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气候要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年来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整体略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15 mm/a,区域差异特征体现为大部分地区以减少趋势为主,特别是黄河源区东南部。过去30年黄河源区降水量以及大气水分需求能力的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增减的主要气候因素。随着干湿条件不同,两者影响程度各异,降水减少和潜在蒸散增加共同导致黄河源区东南部半湿润地区水源涵养量减少,而降水增加则是北部半干旱地区水源涵养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0.
The eastern Qiulitagh fold and thrust belt (EQFTB) is part of the active Kuqa fold and thrust belts of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surface geologic and drill data to examine the de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tyle of the EQFTB, particularly the deformational history of the Dina 2 gas field. Seismic interpretations suggest that Dongqiu 8 is overall a duplex structure developed beneath a passive roof thrust, which generated from a tipline in the Miocene Jidike Formation, and the sole thrust was initiated from the same Jidike Formation evaporite zone that extends westward beneath the Kuqatawu anticline. Dongqiu 5 is a pop-up structure at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EQFTB, also developed beneath the Jidike Formation evaporite. Very gentle basement dip and steep dipping topographic slope in the EQFTB suggest that the Jidike Formation salt provides effective decoupling. The strong deformation in the EQFTB appears to have developed further south, in an area where evaporite may be lacking. Since the Pliocene, the EQFTB has moved farther south over the evaporite and reached the Yaken area. Restoring a balanced cross-section suggests that the minimum shortening across the EQFTB is more than 7800 m. Assuming that this shortening occurred during the 5.3 Ma timespan, the shortening rate is approximately 1.47 mm/ye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