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02篇
  免费   21656篇
  国内免费   46262篇
测绘学   4456篇
大气科学   24274篇
地球物理   17286篇
地质学   46067篇
海洋学   18261篇
天文学   1839篇
综合类   6708篇
自然地理   4929篇
  2024年   278篇
  2023年   787篇
  2022年   1556篇
  2021年   2084篇
  2020年   3043篇
  2019年   6336篇
  2018年   6729篇
  2017年   6385篇
  2016年   6582篇
  2015年   5679篇
  2014年   5507篇
  2013年   6094篇
  2012年   5785篇
  2011年   5632篇
  2010年   5402篇
  2009年   4749篇
  2008年   3964篇
  2007年   3868篇
  2006年   3434篇
  2005年   3332篇
  2004年   3374篇
  2003年   3124篇
  2002年   2927篇
  2001年   2657篇
  2000年   2314篇
  1999年   2565篇
  1998年   2424篇
  1997年   2473篇
  1996年   2073篇
  1995年   1905篇
  1994年   1668篇
  1993年   1569篇
  1992年   1277篇
  1991年   979篇
  1990年   893篇
  1989年   721篇
  1988年   641篇
  1987年   490篇
  1986年   398篇
  1985年   320篇
  1984年   332篇
  1983年   203篇
  1982年   231篇
  1981年   161篇
  1980年   142篇
  1979年   130篇
  1978年   60篇
  1977年   52篇
  1971年   54篇
  1970年   4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有关阿尔金断裂的地质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有关活动时间的观点最多,运动方向也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了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在元古宙地层中产生的大型弧形构造,流变褶曲形态完整而清楚,同时镜下的显微构造观察和岩组分析,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提供了充分证据,其初始活动时间至少在870Ma前,左旋走滑运动的确定对弄清阿尔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矿产预测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2.
铅合金中的镉和锡由于含量较低,国家标准方法均为单一元素分析,步骤繁琐,检出限高,难以达到理想的检出要求。本文建立了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铅合金中微量级(μg/g级)杂质元素镉和锡的分析方法。采用单一的低浓度硝酸溶解铅合金,用低温慢溶的方式使样品溶解更加完全,减少了多离子对仪器的干扰;通过铅基体匹配和加入酒石酸保证了标准与样品介质的一致性,同时避免了锡的水解;以~(103)Rh作为内标元素,~(111)Cd和~(118)Sn作为测量同位素克服了质谱干扰。方法检出限为镉0.05 ng/g、锡0.04 ng/g,比国家标准方法的检出限(1~6μg/g)低,精密度小于4%。该方法试剂用量少,减少了处理样品的复杂性,实现了合金中微量级元素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33.
对具典型三层构造的西太平洋海山群富钴结壳样品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学研究,获取了富钴结壳从内层致密层、中间疏松层到外层较致密层的生长时代:CM1D03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始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更新世;CM3D06分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始新世-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对富钴结壳壳层的甾烷系列分子(C27、C28、C29)进行了检测并计算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块富钴结壳的甾烷分布构型在结壳生长时代上具有一致性:晚古新世-早始新世,呈反"L"型分布;中始新世呈C27优势的"V"型分布;中新世-更新世呈C29优势的"V"型分布。甾烷分布构型的变化与古海洋环境演化造成的海底甾烷输入波动有关,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钙质超微化石和分子化石地层学划分方法在富钴结壳层主要生长时代及生长间断的界定上具有一致性,可以用于富钴结壳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134.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第二大洪水,大通站洪峰流量达到84 500 m3/s。本文基于2020年7月长江口特大洪水期间最大浑浊带多站位的水沙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悬沙粒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常态水文条件下的粒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平均中值粒径为10.4μm,变化范围为6~27μm,以黏性细颗粒泥沙为主;其中核心区南槽、北槽及北港的中值粒径分别为8.4μm、7.6μm和8.5μm,过渡区分别为7.2μm、16.4μm和14.5μm。(2)悬沙中值粒径垂向分布受不同组分影响,核心区底层中值粒径为8.8~9.6μm;底层黏土含量在28%~31%之间,粉砂含量在61%~64%之间,中值粒径主要受黏土及粉砂组分影响;过渡区北港和北槽垂向平均砂组分高达19%,南槽砂组分平均仅占5%,中值粒径主要受砂组分影响。(3)对比2013年洪季浑浊带数据,2020年粒径整体增大5.4μm,核心区黏土含量相较2013年减少12.7%,砂增加6.3%;过渡区北槽与北港平均粒径增大10μm。  相似文献   
135.
岩石摩擦滑动的声发射b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双剪法进行岩石摩擦实验并测定了声发射b值。实验表明,粘滑发生前b值稳定并稍有增加,多次粘滑过程中b值基本不变,随着正应力的增加b值增加。  相似文献   
136.
大湖塘矿集区位于赣西北九岭成矿带西北部位,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侵入活动及成矿作用强烈。大湖塘燕山期岩浆岩形成时间分布在130.3 Ma~151.4 Ma之间,可划分为三次侵入:130.3 Ma~134.3 Ma、140.4 Ma~144.4 Ma、146.4 Ma~151.4 Ma;在144.4 Ma~146.4 Ma之间,岩浆活动处于休宁阶段。区内燕山期岩浆岩与矿床在形成时间上十分接近,空间关系上相互依存,并显示特定的分布格局。根据区内矿床的分布特点、产出位置、成矿时间、燕山期花岗岩与矿床的相关性等特征,可将大湖塘矿集区由北向南依次划分为W、Mo—W、Mo、Cu、Pb、Zn—Cu、Pb、Zn、Au、Ag三个成矿系列,并提出了"北钨南铜"的找矿观点。区内双桥山群与成矿,燕山期岩浆岩的起源,矿床等间距分布,以及重力勘探方面的研究应加强。  相似文献   
137.
From May 6 to June 2,1987,a huge forest fire broke out and raged for 28 days in Da Hinggan Lingregion in far Northeast China,causing heavy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which claims the biggest forest firedisaster in Chinese history.The fire drew attention of the whole of China and was also concerned by manyother countries.How were th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used in the detection of the forest fire?This paperelaborate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he fire detection using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so that to sum upthe experience and to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forest fire detection.  相似文献   
138.
139.
We developed the first tree-ring chronology, based on 73 cores from 29 Pinus tabulaeformis trees, for the Xiaolong Mountain area of central China, a region at the boundary of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 This chronology exhibits significant (at 0.01 level)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in May and Jun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emperature in May, June and July. Highest linear correla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tree growth and the seasonalized (April–July) precipitation, suggesting that tree rings tend to integrate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signals. Accordingly, the April–July total precipitation was reconstructed back to 1629 using these tree rings, explaining 44.7?% of the instrumental variance. A severe drought occurred in the area during the 1630s–1640s,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weakened Asian summer monsoon caused by a low land-sea thermal gradient. The dry epoch during the 1920s–1930s and since the late 1970s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strengthened Hadley circulation in a warmer climate. The dry (wet) epochs of the 1920s–1930s (the 1750s and 1950s) occurred during the warm (cold) phases of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that a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weakened (strengthened)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These relationships indicate significant teleconnections operating over the past centuries in central China related to large-scale synoptic features.  相似文献   
140.
王欣  王健  张举  傅力浦  孟勇  张欣 《地质科学》2013,48(4):1295-1301
Oktavites spiralis是志留纪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之一,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为更精确地描述这一属种,对产自陕西岚皋地区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O.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从而对其始部发育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对O.spiralis发育过程的研究也可以成为对该属进行精确厘定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