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5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56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233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907篇
海洋学   277篇
天文学   187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17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A significant As anomaly 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stream sediments and unlithified Quaternary deposits of the Pecora River valley in Southern Tuscany, extending from the “Colline Metallifere” pyrite-base metals district to the Tyrrhenian Sea. The As anomaly spreads over several square kilometers around a core that exceeds 500 ppm. Several source contributions (from natural to anthropogenic) have been invoked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As distribution in the Pecora Valley, including the metal-working industry which was active in this area, particularly in Etrusco-Roman times and in the Middle Ag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ancient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activities in the Pecora Valley to elevated As concentrations in the environment, a detailed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urvey of metallurgical slags and smelted ore minerals was undertaken from six different sites through the Pecora Valley: Poggio Butelli (Etrusco-Roman iron slags); Sata Creek, Arialla, Marsiliana, Forra and Cascata sites (all Medieval base metals slags). The As content of Etrusco-Roman slags is relatively low (few tens of ppm), whereas Medieval slags show variable, but higher amounts of base metals (±Ag) (ranging from tens to tens of thousands ppm) and As (up to 267 ppm, with average contents of about 40 ppm). Arsenic is mostly partitioned in sulfides disseminated through the glassy groundmass rather than in solid solution with the glassy matrix. Remnants of the ore used for base metal and Ag smelting during the Middle Ages had the highest As contents (up to about 1000 ppm).  相似文献   
992.
中新世的岩浆活动对于判别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拉萨地体西部左左乡地区新厘定出一套中新世石英二长岩。通过LA-ICP-MS测年,获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2.38±0.46 Ma(n=13,MSWD=0.71),此年龄可代表石英二长岩的形成时代。全岩化学成分显示,其具有高的SiO2(65.87%~66.90%)、K2O(6.19%~6.41%)含量、K2O/Na2O值(1.7~1.8)及低的MgO(1.71%~1.76%)含量,岩石类型属于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中酸性岩系列。依据岩石高的Mg#(56.5~57.8)值、Nb/Ta(16.0~16.4)值、Cr(46.0×10-6~48.9×10-6)、Ni(32.6×10-6~34.8×10-6)含量及大量的暗色包体,推测左左乡中新世石英二长岩形成于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的混合。依据区域内的隆升研究结果,推测印度板片分段俯冲及撕裂模型相比于岩石圈地幔对流减薄模型、增厚岩石圈拆沉模型、俯冲印度板片断裂模型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拉萨地体中新世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传播内容不足、传播途径狭隘等困境,浙江省地震局微信公众号“震道”调整运营理念,通过引入中国地震局干部教育网络学院微平台、展开首届线下同名防灾减灾公益漫画大赛、组织线上线下双向实体科普馆互动活动等多方位打造“震道”影响力,初步形成“震道”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994.
据野外踏勘、钻井取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该区长 6储层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长石砂岩,其物源可能主要来自花岗岩区,部分来自沉积岩和变质岩区;沸石粒间溶孔和长石粒内溶孔是研究区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其物质组成、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该区储层可划分为4类,其中优质(Ⅰ类)和较好(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或溶蚀孔隙发育的地区。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及剩余油挖潜等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海底峡谷沉积物来源、输运机制和沉积过程的研究一直是深水沉积体系研究的关键,也是近年来深海浊流沉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对“蛟龙号”第140潜次在南海北部台湾峡谷中段3个站位获取的沉积物短柱的粒度、有孔虫和黏土矿物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个短柱上部均以粒度较细、变化较小并含半深海—深海环境的底栖有孔虫为特征的半深海沉积,下部以粒度明显变粗、含有较多浅水种底栖有孔虫的浊流沉积为主。AMS14C测年结果显示该浊流沉积形成于约150aBP,表明台湾峡谷中段有典型的近现代浊流活动。此外,黏土矿物组成表明研究区正常半深海沉积与浊流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台湾,其次为珠江和吕宋岛的碎屑沉积物。  相似文献   
996.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是盆地模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反演盆地埋藏史和热史的前提条件。物质平衡法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等方法获得的地层物性资料来恢复地层剥蚀量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上下相邻地层的物性差别判断接触关系,在被剥蚀地层的顶部加入一厚度为H、岩性与残留部分相同的一段地层,使上下地层界面的物性差得到弥补,最后利用物质平衡原理得到初始沉积时的被剥蚀量。根据恢复地层剥蚀厚度的物质平衡计算模型编写计算机程序,使模型的计算更加准确、高效。基于物质平衡法模拟计算了南堡凹陷东营组地层的剥蚀厚度,计算出高35井、高62井、柳4井和柳13井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分别为486、466、573、634 m。模拟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对比表明,物质平衡法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可行和有效的,与传统方法相比,物质平衡法所需要的物性资料较容易获取,适用于各个勘探阶段开展地层剥蚀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7.
叠加是地震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可以有效地压制噪声提高信噪比。在 VSP 地震勘探中,常规的叠加方法在复杂构造中成像精度受到极大的限制。文中采用高斯射线束方法对复杂构造进行正演模拟,将得到的波场特征与实际资料波场特征进行对比,调整参数获得合适的速度场;在叠加过程中采用逆高斯的思想,对实际地震资料共炮集数据进行反射波场归位,得到共反射点道集数据,选择合适的面元尺寸进行叠加获得复杂构造的叠加波场特征。通过大量模型测试,VSP 高斯束叠加方法可以有效地反演地下结构特征。应用该方法对 M 地区进行成像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演地下结构特征,为数据处理与解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本文简要介绍了M99、R06、G01、L10四种典型水上法估算遥感反射率方法的原理,利用现场观测数据,对四种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利用高光谱SAS实测的76个站位数据,对比分析了四种方法结果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太阳天顶角和云况条件的差异分布,结果表明,四种方法估算的遥感反射率总体差异性不大,有80%站位的差异在10%以内,L10方法的结果更接近四种方法的平均值,R06方法的结果与L10大体相当,当太阳天顶角过大时,四种方法估算遥感反射率的差异较大,在阴天条件下,差异性有小幅度增大。利用高光谱SAS和剖面仪MicroPro同步观测的73个站位数据,分析了四种水上法与水中法计算遥感反射率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水体和太阳天顶角条件的差异分布,结果显示,四种水上法与水中法计算的遥感反射率结果差异分布趋势大体一致,约75%站位的差异在15%以内,在较好的比对环境下(去掉近岸站位和太阳天顶角较大的站位),四种方法与水中法差异明显减小,其中,R06和L10方法在处理粗糙海面的天空和太阳耀斑修正方面略优。  相似文献   
999.
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具有埋藏浅、厚度大、纯度高等特点。现有的评价方法多针对于具有明显BSR反射特征的中深层天然气水合物,而对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研究鲜有发表。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浅表层水合物发育区广泛调研,以浅表层水合物的形成机理为基础,探究水合物资源评价方法的选择;以水合物空间展布规律为参考,明确评价范围界定条件;以综合指示特征为参考,分析评价参数的选取依据。并在此基础上,与中深层天然气水合物进行对比,提出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刻度区选取及解剖的初步建议,引出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出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评价方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00.
按照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气体疏导方式划分,渗漏系统是海洋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主要模式。关键成藏要素包括温压场、气源等,温压场主要控制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平面分布和纵向分布;海底热流低值区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但在海底热流超高的海域,只要有充足的气源供给,在高甲烷通量区深海浅表层也可以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而且往往与泥火山、气烟囱等特殊地质体伴生,形成致密的数米厚层状天然气水合物藏。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气源主要是有机热解成因气,一般其深部均发育有成熟的含油气盆地,有烃源层广泛分布,并且干酪根发生过明确的生烃过程,形成的热解甲烷气通过断层、气烟囱等破碎带垂向运移通道渗漏上升,在温压场控制的相平衡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因此,海底热流值较高的海盆也是浅表层天然气水合物藏形成的有利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