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3篇
  免费   1113篇
  国内免费   1639篇
测绘学   569篇
大气科学   1107篇
地球物理   1415篇
地质学   3104篇
海洋学   902篇
天文学   340篇
综合类   596篇
自然地理   652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356篇
  2021年   417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364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334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67篇
  2006年   221篇
  2005年   20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77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26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测区似大地水准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明清  靳蕃 《四川测绘》1999,22(1):14-20
本文提出一种用神经网络确定测区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神经网络结构和算法。研究了一个测区中用该方法确定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结果表明用该方法确定的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为厘米级,并与二次多项式曲面拟合似大地水准面的方法作了比较,神经网络方法的精度较优。  相似文献   
902.
晋东南山西组主煤层热演化生烃史及热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勇  王纯信 《地质科学》1999,34(1):90-98
以晋城矿区山西组主煤层为代表,利用时间-温度指示法、有机质变质程度法、挥发分产率法对该煤层煤化作用历史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其埋藏历史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P1-T3的快速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度达94m/Ma;(2)J1的逐渐抬升阶段,抬升幅度大于750m;(3)J2的缓慢沉降阶段,平均沉降速率为10m/Ma;(4)J3-现代的再次回返阶段。主煤层热演化主要发生在埋藏历史的第1阶段和第4阶段的J3-K时期,前者为深成变质作用,主要生成湿气且难于保存;后者为异常高热古地温场所致,促使主煤层出现二次生烃作用,为裂解气阶段,主要生成干气,易于保存。最后指出晚中生代异常高温古地温场是由于上地幔顶界面隆起、地壳变薄、岩浆作用加剧、热流值增高所致。而上地幔顶界面的隆起则与幔柱构造中的热幔柱上涌辐射有关。  相似文献   
903.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流速20d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凡  吴德星 《海洋与湖沼》1999,30(3):333-341
通过对1985年1月1日—1986年12月31日沿赤道5个锚定浮标站表层流速资料的分析,发现在140°W与108°W之间表层流速v存在一周期约为20d的显著振荡。该振荡是由波长约2000km、以1.15-1.23m/s的波速向西传播的波动引起的。该波动被推断为第二斜压模态混合Rossby惯性重力波。带通滤波和低通滤波结果表明,以110°W测站为例,20d振荡流速构方根为21.8cm/s(纬向)和22.1cm/s(经向);单一流速振幅的特征值为30-50cm/s,最大振幅可达70cm/s;u季节变化的均方根小于17cm/s,v无明显季节变化。年平均流速通常小于5cm/s。以上各统计量表明,20d周期波动引起的v振荡在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流速变化中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04.
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台地镶边体系分析   总被引:68,自引:6,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发育良好的多种粒屑滩和生物礁组成的镶边沉积体系为特征。通过精细的单井相分析,识别出砂屑滩、砾屑滩、生屑滩以及鲕粒滩等,并且区分出3种不同类型的生物礁:①隐藻灰泥丘;②主要由枝状苔藓虫、海绵或(和)珊瑚建造的障积礁;③由石质海绵、托盘类、层孔虫、珊瑚、管孔藻等建造的骨架礁。在面向深水盆地的台缘外带,以发育中~高能粒屑滩和骨架礁组合为特征。在背靠开阔海台地的台缘内带,主要表现为中低能粒屑滩、隐藻灰泥丘以及障积礁的组合。这个台缘镶边沉积体系总体上沿塔中1号断层西侧呈北西-南东向长带状展布,长度100多公里,是本区重要的油气聚集带之一。储层质量台缘外带总体上优于台缘内带,其中骨架礁礁核和粒屑滩灰岩最好,礁间海和滩间海沉积物较差。  相似文献   
905.
黄土/古土壤的物源研究对于揭示第四纪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黄土高原西部1.4 Ma以来的兰州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基于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了黄土/古土壤中的主要矿物组成,侧重于碳酸盐矿物含量,追溯了兰州黄土/古土壤的直接物源。结果显示: (1)1.4 Ma以来兰州地区黄土/古土壤沉积物的主要直接源区为柴达木盆地沙漠区和阿拉善干旱区。(2)基于二元混合模型计算的潜在原始源区对兰州黄土白云石和总碳酸盐矿物的相对贡献率以及长石与石英比值结果一致支持1.4 Ma以来兰州黄土原始物源发生了多次变化。1.4~1.1 Ma和0.9~0.3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造山带(昆仑山、祁连山)和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贡献相当,而1.1~0.9 Ma和0.3 Ma以来,中亚造山带对兰州黄土的物源贡献增加,这可能分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和0.3 Ma以来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干冷气候增强的响应。1.15 Ma和0.8 Ma兰州黄土/古土壤中高的白云石含量、碳酸盐矿物总含量以及0.8 Ma长石与石英比值的快速升高可能是对“昆黄运动”的响应,进而造成了昆仑山、祁连山对黄土高原物源贡献的增加。  相似文献   
906.
气候条件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为例,对江苏省苏州市(不含各县)和新沂市的气象和流脑疫情数据,用有序聚类的方法进行分期,进而分析气候环境和流脑疫情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07.
范新岗  丑纪范 《大气科学》1999,23(5):543-550
提为初值问题的数值预报在通过改进数值模式、观测手段及分析方法而改进预报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两大困难,即模式误差和初值不完整。然而我们有大量的气候演变的历史观测资料,其中蕴含着关于气候系统的信息。本文针对这两个困难,系统地提出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反演订正模式和初值进而改进数值预报的三类反问题,并给出数值解法。最后将三类反问题应用于一个简单模式进行反演预报的数值试验,其数值试验结果将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给出。  相似文献   
908.
戴长冰  水丽 《世界地质》1999,18(4):73-77
根据目前国内边坡支护工作中的主要方式,将深基坑边坡支护按其结构的受力状态和支护的作用原理进行分类,详细论述了各种深基坑边坡支护方式的机制和适用条件,对今后岩土工程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09.
1998年3月19日阿图什6.0级地震震害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8 年3 月19 日新疆阿图什发生一次6.0 级地震。该震震中位于阿图什市哈拉峻乡以北约6 km 处,即φN40°10′,λE76°47′,震中烈度为Ⅶ度。哈拉峻乡和经济羊场的建筑物损坏为最甚,哈拉峻乡以北有滚石及小崩塌,无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910.
王坚  寇大兵 《内陆地震》1999,13(1):50-57
1998年5月29日皮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中距皮山县城约39km,震源深度为32km,烈度分布区为北西-南东走向的椭圆形,极震区烈度为Ⅶ度,个别点为Ⅷ度,地震使皮山县县城,9个乡,2个镇,2个农场,墨玉县部分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共计受伤人数为26人,其中重伤为2人,无家可归者人数为5566人,1392户,牲畜死亡4454头。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86.75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