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78篇 |
免费 | 6337篇 |
国内免费 | 35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35篇 |
大气科学 | 2066篇 |
地球物理 | 2473篇 |
地质学 | 9122篇 |
海洋学 | 3455篇 |
天文学 | 117篇 |
综合类 | 1168篇 |
自然地理 | 164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7篇 |
2024年 | 507篇 |
2023年 | 622篇 |
2022年 | 948篇 |
2021年 | 1139篇 |
2020年 | 1010篇 |
2019年 | 1058篇 |
2018年 | 1002篇 |
2017年 | 888篇 |
2016年 | 912篇 |
2015年 | 1045篇 |
2014年 | 963篇 |
2013年 | 1166篇 |
2012年 | 1240篇 |
2011年 | 1210篇 |
2010年 | 1186篇 |
2009年 | 1087篇 |
2008年 | 1101篇 |
2007年 | 1042篇 |
2006年 | 930篇 |
2005年 | 752篇 |
2004年 | 575篇 |
2003年 | 348篇 |
2002年 | 393篇 |
2001年 | 371篇 |
2000年 | 309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76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7篇 |
1933年 | 3篇 |
1925年 | 4篇 |
192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余庆县小腮地区的钒矿赋存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近底部,具有品位低、厚度大的特点,矿石类型属炭质泥岩型钒矿.钒在原矿中的价态主要以V^3+形式存在,其次为V^4+和V^5+,其中V^3+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取代Al^3+、Fe^3+等氧化矿物及硅酸盐矿物,而V^4+、V^5+则全部以吸附状态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矿石通过“原矿—破碎—磨矿—浸出—固液分离—萃取—反萃—沉钒—脱铵—五氧化二钒成品”提钒工艺,其五氧化二钒浸出率达85%,五氧化二钒总回收率为79.20%,在环境保护上能得到较好的控制,所得产品质量达GB3283-87冶金用V20599牌号标准. 相似文献
92.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在原生晕找盲矿法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技术方法。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具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提出的原生晕叠加理论,将原生晕找盲矿法发展为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严格受构造控制而提出的构造叠加晕理论,将原生叠加晕找盲矿法发展为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文章介绍了从原生晕到原生叠加晕又到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理论、研究思路、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3.
94.
首次较系统地统计了研究区节理产状、规模、开度、密度以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其储层意义。根据节理产出层位、切割关系和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将研究区节理的形成期次划分为营城期、营城末期和晚白垩世晚期3个期次。利用共轭节理产状和节理面性质,计算出营城期具有近东西向伸展和挤压相互交替的构造应力场;营城组末期具有NE—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晚白垩世晚期具有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营城组中的节理形成与分布主要与前两期挤压应力场有关。在此基础上,对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节理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为天然气储层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可视化对比依据。 相似文献
95.
黄河入海口壬基酚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口表、底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壬基酚的浓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水体中壬基酚浓度为15.7~148.6 ng/L,平均值为47.5 ng/L;底层水体中壬基酚浓度为15.8~52.7ng/L,平均值为31.0 ng/L;表层沉积物中壬基酚浓度为2.31~5.47 ng/g,平均浓度为3.87ng/g。黄河口水体中壬基酚浓度呈现由河道向出海口外逐渐降低的趋势;河道中表层沉积物壬基酚含量高于出海口外。黄河口水体中壬基酚浓度低于文献中报道的海河口水体中的浓度,表层沉积物中壬基酚含量低于珠江口文献报道值。水体中壬基酚浓度超过抑制藤壶附着浓度(10 ng/L),河道最上游的站点水体中的浓度超过影响太平洋牡蛎幼苗的发育并增加幼苗死亡率的浓度(100 ng/L)。 相似文献
96.
渤海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的麻痹性贝毒毒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渤海裸甲藻(Gymnodinium sp.)和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的麻痹性贝毒毒素,为渤海天津海域的赤潮研究积累基础数据。方法:通过实验室培养裸甲藻和链状亚历山大藻,选取对数生长期、平台生长期的裸甲藻以及平台生长期的链状亚历山大藻,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这两种微藻进行麻痹性贝毒(PSP)毒素分析。结果:裸甲藻细胞内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C毒素和GTX1-4毒素,该微藻每个细胞毒素含量约为10.81 fmol/cell。结论:裸甲藻细胞内虽不含有麻痹性贝毒(PSP),但不能排除其含有其它毒素的可能。链状亚历山大藻细胞内含有麻痹性贝毒(PSP),属于有毒微藻,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97.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元素含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洞沉积物绝大部分为钙质生物碎屑,以砂粒级碎屑为主,含砾石碎屑、粉砂碎屑,分选和磨圆差;沉积物矿物组成以文石、高镁方解石为主,含少量低镁方解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9%、28%、3%;化学组成以Ca、Mg、Sr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9%、0.5%,含少量Si、Al、Ti、P、S等元素。该区沉积物来源包括礁坪生物碎屑和东亚季风风尘陆源物质两个方面,以礁坪来源的生物碎屑为主;龙洞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捕获作用和垂直沉降作用两种方式,而以机械捕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8.
99.
The analytical method (AM) for separation of composite waves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Hilbert transform. It is ap-plicable to both regular and irregular trains of waves. The wave data series measured with two wave gauges in the experi-ments are separated into two series of incident and reflected waves. Then,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can be easily ob-tained. The arrival of reflected waves can also be detected for improveraent of the accuracy of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The refle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hysical model can be estimated exactly without calculation of wave height and phase difference. Numerical samples developed to test the method are proved to be accurate. Phys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and compared with Goda s method and satisfactory results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