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9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1158篇
测绘学   212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223篇
地质学   2720篇
海洋学   518篇
天文学   88篇
综合类   357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913篇
  2003年   544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7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0年   8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6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8篇
  1937年   12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7篇
  1931年   1篇
  1928年   4篇
  1927年   4篇
  1926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复模态的有限元模型修正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中无限地基辐射阻尼问题,引入复模态情况下的具有非简化的堆积阻尼矩阵的阻尼模型,并针对具有集中质量阵的阻尼模型提出了合并与质量有关的阻尼和堆积阻尼的思想,并据此提出了一种修正此类有限元模型的两步法,首先从复模态参数中提取实模态参数,采用基于模态残余力的识别算法修正刚度矩阵,然后根据复模态参数和已得的刚度矩阵来识别阻尼模型中的刚度参与系数和质量阻尼堆积阻尼联合矩阵。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自然界中孔隙水文地质层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与厚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研究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三维空间离散实现的技术路线,提出基于GIS的孔隙水文地质层不规则六面体元的三维空间离散方法.该法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不规则六面体元中水文地质层类型的一元性,而且可充分利用GIS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的自动提取功能,快速提取各个计算结点上空间位置坐标与各类计算参数,大大缩短水文地质模型空间离散与相关数据文件组织所需的时间,提高地下水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大兴安岭近1000年来气候变化的泥炭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兴安岭摩天岭泥炭藓泥炭纤维素的δ^13C时间序列揭示了近1000a来该区气候的演变过程。区内1000a的气候经历了950~700aBP、700~300aBP及300aBP以来三个阶段百年尺度的干湿波动,这些波动上又叠加了一系列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该序列指示了大兴安岭地区近代气候向着偏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南部三个区域现今大地热流平均值分别为56.3、67.3和65.3mW/m^2,对应的生态环境格局也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大地热流每增加4~5mW/m^2可使年均地表温度升高约l℃,使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升高2。C以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的平均大地热流比西北部高出11mW/m^2,东北部年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2~3℃,其最低月均地表温度可能比西北部高出4~6℃。西北部的大地热流平均值已经低于维持地表生态系统延续所需大地热流的临界值(57mW/m^2),其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上已经处于脆弱境地;东北部和南部的大地热流均大于57mW/m^2,自然生态系统均尚较稳健。东北部的沙漠化可能是风沙侵入的结果,其生态应该是可以恢复的。整个西北部作为一个整体看,72万年以前大地热流就已衰减到临界值以下,区域生态系统渐趋脆弱,开始整体上向荒漠化演变。  相似文献   
5.
碳酸岩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酸岩是出露相对较少的幔源岩石,其中Sr与Nd是研究地幔物质组成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统计了世界上主要碳酸岩的锶、钕、铅同位素组成特征;研究显示,碳酸岩源区主要是洋岛玄武岩高U/Pb的HIMU端员和富集端员(EM1或EM2)的混合作用;此外大部分碳酸岩的锶、钕同位素落在大洋玄武岩范围内;这些均表明其成因与地慢柱有密切联系。碳酸岩及与之共生的硅酸岩的同源或独立源区模式部很难充分解释两者同位素组成特征,逭反映碳酸岩的演化模式涉及更复杂的过程。可能是俯冲作用使碳酸岩源区经历不同时间和程度的富集、亏损过程导致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  相似文献   
6.
华南二叠系底部的硅质岩及同一层位对应于华南重要的地幔强活动期和成矿期,有非常重要的动力学指示意义。研究表明,孤峰组剖面的岩性可划分为三段:泥页岩段、厚层状硅质岩段和薄层状硅质岩段。沿剖面自下而上,Al2O3、K2O和TiO2含量逐渐降低,MnO、TFe等组分逐渐升高;稀土元素显示出一定的铈负异常,∑REE偏低,且向上∑REE逐渐减少而HREE/LREE逐渐增高;一些热水沉积诊断性微量元素如As、Sb、Hg等也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异常。这些特征均表明硅质岩的成岩过程中包含有正常沉积和热水沉积的共同作用,且自下而上热水沉积作用逐渐增强的趋势。这种成岩作用的演化特征,代表了下扬子地台拉张裂陷盆地对晚古生代伸展背景的沉积响应,对于探讨裂谷盆地阶段性发育的动力学特征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有机碳同位素示踪古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国军  陈衍景 《矿物岩石》2004,24(3):110-115
对有机碳同位素示踪环境变化的原理、研究对象、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研究,认识到C~H键比C-O键有利于富集^12C,从而导致生物或有机碳δ^13C为极低的负值,使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差异。光合作用类型的不同使植物分为C3,C4和CAM3种类群,并导致不同类群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碳同位素组成,C3植物δ^13C=-20‰~-32‰,平均-28‰,而C4植物δ^13C=-9‰~-17‰,平均-14‰。气候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光合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使不同环境的植物类群特征不同,不仅造成植物组合的碳同位素组成不同,而且导致不同食性的动物牙齿等化石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甚至相应的无机碳同位素的变化,因此生物链及其衍生物的碳同位素研究也就成为反演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气候环境的有效手段。被作为研究对象的地质记录可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有机类主要包括树轮等植物化石、牙齿等动物化石、煤等陆相沉积有机质、海相沉积有机质、土壤(前者的衍生物),这些研究对象分别适合于目的不同的环境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而发现有机碳同位素在研究重大生物灭绝事件、C4植物起源、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地外生命存在与否、矿产资源形成时的有机质作用等问题上将有重要作为。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西部古岩盐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钾条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盆地,为我国最有远景的找古钾矿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多年野外实地调查和大量岩盐样品的化学分析,特别是岩盐中可以指示沉积阶段的Br×103/Cl系数等区域分布特征,联系前人研究资料,分别从构造环境、地层和岩相古地理、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成钾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莎车盆地西部喀什坳陷和库车盆地中部拜城坳陷宏观地质特征均有利于钾盐沉积;岩盐地球化学组成相对于正常海相沉积表现出明显的贫Br特征,属海陆交互相或海源陆相沉积。相比之下,莎车盆地的喀什次级坳陷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找钾远景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Sr,Nd,Pb同位素成分的系统测试分析表明,火山岩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和低的^143Nd/^144Nd值及高的Pb同位素组成特点,且Sr,Nd,Pb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很窄,反映了其具有同源岩浆的特点,并且经历了类似的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Sr,Nd,Pb同位素组成及相关图解判别表明,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新生代高钾钙碱岩系火山岩来源于被大洋沉积物和地壳物质所混合的不均一富集地幔源区,显示源区具有壳幔混源性质,与EMⅡ型富集地幔源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0.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是指从煤基质孔隙表面上解吸的煤层气运移到割理系统的主要过程。发生扩散的前提条件是气体浓度差的出现,衡量扩散能力大小的重要参数是扩散系数。前者为由解吸速度、解吸气量和煤层气产量、井孔压力降等因素控制的动态参数,而后者为主要受扩散物质性质、扩散介质特征、扩散系统的温度、压力和孔隙结构形态等因素影响的静态参数。煤层气在煤储层中的扩散量与煤层气浓度差和扩散系数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