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岑况  陈媛 《地学前缘》2011,18(1):56-62
深入分析了元素相容性、元素两相间的分配系数与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间的关系,建立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模型,提出不相容元素在地壳富集与壳幔岩石部分熔融过程相关的观点。收集并整理了原始地幔、地壳各层圈60余种元素的平均化学成分。以壳幔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异理论模型为依据,计算得到壳幔元素地球化学分异强度指数,并分析了元素分异指数与元素相容性的关系。根据分异指数数值大小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大陆地壳元素地球化学分异强度的序列。最左边元素为正强分异元素,即强不相容元素,富集于大陆上地壳;最右边为负强分异元素,即强相容元素,在大陆上地壳相对贫化。分异指数值靠近1的元素在地壳的富集和贫化不明显,属于过渡型。根据该序列提出元素地球化学一种新的分类法,分布于序列左边的正强分异元素为亲地壳元素类,分布于序列右边的负强分异元素为亲地幔元素,处于两者之间的元素成为亲地壳 亲地幔的过渡元素,并在周期表中列出了各类元素的位置。新划分的三大类元素在周期表中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相似文献   
92.
有机地化(热解)录井是一种新的录井方法,在东海的油气勘探工作中已得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在试油前能将录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与解释,随钻预测钻井中的含油气层段,为油气层位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3.
城市设计暴雨雨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对我国四个雨量站的雨型进行分类和统计,获得了短历时暴雨雨型的分布特性;经过模拟分析和比较,找出了一种较好地满足城市排水设计要求的设计雨型。  相似文献   
94.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后放射性物质运动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岑况  陈媛  刘舒波  于扬 《地学前缘》2012,19(2):234-238
日本北部近海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里氏9.0级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一连串事故并引发了核泄漏。日前此次核事故级别由事发后定的5级提至7级(核事故最高级别),核泄漏后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与迁移是目前关于核事故研究的热点之一。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核爆炸后空气中放射性物质的运动轨迹发现核大气颗粒物主要运移方向为东和东北方向,进入太平洋上空,甚至美国境内,亦有朝南转西南运移的轨迹与趋势,使得放射性物质进入中国上空。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对接下来的5—8月份大气颗粒物的运动轨迹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放射性物质随后可能往北,东北和西部运移,由于风向,降雨和洋流等的影响,将会继续影响中国,运移到中国的携带放射性物质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高空。  相似文献   
95.
2015年12月29日北极地面爆发性增温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年NCEP/NCAR再分析一日四时次资料和日资料,应用区域平均、热流量方程估算等方法对2015年12月29日北极爆发性增温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12月29日北极出现爆发性增温,日增温幅度最高达到25℃以上。增温期间,受到强盛温带气旋系统和反气旋系统的共同作用,增温区域出现强盛的南风,风速最大值达到20 m s-1以上,位置不断北进达到北极点。强盛的南风为北极地区带来强盛的暖平流,同时暖湿空气进入北极后,增温区上空云量明显增加。12月28日至12月29日温度平流由冷平流转变为暖平流,暖平流的中心区域与温度爆发性增长的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暖平流是北极爆发性增温的重要原因。对于一直处于极夜的北极地区,由于云量的增加,大气顶向上长波辐射减少,加剧了温度的上升。温度平流增温贡献率为20.4%,垂直项的贡献率为-9.9%,非绝热作用贡献率为89.5%,温度平流和非绝热作用共同导致了本次北极地区的爆发性增温,非绝热作用是本次爆发性增温最重要的增温因素。  相似文献   
96.
岑况  钟玉芳 《现代地质》1999,13(4):408-414
攀西地区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从下到上具有套叠式韵律结构的特征 ,这种韵律由岩石的颜色、矿物的成分、结构等表征。在长期的地球重力作用下 ,物质的液态分异或固相结晶分异为层状岩体韵律成因的关键。提出用类似于 Cantor分形集合法构筑重力分异时空分形集合 ,结果以色谱条带图和直方图表达 ,并与攀枝花层状岩体的野外岩石观察的颜色韵律以及岩体实测的矿物成分、长石的 An号码进行了对比 ,表明岩体实测数据与构筑的重力分异时空分形理论图式很相似 ,揭示了攀西层状基性 -超基性岩体的套叠式韵律结构在成因上具有时空分形的特征  相似文献   
97.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准确地提取农作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6年Landsat-8 OLI全生育期的时序遥感影像数据,融合金塔县农作物的物候特征和地表纹理特性,提取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和甜菜的时间序列NDVI曲线...  相似文献   
98.
99.
欧拉反褶积反演解的发散与不稳定性一直制约着其实用效果。为此,提出利用垂直梯度反演和筛选准则并在分辨信号极值区域基础上进行重力反演等改进方法。通过模型试算,全面分析它们相对常规重力数据反演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进方法能明显提高反演解水平位置和深度的精度和收敛性。  相似文献   
100.
Using the optical images of a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 with multiple grounding points obtained by a highspeed video system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China along with synchronous radiated electric field information,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electric field change features of the leaders and the grounding behavior of discharge channels are analyzed.In addition,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y of the leader was estimated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time interval of the corresponding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and that with the peak current of return stroke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three obvious grounded points of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channel is about 512.7 m, and 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pulses of the corresponding electric field fast changes is 3.8 μs. Further, the average time interval between electric field pulses from the stepped leader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ormal single grounding lightning. The observed lightning in our study has two main channels, namely the left and right channels. Based on our observations, it is clear that the dart leader comes close to the ground in case of the left channel after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but it fails to form a return stroke.However, the right channel exhibits a relatively rare phenomenon in that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R2 occurred about 2.1 ms after the dart leader arrived at the ground, which was unusually long; this phenomenon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 discharge of the first return stroke and insufficient charge accumulation near the grounded point in a timely manner.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ies for the stepped leader of the two main channels are about 1.23×105 and 1.16×105 m s-1, respectively. A sub-branch of stepped leader for the left channel fails to reach the ground and develops into an attempt leader eventually; this might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main branch connects considerably many sub-branches, which leads to the instantaneous decline of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ub-branch and ground. Furthermore, it might also be because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of this sub-branch is almost perpendicular to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direc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charge transfer. The two-dimensional velocities for the dart leaders of fiv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s are all in the normal range, and they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peak current of the subsequent return stro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