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958篇 |
免费 | 7028篇 |
国内免费 | 115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97篇 |
大气科学 | 4319篇 |
地球物理 | 5752篇 |
地质学 | 19393篇 |
海洋学 | 6092篇 |
天文学 | 338篇 |
综合类 | 2265篇 |
自然地理 | 42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1篇 |
2023年 | 1002篇 |
2022年 | 1838篇 |
2021年 | 2273篇 |
2020年 | 1812篇 |
2019年 | 2093篇 |
2018年 | 1826篇 |
2017年 | 1650篇 |
2016年 | 1828篇 |
2015年 | 1997篇 |
2014年 | 1945篇 |
2013年 | 2412篇 |
2012年 | 2574篇 |
2011年 | 2694篇 |
2010年 | 2669篇 |
2009年 | 2555篇 |
2008年 | 2567篇 |
2007年 | 2380篇 |
2006年 | 2426篇 |
2005年 | 2022篇 |
2004年 | 1360篇 |
2003年 | 1094篇 |
2002年 | 1003篇 |
2001年 | 921篇 |
2000年 | 785篇 |
1999年 | 386篇 |
1998年 | 125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43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4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3篇 |
1985年 | 31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79年 | 21篇 |
1976年 | 14篇 |
1974年 | 15篇 |
1965年 | 14篇 |
1964年 | 15篇 |
1963年 | 14篇 |
1957年 | 14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新疆西克尔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岩溶分带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岩溶缝洞型储层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备受关注,而目前预测此类型储层的方法较有限。在新疆伽什县西克尔野外露头区地表岩溶现象丰富,志留系地层以填平补齐的方式充填在一系列的溶沟和溶槽中,部分洼地中还有志留系地层残留,表明该区发育加里东中期岩溶。在本区岩溶古地貌的基础上,基于排泄基准面的分析,划分出3级岩溶台面并对应发育3期岩溶。据现代地貌学和岩溶学理论,按照水动力条件的不同并结合本区岩溶发育特征,运用岩溶旋回的观点将第二期岩溶剖面分为表层岩溶带、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认识到西克尔地区古岩溶地下水发育规律及洞穴发育程度。构造运动是垂向岩溶分带性的主控因素;因此,在大的构造背景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预测巴楚地区的缝洞型储层。 相似文献
103.
中天山及其北麓的降水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天山地带85.0°~90.0°E,42.5°~45.0°N范围内17个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气温观测数据及美国NCEP/NCAR1950-2000年再分析月平均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区域近年来降水呈现上升趋势,且冬、夏季相对显著,山区降水增幅大于山前平原地带.年代际变化表现为60-70年代降水量减少,80-90年代逐步增加.大气可降水量多年也表现为增加趋势.近50a来该地区上空的水汽输送状况显示,年平均大气水汽输入为9217.8×108m3,输出水汽8625.7×108m3,净收支为592.0×108m3,且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夏半年的水汽输入量,境外全年输入的水汽只有6.4%转化为降水.从50-90年代水汽净收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只在90年代有略微增长.结合该地区的河流径流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说明中天山北麓近年来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内部的水循环量增加和水循环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4.
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5,他引:27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利用定级分类,滑动平均和波谱分析等方法,对黑河出山径流(莺落峡水文站)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黑河出出径流的多年变化具有持续性,周期性和丰枯水变化较平稳,波幅不大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变化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5.
2020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第二大洪水,大通站洪峰流量达到84 500 m3/s。本文基于2020年7月长江口特大洪水期间最大浑浊带多站位的水沙观测数据,重点分析了悬沙粒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常态水文条件下的粒度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最大浑浊带悬沙垂向平均中值粒径为10.4μm,变化范围为6~27μm,以黏性细颗粒泥沙为主;其中核心区南槽、北槽及北港的中值粒径分别为8.4μm、7.6μm和8.5μm,过渡区分别为7.2μm、16.4μm和14.5μm。(2)悬沙中值粒径垂向分布受不同组分影响,核心区底层中值粒径为8.8~9.6μm;底层黏土含量在28%~31%之间,粉砂含量在61%~64%之间,中值粒径主要受黏土及粉砂组分影响;过渡区北港和北槽垂向平均砂组分高达19%,南槽砂组分平均仅占5%,中值粒径主要受砂组分影响。(3)对比2013年洪季浑浊带数据,2020年粒径整体增大5.4μm,核心区黏土含量相较2013年减少12.7%,砂增加6.3%;过渡区北槽与北港平均粒径增大10μm。 相似文献
106.
108.
109.
110.
声发射技术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开展,岩石力学与地震预报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声发射技术是岩石力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工具之一。本文对声发射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评述了它在岩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了用声发射技术研究地震序列和破裂机制的一些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