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3篇 |
免费 | 913篇 |
国内免费 | 13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8篇 |
大气科学 | 517篇 |
地球物理 | 686篇 |
地质学 | 2677篇 |
海洋学 | 496篇 |
天文学 | 56篇 |
综合类 | 245篇 |
自然地理 | 44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7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257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21篇 |
2019年 | 247篇 |
2018年 | 240篇 |
2017年 | 201篇 |
2016年 | 227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260篇 |
2013年 | 283篇 |
2012年 | 365篇 |
2011年 | 313篇 |
2010年 | 296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53篇 |
2007年 | 256篇 |
2006年 | 251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试验模型位移场中的几种光学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地分析了几种光学测试方法在模型试验中的使用情况。自动网格法在模型表面布置网格点容易,由于开挖或裂缝等原因去掉网格点,改进后的程序仍能自动编码,必要时可通过人机对话手工编码。散斑互相关法,在模型表面布置散斑较容易,改进后的程序在开挖情况下也能自动处理,但在散斑场遭受严重破坏情况下无法比较相关性。其他光学测试技术由于受试验条件的限制,而不适合使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2022年 11月 29日—12月 1日贵州出现一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为分析此次超强寒潮及其伴随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雪凝天气的成因。【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 NECP1°×1°逐 6h再分析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结果】(1)此次超强寒潮天气过程是在中高纬地区配合有 -48℃冷中心的冷涡低槽发展东移南压,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以及副高加强西伸北抬、高原上多小槽东移的背景下产生的。(2)前期热低压发展加深,贵州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异常回升至 27℃以上,850hPa冷平流强盛且维持时间长,是造成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降温持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冷平流强度低于 -32×10-5℃ ·s-1 的区域与过程最低气温降幅超过 16℃的区域基本一致。【结论】(1)强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此次超强寒潮强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大风区 ΔP3普遍超过 3hPa,ΔP24普遍超过 10hPa。ΔP3 >3hPa、ΔP24 >10hPa可作为寒潮大风预报指标。(2)西南低空急流维持加强,持续输送水汽并使贵州大气层结呈中间暖、上下冷的“三层”结构模式, 850hPa到地面温度 T<0℃,为雪凝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水汽和温度条件。当 850hPa温度 T≤ -2℃、地面温度 T≤0℃ 时,降水相态由雨转冻雨或雨夹雪或雪。 相似文献
73.
为解决三杯风速传感器在计量检定条件下与观测场景中环境差异所导致的测量数据误差,致力于研究空气流速计量标准在量值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和一致性,为新一代三杯风速传感器作为计量器具的新产品型式评价提供思路和参考指标,依据杯式测风仪测量方法与自动气象站风速风向传感器检定规程,并在实验中加入了主体由角度编码器构成的自动化转盘系统,设计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内测量性能水平实验。通过调整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风洞试验段内的倾斜角度,模拟其在自然界非水平风场中的测量状态,同步采集风洞的标准指示风速、三杯风速传感器的实测风速以及其相应的倾斜角度,计算示值误差,利用方差分析、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不同倾斜角度下三杯风速传感器示值误差进行研究,得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风洞试验段内的示值误差与实测风速和倾斜角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下的测量性能指标。研究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非水平风场中实测风速与标准风速和倾斜角度的回归关系,提出了三杯风速传感器在计量环境下非水平风场中数据的量值传递修正算法。 相似文献
74.
JIN Yingyu BAI Yu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China 《东北亚地学研究》2009,(4):236-240
By using numerical analysis methods to simulate the deep excavation, a lot of analyses a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wo-dimensional plane strain, ignoring the fact that foundation pit possesses three dimensions. For soil constitutive relation, people always take linear and nonlinear model,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plastic behavior of soil. Using plastic-elastic hardening model to simulate constitutive relation of soil characteristics, the authors carried out mechanical analysis for pit excavation and suppor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sis for the stress state of pile anchor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calculation of soil displacement. 相似文献
75.
为分析冷云中冰晶的分布特征,揭示冰晶增长演变机制,根据冰晶形状和尺度特征分为8类并进行标注,同时标注1类隔断栏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将9类标签图像整合并建立图像集,利用迁移学习VGGNet16方法进行识别训练,经训练模型分类准确率达98%。将模型应用到秋季冷云冰晶特征研究中,选取3次积层混合云和3次层状云降水过程,分析冰晶形状在不同温度区间的占比及冰晶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温度通过影响冰晶基面与棱面的比值来决定冰晶初始形状分布,相同温度区间积层混合云内球状冰晶和线型冰晶占比高于层状云,低于-12℃后各类冰晶占比相对固定;积层混合云内线型冰晶直径集中在300~800 μm,冰晶谱呈多峰分布,聚合体直径大于600 μm,冰晶谱首尾两端浓度相当,球状冰晶直径集中在120~300 μm,冰晶谱呈单调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6.
与豫西小秦岭和熊耳山地区相类似,崤山北部也出露一系列中酸性小岩体,但与之相关的成矿作用明显较弱,因此长期未获得应有的关注。崤山北部小岩体的形成时代与区域成岩成矿时代之间的匹配关系对其深部构造演化研究及成矿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作者对后河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后河岩体定年样品HH01的岩性为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30个锆石测点中有27个测点的测定值位于207Pb/235U-206Pb/238U一致线上,相应的206Pb/238U年龄介于124~134 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28±1Ma(MSWD=1.02),属早白垩世。后河岩体是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处在东秦岭地区广泛而强烈的成岩成矿作用时限内,且显示了Au、Ag、Cu、Mo、W等元素的异常富集,具有较大的内生金属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7.
柳洛峪地区长8地层水属CaCl2型,地层结垢伤害主要为BaSO4垢引起。注入水为长2地层水,水型及组成与长8地层水类似。配伍实验结果表明:单一水样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表现为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出现CaCO3结垢趋势变大,而BaSO4结垢趋势减弱。注入水与磨碎的岩心混合后生成的白色沉淀物主要为BaSO4和CaCO3。不同比例混配水样实验结果显示,提高注入水的比例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合液产生的沉淀量。同时,随着注入水的不断注入,岩心渗透率变化较小,表明混配水几乎不会对储层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8.
79.
建筑垃圾是城市市政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堆填处理可能造成场地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污染。传统观念认为,建筑垃圾中多为惰性或无害成分,对地下水影响有限,缺乏关于建筑垃圾堆填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的研究。选取2处建筑垃圾堆填场地,通过对场地周围地下水采样分析,得到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识别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从而定量评价建筑垃圾填埋对周边地下水水质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建筑垃圾填埋会显著影响周边区域地下水组分的浓度和质量,尤其是TDS、TH、Ca2+、SO42-等组分显著受到影响,填埋时间越长、填埋体量越大,影响程度越深。两场地区域范围内Na+、Ca2+、Mg2+、SO42-和TDS 5个组分或指标的空间分布整体变化趋势较一致,均表现为垃圾填埋场附近沿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点位浓度较高,其他点位浓度较低,验证了建筑垃圾填埋对区域地下水质量的影响。PMF来源解析确定两场地周边地下水化学组分来源有建筑垃圾填埋、岩石风化溶解、水岩相互作用和农业活动,在场地一来源贡献占比分别为29.2%、21.6%、24.2%和15.1%,在场地二贡献占比分别为15.6%、23.2%、28.4%和18.2%。两场地周围地下水质量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深,人为污染源正在成为地下水中离子组分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0.
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范围内的台风活跃地区,将台风活动序列延长至器测时代之前,有助于揭示本区域台风的长时段活动特征;对历史时期台风现象的研究也有助于总结出台风-社会关系的历史相似型。本研究利用中日两国的多种历史文献材料,在ArcGIS环境下重建了1650~1900年代今中国浙江、上海、江苏为主的华东地区与日本本州、四国、九州地区的台风频率和运动路径等信息。基于本文重建的入境台风频率和运动路径,得到如下认识:1820~1850年代,中日两国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涝灾,在中国表现为华东地区雨涝频繁,在日本则表现为关东、关西普遍的"风水害"。这一现象与此阶段台风运动路径的转变密切相关,经M-K检验,1820年代,中国华东地区台风存在着突发性的转向,西向台风数量明显增多,西向台风由于深入内陆,台风灾害范围扩大,在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大范围的严重雨涝灾害,由此对清王朝的赋税收入造成了重大损失,极大动摇了清朝的传统财政基础。在日本,自1820年之后,台风活动范围由关西向关东延伸,由此引发了严重的"风水害",这一现象持续至1850年代,造成了日本全国性的饥荒,导致幕府将军与各藩大名、中下层武士的对立,成为瓦解德川幕府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前中期东亚地区异常的台风活动参与了当时中、日社会经济的衰退,气候因素加速了东亚传统社会的崩溃。 相似文献